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直肠息肉疾病概述: 直肠息肉是指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可单发,也可多个出...
养生
疾病名称: 直肠息肉
疾病概述:
直肠息肉是指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可单发,也可多个出现。临床上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是在检查过程中无意发现,仅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里急后重、黏液便等症状。目前直肠息肉的确切病因并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感染、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注意的是,直肠息肉有发生恶变的倾向,因此患者一旦查出直肠息肉,应积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类型与遗传有关,如Peutz-Jegher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肛肠外科、普通外科
发病部位: 直肠
常见症状: 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
主要病因: 目前确切病因并不十分清楚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便常规检查、便潜血试验、血常规检查、CT检查、MRI检查、肠镜检查、病理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 对于有直肠息肉家族史的患者,应注意定期检查,以便于了解是否有直肠息肉出现。
临床分类:
直肠息肉按照病理性质的不同分为:
1、腺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线毛状及管状线毛状腺瘤。
2、炎性息肉
黏膜炎性增生、血吸虫卵性及良性淋巴样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P-J综合征)。
4、其他
化生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一般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直肠息肉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不过由于目前缺乏权威数据统计,因此具体的发病率并不十分清楚。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年龄超过50岁的人。
2、超重或肥胖者。
3、吸烟者。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病因-总述:
直肠息肉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肛肠科疾病,目前直肠息肉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会与遗传因素、炎症、感染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某种类型的息肉和家族遗传有关,如Peutz-Jegher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2、炎症、感染
(1)肠黏膜长期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可导致黏膜异常增生而致直肠息肉。
(2)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则与感染和损伤相关。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增长。
2、长期食用腌制、油炸食品。
3、吸烟、酗酒。
4、肥胖。
症状-总述:
一般来说直肠息肉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是在检查过程中无意发现,但是也有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里急后重、黏液、息肉脱出便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便血
若息肉表面发生溃烂,则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的症状。
2、里急后重
部分患者由于直肠息肉可能会出现里急后重感,里急后重即患者有便意,想解便时蹲后又无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粪便,表现为肛门坠胀、疼痛、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
3、黏液便
当直肠息肉直径较大时,患者可出现黏液便。
4、息肉脱出
部分息肉可随着患者排便而脱出肛门外。
症状-并发症:
直肠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就医-门诊指征:
1、检查当中无意发现有直肠息肉;
2、患者大便中带有血、黏液等;
3、肛门有肿物脱出;
4、出现其他异常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可到肛肠外科、消化内科或普通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直肠指诊,所以建议患者在就诊当天穿易于穿脱的裤子。
3、若考虑进行肠镜检查,注意检查前根据医嘱提前进行肠道清洁准备。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大便平时正常吗?有没有黑便或大便性状改变?
4、您饮食习惯规律吗?是否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喜欢吃蔬菜水果吗?
5、您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6、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7、您有消化道息肉的家族史吗?
8、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肠息肉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
4、我需要做肠镜检查吗?会有损伤吗?
5、可以吃药吗?用开刀吗?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首先会为其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随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便常规检查、便潜血试验、血常规检查、CT检查、MRI检查、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肛门指诊,如果患者息肉位置较低,医生可扪及圆形柔软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大。如果患者息肉多发,则可触及直肠腔内有葡萄串样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医生检查所用的指套会有染血或附有血性黏液。
检查-实验室检查:
1、便常规、潜血试验
通过这两项检查,可明确患者是否有肠道等部位的出血。
2、血常规检查
医生采集患者的血液进行分析检查,可评估患者是否出现贫血以及贫血的严重程度。同时还能判断机体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医生会在内镜检查下,从病变处取少部分组织,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评估是否为息肉,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病理组织学分类,确定病变的类型。
检查-其他检查:
直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利用一条长约140cm可弯曲,末端装有一个光源带微型电子摄影机的纤维软管,由肛门慢慢进入大肠,以检查患者是否有肠息肉,如有需要可取组织检验或行大肠息肉切除。检查时医生会将肠镜慢慢由肛门放入,顺序观察肠腔有无病变,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胀迫感及有便意,此时患者应深呼吸以便放松自己,整个检查过程约持续20~30分钟。
检查-影像学检查:
由于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黏液便等症状,因此需要通过CT检查、MRI检查以帮助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以及肠镜检查、病理组织活检等相关检查,可以对本病做出诊断。不过在诊断本病的同时,需要排除一些和本病症状相似的疾病,如痔疮、直肠癌以及指肠脂肪瘤等。
诊断-鉴别诊断:
1、痔疮
内痔有时候可能会脱出肛门外,容易和脱出肛门的息肉想混淆。可通过指诊帮助鉴别,鉴别点在于进行指诊时,内痔较软,触摸不到;而息肉相较于内痔,质地坚韧或偏硬。
2、直肠癌
直肠癌患者在晚期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以及里急后重感,因此需要与息肉进行鉴别。一般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3、直肠脂肪瘤
直肠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良性疾病,质软,表面黏膜光滑,通过肠镜黏膜下隆起、触感等多可初步诊断,而直肠腔内超声或腹部CT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一般主要采取内镜下微创治疗。这种方法具有安全、痛苦少、简单等优点,成为临床首选的方式。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可遵医嘱密切随访观察,如有异常及时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直肠息肉的患者,应纠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和红肉的高摄入等。
治疗-药物治疗:
直肠息肉的患者,无特殊的药物治疗。临床上医生有时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药物治疗,如有胃肠道的感染时可能会给予抗生素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治疗-手术治疗:
1、内镜下手术
(1)对于直径较小的息肉可通过活检钳冷钳除、圈套摘除或电凝切除。
(2)较大的息肉则需要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大部分息肉都能在肠镜下完整切除。
2、微创或传统手术
对于息肉巨大,无法通过肠镜完整切除的患者,或巨大直肠息肉距离肛门较近者,可以采用下列手术方式:
(1)由外科医生经肛门切除息肉,或开腹切除息肉;
(2)经腹腔镜切除包含息肉的部分肠管;
(3)也可经肛内镜微创手术切除息肉。
3、直肠癌根治术
对于患者切除的息肉进行病理检查,提示息肉发生恶变者,医生会根据肿瘤浸润程度等以决定是否对患者试行直肠癌根治术。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直肠息肉的预后主要与息肉的病理性质有关,良性的直肠息肉通常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发生恶变之后可能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直肠息肉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有发生恶变的可能,严重时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预后-自愈性:
直肠息肉一般无法自愈,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或定期随访观察。
预后-治愈性:
良性的直肠息肉可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预后-治愈率:
由于目前缺乏权威数据统计,因此具体的治愈率并不十分清楚。
预后-复发性:
直肠息肉有复发的可能。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适,还有助于促进疾病的恢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定期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直肠息肉的患者,医生有时会建议其进行手术切除。内镜手术通过人体原有腔道进入肠腔进行操作,患者对手术手术不了解,会存在一定的恐惧、焦虑等心理。此外,患者由于反复出现不适,往往会对自身病情过于担忧,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
2、护理措施
家属及患者可向医生仔细了解内镜手术的方法、过程和目的。对手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会减轻对内镜手术的恐惧、焦虑。医生和家属向患者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对内镜手术的信心。日常恢复期间,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后续的治疗及相应的生活护理。
日常-生活管理:
1、增加体育运动,肥胖的患者则适当减重。
2、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日常-复诊须知:
由于直肠息肉有复发或恶变的可能,因此患者要注意遵医嘱复诊。
日常-术后护理:
1、饮食指导
手术后应禁食禁饮,时间由手术医生决定,遵医嘱执行。常规术后禁食禁饮24h,术后第1个24h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冷液体状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稠米汤、清稀饭等,避免饮用牛奶或豆制品。术后第2个24h可进食菜泥、蛋糕、烂面条等。术后1周以内以软食为主。
2、活动与休息
术后患者遵医嘱卧床休息24h,24h内可床上活动,自行缓慢翻身,避免下床活动。息肉较多或者较大患者卧床休息2~3d,避免腹部压力增高、提重物,避免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者用力排便时腹腔压力增高,2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3、卫生护理
手术后,家属注意做好患者修养区域里的卫生,同时患者注意保持创口卫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感染。
饮食调理:
饮食因素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可控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可刺激肠道,进而导致息肉的出现。但低蛋白饮食、蔬菜水果摄入增多、体力运动增加等生活饮食习惯,可降低肠息肉的发生。
饮食建议:
1、多吃蔬菜、水果、肉类等,注意食物间搭配的合理性,确保营养均衡。
2、多吃苹果、鱼肉、橘子等富含钾的食物,有利于促进恢复。
3、进食应以温食为宜,有利于保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
4、患者吃清淡的面条、包子等食品,这些食物不会对患者的胃肠道造成刺激,有利于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5、直肠息肉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可多吃粥类,在煮粥的过程中可适当的添加一些蔬菜、水果,如红豆、萝卜、苹果等,这样既能确保食物清淡,又能确保其营养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体力恢复。
饮食禁忌:
1、日常中尽量不要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2、戒烟限酒,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保持排便通畅。
3、患者不可进食放置时间较久、偏冷的面条、牛奶、蛋汤等食物,更不要吃坚硬、生冷的食物。
4、少吃糖类和牛奶,豆类,紫薯等容易发酵的食物。
5、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自己对各类食物的适应能力,如若进食一些食物出现不适,就不要再吃。
6、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总是到外面吃饭,少吃路边摊。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改善生活方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具体如下:
1、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适当运动,保持合适的体重。不酗酒吸烟。
2、积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原发病。
3、具有家族肿瘤史和遗传倾向者应积极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患者应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检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