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中度脂肪肝疾病英文名称: moderate fatty liver疾病别名: 中度脂肪性...
养生
疾病名称: 中度脂肪肝
疾病英文名称: moderate fatty liver
疾病别名: 中度脂肪性肝病
疾病概述:
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一种疾病,肝细胞脂肪变性常弥漫累及整个肝脏,当脂肪含量达10%~25%称为中度脂肪肝(Moderate fatty liver)。
肥胖、饮酒、糖尿病、营养不良、部分药物、妊娠以及感染等是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
目前体格检查、超声、CT、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失禁情况采取饮食调理、运动管理、药物治疗等措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某些情况可能与遗传有关,遗传因素多参与并发基底膜胶原沉着及微血管病变的不可逆脂肪肝。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
主要病因: 肥胖、饮酒、糖尿病、营养不良、部分药物、妊娠以及、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血脂检查、B超、CT、MRI、肝活检
重要提醒: 脂肪肝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因此当出现不适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因为试验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靠肝穿刺活检。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相关中医疾病: 肋痛、积聚、痞满
临床分类:
基于病因分类
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
1、非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肝脏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单独或共同成为该病的易感因素。
2、酒精性
是由于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目前酒精摄入的安全量尚有争议,我国标准是: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 80g/d)。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而言无传染性,但有些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也会发生脂肪变性,而病毒性肝炎是会传染的。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近年来临床脂肪肝患者的确诊数量逐年递增口,而且以中年男性人群居多。
2、肥胖、饮酒者多发。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患病年龄日趋提前。
病因-总述:
在中度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营养因素、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年龄、和性别及免疫状态等均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为脂肪肝发病的条件因素。
病因-基本病因:
1、长期饮酒
乙醇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肝脏,肝脏功能不断下降,使得脂肪不断堆积在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2、营养性因素
如肥胖症及短期内体重变化明显、全胃肠外营养、营养不良、重度贫血,以及饮食中胆碱等趋脂物质缺失。
3、内分泌代谢因素
如糖尿病、高脂血症(Ⅳ、Ⅴ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Cushing病。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也是脂肪肝最易产生的因素。
4、药物及毒物
如雌激素、三苯氧烷、皮质类固醇、胺碘酮、哌克昔林、氯喹、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四环素以及部分钙离子拮抗剂。可能通过造成线粒体损伤而加重NASH的危险因素增加患病的风险。
5、生物因素
包活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这些致病因素主要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近来研究发现,部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别引起大泡性和小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
病因-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1)年龄:年龄越大,脂肪肝发生风险越高。
(2)性别:男性发病风险大于女性。
2、可控制干预的危险因素
(1)疾病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
(2)生活因素:体力活动不足、肥胖和超重、饮酒。
症状-总述:
相对于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患者往往已经开始间断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病人可有乏力、厌油腻、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 右上腹不适或胀痛
由于肝脏脂肪变性达到一定程度,以及可能伴有脂肪性肝炎,使肝脏肿大,牵拉包膜引起的,程度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轻者仅感觉不舒服,较重者则感到明显的发胀,甚至疼痛。
2、乏力
人体活动需要肝脏合成的糖原提供能量,如果肝功能降低,可能引起供身体活动的能量不足而乏力。
3、厌油腻
肝脏分泌的胆汁可将脂肪分解成较小的颗粒,以利于消化,如果肝脏功能受影响,会引起脂肪消化的障碍,而感到不适。
症状-病情发展:
大多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呈良性经过。少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癌。酒精性脂肪肝一般预后良好,戒酒后可完全恢复。,若不戒酒,酒精性脂肪肝可进展为酒精性肝硬化,部分酒精性肝硬化可并发肝癌。
症状-并发症:
1、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很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6%-3%),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
2、肝纤维化
重度脂肪肝发展过程中,肝细胞长期反复破坏与再生,糖原、糖蛋白、蛋白多糖物质沉积而出现肝纤维化。若合并脂肪性肝炎,会加快肝纤维化的进程。
3、肝细胞癌
少数可发展为肝细胞癌,通常发生于老年人。
症状-伴随症状:
脂肪肝的患者中4 %的患者有脾大,8 %的有暂时性蜘蛛痣及门脉高压的体征。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大量呕血,排柏油样便,伴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可能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2、右上腹疼痛突然比较剧烈,且持续不缓解。
3、神志异常、扑翼样震颤、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等,可能出现肝性脑病。
4、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 反复发作的腹部不适,右上腹隐痛,乏力。
2、 进行性加重的黄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3、 体检查出患有脂肪肝的人。
4、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消化内科:症状较轻或能耐受者可前往消化内科。
2、急诊科:情况紧急者可前往急诊科。
3、肿瘤科:随访中发现的肝癌者,建议转诊至肿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 提前预约挂号,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
2、 携带在其他医院做的相关检查及近期服用药物。
3、 因考虑体格检查,建议选择宽松的适当改变着装,方便检查。
4、 依据病情不同,建议空腹就医。
5、 若担心就医时间短暂,可就医前提前思考要询问的问题,避免因紧张遗忘重要症状。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2、右上腹疼痛的程度和频率是怎样的?
3、平时喜欢喝酒吗?每次大约能喝多少?多久喝一次?
4、您饮食习惯规律吗?是否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5、日常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吗?
6、您以前有过肝脏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7、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8、您的身高体重和腰围?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中度脂肪肝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
4、我需要做彩超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吃大鱼、大肉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检验,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及肝穿刺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腰臀比测量、计算体脂指数。中重度患者肝脏触诊可见肝脏轻度肿大,少数患者可有门脉高压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
(1)患者转氨酶:一般仅轻度升高。同时肝功能检查可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到何种程度。,为正常上限的2-3倍以内,非酒精性脂肪肝ALT/AST>1,而酒精性ALT/AST>2。
(2)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酒精性脂肪肝GGT升高较常见,可达正常值的3-4倍,ALP升高者不到25%,GGT/ALP>1.5 。
(3)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反映氧应激肝损伤,由于分子量小,较ALT更敏感。
(4)谷胺酸脱氢酶(GDH)和鸟氨酸氨甲酞转移酶(OCT):GDH为线粒体酶,主要在肝腺泡Ⅲ带富有活性,OCT为尿素合成酶,参与转甲基化反应,脂肪肝常见此两酶都升高;特别是酒精性者,其GDH/OCT>0.6。
(5)胆碱酯酶(CHE)和卵磷脂胆固醇转移酶(LCAT):80%以上的脂肪肝血清CHE和LCAT升高,但不包括酒精性脂肪肝,而其它慢性肝病CHE升高不足5%,但肥胖症和(或)糖尿病、高脂血症亦可有血清CHE和LCAT升高。
2、血常规
该检查中的中的平均红细胞容积联合和血清检查中的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可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有90%的酒精依赖者,适用于筛检。
3、血糖血脂检查
患者大多数血脂高,血糖高。如果抽血化验提示血糖血脂异常,符合轻度脂肪肝,间接提示诊断为脂肪肝提供依据。
检查-病理检查: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对鉴别局灶性脂肪性肝病与肝肿瘤、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和糖原贮积病等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预后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B型超声多谱勒仪检查)
超声诊断脂肪性肝病的准确率高达70%~80%左右;利用超声在脂肪组织中传播出现显著衰减的特征,也可定量肝脂肪变的程度。
2、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平扫肝脏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平扫密度比值≤1可明确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根据CT密度比值还可以判断脂肪性肝病的程度。
3、MRI(磁共振成像)
质子磁共振波谱时无创定量肝脏脂肪的最优方法。肝脏超声检查结论不明确,尤其是不能除外恶性肿瘤者,行CT 和 MRI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中度脂肪肝发病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仅依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需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生化全项、血脂、血糖等,配合以及影像学检查才能更好确认诊断,此外肝组织穿刺活检是诊断此疾病的金标准。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酒精性脂肪肝(ALD)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80g/d。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减退、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及蜘蛛痣、肝掌等。
(3)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r-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缺糖转铁蛋白(CDT)和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升高,其中AST/ALT>2,γ-GT,MCV升高是酒精性肝病的特点,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y-GT恢复较慢)有助于诊断。
(4)肝脏超声波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5)排除嗜肝病毒的感染、药物和中毒性肝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2、非酒精性脂肪肝
凡具备下列第1~4项和第5或第6项中任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每周<40g。
(2)除外病毒性肝炎、全胃肠外营养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 可伴肝脾肿大。
(4)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为主,常伴有γ-谷胺酸转肤酶、三酸甘油等水平增高。
(5)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6)肝脏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诊断-鉴别诊断:
1、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变性呈弥漫性分布,常需与病毒性肝炎等鉴别。病毒性肝炎患者除具有乏力、纳差、发 热、恶心、呕吐、黄疽、尿黄等表现外,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2、自身免疫性肝病
可通过相关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等检测,结合病史进行鉴别。
3、药物性肝损伤
类固醇、布洛芬、甲氨蝶呤、非甾体类药(NSAIDs)及化疗药都可导致大泡性脂肪变;四环素、丙戊酸、核苷及核苷类似物等可导致小泡性脂肪变;胺碘酮、硝苯地平、他莫昔芬等可能引起非酒精性肝炎。中药(包括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及保健品导致的肝损伤不可忽视。RUCAM因果关系评估量表可助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脂肪肝不仅是一个可逆性疾病,而且也是全身性疾病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表现,如能早期发现,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肝内病变在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以前仍可得到逆转。脂肪肝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
1、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积极控制原发病;
2、调整饮食方案,纠正营养失衡;
3、坚持必要的锻炼以维持理想的体重;
4、维持相对正常的血脂、血糖水平;
5、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以纠正不良行为;
6、必要时适当辅以保肝、调脂、抗肝纤维化类药物,促进肝内脂质排泄,防止肝细胞坏死、炎症及纤维化。
治疗-一般治疗:
1、去除病因
中度脂肪肝在去除病因和控制原发病后,肝组织学改变即可获得好转,甚至完全恢复正常,大多数药物性脂肪肝在及时停药后2~-3月内可完全恢复正常。
(1)因长期酗酒、酒精中毒所致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戒酒。
(2)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者应合理加强营养。
(3)因小肠改道手术所致的脂肪肝,应重新手术吻合,便肠管恢复到改道前的状况,并补充必需氨基酸。
(4)肥胖和糖尿病性脂肪肝治疗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体重和血糖。
(5)胃肠外营养所致脂肪肝应避免过高热量及过多脂肪乳剂的输注,并尽可能及早开放经口或经管饲饮食。
(6)慢性肝炎患者不论病情是否需要,长期过高热量摄入和过分强调休息,均可因体重增加而诱发脂肪肝,故应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
(7)妊娠呕吐引起的脂肪肝补充营养后肝脏损伤消失,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在终止妊娠和控制并发症后,肝内脂肪沉积可完全消退,且不留任何后遗症。
2、合理膳食
脂肪肝饮食治疗的原则主要为适宜的热量摄取,合理分配三大营养要素并兼顾其质量,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戒酒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3、运动管理疗法
对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的脂肪性肝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完成中等量的运动,即最大强度的50左右,便心率达到一定标准(20~30岁,130次/分钟;40~50岁,120次/分钟;60~70岁,110次/分钟),每次持续10-30分钟,每周3次以上。
治疗-药物治疗:
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1、针对代谢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对于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未能有效减肥和控制代谢危险因素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建议根据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应用一种或多种药物治疗肥胖症、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痛风等疾病,但这些药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特别是肝纤维化都无肯定疗效。
(1) 奥利司他:对于BMI≥30的成人和BMI≥27伴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并发症的成人可以考虑应用奥利司他等药物减肥,但需警惕减肥药物的不良反应。
(2)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辅助减肥,建议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吡格列酮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液生化学指标和肝脏组织学病变,但该药在中国患者中长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尚待明确,建议仅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预防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3)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作为首选不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有强度差别并呈剂量依赖性。如有荟萃分析显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均可降低LDL-C和血清总胆固醇(TG),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瑞舒伐他汀最为明显。但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能力与心血管保护之间效应关系并未确立。
2、针对肝脏损伤的药物治疗
目前在我国临床广泛应用的门冬氨酸鸟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水飞蓟素(宾)、双环醇、还原型谷胱苷肽、S-腺苷甲硫氨酸、熊去氧胆酸等针对肝脏损伤的治疗药物安全性良好,部分药物在药物性肝损伤、胆汁淤积性肝病等中已取得相对确切的疗效,门冬氨酸鸟氨酸还可以降低血脂水平,但这些药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实。
3、其他
维生素类药物对于促进肝细胞修复、延缓脂肪肝加重有积极意义。
治疗-相关药品:
奥利司他、二甲双胍、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门冬氨酸鸟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水飞蓟素(宾)、双环醇、还原型谷胱苷肽、S-腺苷甲硫氨酸、熊去氧胆酸
治疗-手术治疗:
脂肪肝一般来说无需进行特殊的手术治疗。进行手术也是主要根据原发疾病的情况而定,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以及中度肥胖保守治疗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都应考虑减肥手术。
治疗-治疗周期:
中度脂肪肝的治疗周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的治疗措施、日常护理等综合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每个患者恢复所需的时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西方国家和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例,讨论中医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主症:肝区不适、两胁胀痛、抑郁烦闷、胸闷、喜叹息。次症:时有嗳气、纳食减少、大便不调、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脉象:舌质红,苔白而薄,脉弦滑或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2)肝郁脾虚证
主症:胁肋胀闷、抑郁不舒、倦怠乏力、腹痛欲泻。次症:腹胀不适、食欲不振、恶心欲吐、时欲太息。舌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3)痰湿内阻证
主症:体态肥胖、右胁不适或胀闷、周身困重、大便黏滞不爽。次症:脘腹胀满、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头晕恶心。舌脉象: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祛湿。
方药:二陈汤加减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4)湿热蕴结证
主症:右胁肋部胀痛、周身困重、脘腹胀满或疼痛、大便黏腻不爽。次症:身目发黄、小便色黄、口中黏滞、口干口苦。舌脉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5)痰瘀互结证
主症:胁肋刺痛或钝痛、胁下痞块、面色晦暗、形体肥胖。次症:胸脘痞满、咯吐痰涎、纳呆厌油、四肢沉重。舌脉象:舌质暗红、有瘀斑,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腻,脉弦滑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散结。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2、常用中成药
(1)强肝胶囊:适用于脾虚气滞、湿热内阻证。
(2)逍遥散: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3)桑葛降脂丸:适用于脾肾亏损,痰湿瘀阻证。
(4)茵栀黄颗粒:适用于湿热内蕴证。
(5)大黄蛰虫丸:适用于痰瘀互结者。
(6)绞股蓝总苷片(胶囊):适用于气虚痰阻证。
(7)壳脂胶囊:适用于痰湿内阻、气滞血瘀或兼有肝肾不足郁热证。
(8)血脂康胶囊:适用于脾虚痰瘀阻滞证。
3、针灸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具有降脂、阻断胰岛素抵抗及过氧化反应的功效,一般取穴丰隆、足三里、太冲、肝俞、三阴交等,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不同手法及方式,或补或泻,或针或灸,或采用其他穴位刺激法。同时,根据辨证加减,肝郁气滞者加行间,用泻法;肝肾两虚者加太溪、照海、复溜,用补法;瘀血内阻者加血海、地机,用泻法;痰湿困脾者加公孙、商丘。
以上均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针灸。
预后-一般预后:
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如积极治疗,可完全恢复。假如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如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多数能逆转。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脂肪性肝炎患者如果不加以相应的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其预后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相似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可损害肝脏功能,影响生活质量。
2、病程迁延反复,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等,最终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并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脂肪肝经过改善生活方式、减肥、药物治疗等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但中度脂肪肝可发展为重度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
预后-根治性:
非酒精性脂肪肝如能早期诊治,可以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甚至逆转肝纤维化,一旦发展为肝硬化则很难根治。
预后-复发性:
若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不能控制,可再次诱发疾病发生。
日常-总述:
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对预防和治疗中度脂肪肝有特别重大意义,早期发现,可逆转。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遵医嘱。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部分大多数患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不影响饮食、工作和学习的患者,会存在侥幸心理尤为重要,认为自己无需治疗或不按医嘱行事,这样容易贻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 有的患者又由于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没有正视自身疾病的发生,担心疾病进展,出现恐惧、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医护人员要对家属和患者一起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向医生了解仔细讲解,耐心说服,讲清楚脂肪肝形成的多种病因及不及时治疗的严重后果。积极的配合日常的治疗。脂肪肝至今没有特效药,不易治愈。应早期治疗抓紧时机,使患者树立对脂肪肝的科学态度。及时给患者讲清楚该病病因、转归及预后,提高战胜脂肪肝的信心,消除抑郁,焦虑的心理,保持平和心态,这样才能以争取及早治愈脂肪肝。
日常-用药护理:
1、谨慎使用各种可能导致肝脏损害的中西药以及保健品,肝脏是药物代谢的场所,用药不当容易造成脂肪肝和肝损伤。
2、规律服用治疗各种伴随疾病的药物,如降血压药、降血脂药及降血糖药物等。
日常-生活管理:
1、调整膳食结构,控制膳食热量,限制糖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的摄入;
2、避免久坐少动,建议根据患者兴趣并以能够坚持为原则选择体育锻炼方式,以增加骨骼肌质量。日常生活中活动时,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可过于疲劳,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40岁以上适合有氧运动,根据自己的爱好、身体特点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打乒乓球等,但最好是快步走,安全、节省、老少皆宜。运动时间一般为每天30~60分钟,每周3~5次,强度可通过自我主观感觉及运动时的心率(脉搏)来判断,即运动后的安全心率为170减年龄的公式,比较适合中老年人。
4、戒烟,限酒,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日常-病情监测:
规律监测BMI、腰围、腰围、血压、血脂、肝功等指标,超声/MRI监测肝脏、胆囊、脾脏影像学情况。
日常-复诊须知:
1、每隔半年至1年通过腹部超声检查肝脏、胆囊、脾脏、胰腺和双肾,有条件者每年通过人体成分测定仪分析体脂、骨骼肌含量及分布。
2、疑似肝硬化的患者需要定期通过检测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筛查肝癌,并通过胃镜筛查食管胃静脉曲张。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特别是合并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患者,需定期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饮食调理:
脂肪肝的发生与复发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医生应指导患者合理选择膳食, 控制总热量摄入。
1、患者平时要以清淡素食为主, 蔬菜宜选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胡萝卜、荠菜等;水果选含钾和维生素高的,如香蕉、西瓜、山楂、柑橘等;宜食用有降脂作用的海带、海蜇、海参、海藻等;食用油应选植物油, 少吃动物油;食盐量控制在3~5g/d,有高血压病的患者食盐量控制在1~2g/d。
2、注意饮食定量,不暴饮暴食,合理分配3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15%~20%,脂肪<20%~25%, 糖50%~60%),纤维素摄入20g/d,水2000ml/d。
饮食禁忌:
1、不吃肥肉、不吃动物内脏、少吃油炸食品。
2、不吃或少吃甜食(如精制蛋糕、奶油、巧克力等),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3、晚餐不宜吃得过饱,禁止睡前餐。
4、禁止禁止过度饮酒。
预防措施:
脂肪肝可以通过控制一些危险因素来降低发病风险,如戒酒、改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减肥降低体质指数、治疗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远离部分药物和毒物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