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着色杆菌病疾病英文名称: chromobacteria疾病概述: 着色杆菌病(chrom...
养生
疾病名称: 着色杆菌病
疾病英文名称: chromobacteria
疾病概述:
着色杆菌病(chromobacteria)是由着色杆菌侵入皮肤引起的疾病,可表现为皮肤浅表溃疡、皮疹、脓肿,重症者可引起败血症。本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若有脓肿形成者,采用切开排脓治疗,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溃疡、皮疹
主要病因: 感染着色杆菌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细菌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一旦确诊此病,应尽早接受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有着色杆菌病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接触受污染的水、土壤、血液。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热带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炎热季节。
病因-总述:
着色杆菌是一类不产芽胞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其中以产生黑素的产黑素杆菌和产生染色色素的紫色着色杆菌最为常见。本病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可能是接触受污染的血、水、土壤等后,被着色杆菌侵入皮肤、入血生长繁殖,引起皮疹,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症状-总述:
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常有明确的接触史,一家中数人发病。症状轻微者,皮肤出现浅表溃疡及数目较多的皮疹;症状严重者,皮肤会出现波动感的脓肿。
症状-典型症状:
1、症状轻微者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到绿豆大的浅表溃疡,其上附有黑色痂皮,中心有大量紫色或黑色粉末状物质附着,周围有较窄的红晕。皮疹数目众多,好发于躯干。
2、症状严重者,皮肤发现有波动感的脓肿或局限性蜂窝组织炎,伴有淋巴管及淋巴结炎。
症状-并发症: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败血症。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上出现多处皮疹,中心有紫色或黑色粉末状物质附着;
2、皮肤脓肿;
3、家中多人发病;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首诊科室为皮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去过疫区吗?
6、您最近有没有接触过着色杆菌病患者呢?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9、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10、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皮肤浅表溃疡、皮疹、脓肿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细菌学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视诊了解皮疹部位、大小、数量,以及有无溃疡、脓肿。然后通过触诊了解有无淋巴结肿大,脓肿有无波动感。
检查-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取皮损处脓液,在35~37℃的温箱中以明胶肉汤培养基培养,检查是否有着色杆菌。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接触史)及临床表现(皮肤浅表溃疡、皮疹、脓肿),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细菌学检查)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排除急性蜂窝织炎。
诊断-鉴别诊断:
急性蜂窝织炎
是发生在皮下(包括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在内)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常表现为患处的红肿热痛,病情较重时,可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蜂窝织炎一般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而着色杆菌病是由着色杆菌引起的,可通过细菌学检查对二者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症状轻微者可自愈;症状严重者,一般需要药物治疗(如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若形成脓肿,可酌情予以脓肿切开引流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等,可用于清除病原体,控制感染。
治疗-相关药品:
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切开引流术:适用于有脓肿形成者,医生进行局部麻醉后,用无菌锐利刀尖将脓肿切开引流。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3~6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症状轻微者,一般可自愈;症状严重者,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重症者,可能会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本病患者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会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症状轻微者一般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痊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皮肤会出现溃疡及皮疹,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严重者会引发败血症,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恐惧心理。
(3)本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将疾病传染给家属而产生忧虑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鼓励患者,尊重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患者应敞开心扉,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用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患者接受血液输注等操作时,注意卫生安全。
6、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7、保持皮疹清洁、干燥,穿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磨破皮疹的风险,有破溃者禁止水洗。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换药,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感染。
2、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切口和引流管,若出现红肿或者引流管堵塞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患者可以多吃含锌的食物,如牡蛎肉等。
5、术后患者应先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慢慢过渡到普食。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3、少食熏烤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尽量避免在疾病流行的季节去疾病暴发地区。
2、避免直接接触着色杆菌病患者。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必要时,可勤消毒。
4、接受血液相关医疗操作时,注意提醒医护人员安全、卫生、规范的操作。
5、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