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子宫后位疾病概述: 站立时,正常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子宫颈外口在坐骨棘水平以上,子宫体前...
养生
疾病名称: 子宫后位
疾病概述:
站立时,正常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子宫颈外口在坐骨棘水平以上,子宫体前面紧贴膀胱,后面隔着直肠子宫陷凹与直肠相邻。子宫底的方向朝前上,子官颈外口则向后下,二者之间的夹角为120~170°,子宫体纵轴与阴道纵轴的夹角为90~100°。因而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并有一定的活动性。子宫后位是指子宫体向后倒向直肠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妇科
发病部位: 子宫
常见症状: 腰背酸痛、性感不快、痛经、月经增多
主要病因: 支持组织损伤和张力减低、炎症粘连牵拉、盆腔肿瘤的推移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 一经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正常生育。
临床分类:
1、按子宫纵轴是否改变分类
(1)子宫后倾:凡子宫纵轴不变,整个子宫倒向后方者,称子宫后倾。
(2)子宫后倾后屈:子宫后倒且宫体与官颈交界处形成锐角者,称子宫后倾后屈。前者多见,后者少见。
2、子宫后位的分度
(1)Ⅰ度:宫底指向骶骨岬。双合诊时,子宫呈水平位,自腹部仅可触及子宫前壁。
(2)Ⅱ度:宫底指向骶骨凹。双合诊时,腹部触不清子宫,自阴道后穹座可触及子宫后壁。
(3)Ⅲ度:宫底指向子宫直肠窝。双合诊时,自阴道后穹窿可触及宫底。
流行病学-传染性:
子宫后位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子宫后位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子宫位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经产妇。
病因-总述:
子宫的正常位置有赖于周围的韧带及盆底结构来维持,其中主要依靠的是主韧带(子宫颈横韧带)、圆韧带和子宫低韧带。如果这些支持组织受到损伤或者发生功能障碍,就可能会发生子宫后位。
病因-基本病因:
1、支持组织损伤和张力减低
主要是由于分娩损伤、生产过密、产后仰卧时间过久、长期大小便充盈等致使子宫恢复不良,以及产后过早劳动等原因所造成。此类原因临床上最为多见,子宫多可活动。
2、炎症粘连牵拉
由于附件炎和盆腔腹膜炎等炎性疾病,导致子宫被粘连而固定,出现子宫后位。
3、盆腔肿瘤的推移
由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盆腔肿瘤生长推移子宫导致子宫呈现后位。
4、其他
支持组织或子宫先天性发育不良可导致子宫后位的发生。
症状-总述:
Ⅰ度和Ⅱ度子宫后位,常见于经产妇。子宫活动者,多无自觉症状。Ⅲ度子宫后位则常因卵巢下垂于直肠子宫陷凹内,并因牵拉压迫膀胱、直肠,可出现腰背酸痛、性感不快、下腹与肛门坠胀,以及大小便不畅等。又因子宫与卵巢位置改变,而致血循环不良。可引起子宫肌壁肥厚。再加经血流出不畅,因而可致痛经、月经过多及白带增多等。妊娠12~16周时,可能因为发生妊娠子宫嵌闭,而引起尿潴留,甚至发生流产。
症状-并发症:
1、孕期可出现子宫嵌顿、急性尿储留、流产等并发症。
2、后位的子宫易压迫位于子宫后方的直肠,继而可引起便秘。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腰背酸痛、下腹与肛门坠胀;
2、反复痛经、月经增多、白带增多等症状;
3、出现不孕或顽固性便秘等。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可到妇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妇科检查,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患者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患者曾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异常的症状?这些症状有多久了?随时间推移病情有变化吗?
2、还有其他不适吗?
3、之前有过盆腔手术史吗?
4、是否得过其他的妇科疾病呢?是什么病?
5、月经正常吗?是否会痛经?
6、生过孩子吗?生过几个孩子?分别都是什么时候生产的?
7、以前就医诊治过吗?有做过相关检查吗?结果如何?
8、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患病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以后会影响我生育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腰背酸痛、性感不快、痛经、月经增多等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而后会让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为了解子宫位置、大小、硬度、活动度及有无压痛,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进行妇科检查。检查时,患者需要脱掉裤子,一般只需脱掉鞋和一个裤腿,躺在铺好一次性垫子或消毒垫子的诊床,双腿分开放在床两侧的架子上,最大程度暴露会阴。这时医生将阴道窥镜放入阴道内进行视诊,然后取出阴道窥镜,放入一指或两指进行触诊,即双合诊,有时需要医生一指放入阴道、一指放入肛门,配合另一只手在腹部进行检查,即三合诊。对于无性生活、阴道闭锁等原因不能从阴道进入检查,医生可以采取一手通过肛门放入直肠,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检查前需排尿,并且要避开经期。妇科检查可能会造成轻度不适,但一般不会有任何损伤。
检查-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可确定子宫的位置。此外,超声检查还具有价格低廉、实用性强的优点。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痛经、子宫肌瘤、盆腔炎症等情况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子宫肌瘤
子宫后壁肌瘤突出于后穹窿内可误认为后位子官。但子宫肌瘤多发生30岁以后的妇女。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子宫逐渐增大史。妇科检查子宫增大且质硬,表面不平滑有结节感。宫腔探查可发现宫腔延长、迂曲及扩大。B超可发现肌瘤。
2、痛经
痛经一般都在月经第一或第二天出现,常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有时也放射至阴道、肛门,经血外流通畅后疼痛即消失,需与子宫后位鉴别。但痛经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往往经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妇科检查子宫位置正常。
3、盆腔炎症
临床可表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多以及痛经等症需与子宫后位鉴别。盆腔炎症临床上主要是炎症的表现,由于病情轻重及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与检查亦有所不同。妇科检查时阴道有灼热感,子宫及两侧附件均有压痛,若炎症扩散至宫旁结缔组织可呈扇形增厚,有时可触及边界不清的肿块。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无症状的子宫后位者,一般无需治疗。而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手段常包括手法复位法、胸膝卧式复位法、手术复位等。
治疗-一般治疗:
对粘连性不活动性子宫后位,应积极寻找原发病,不可仅仅治疗子宫后位。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药物
宫颈炎症、盆腔炎性疾病等炎症性疾病通常主要由抗生素治疗。常见药物有头孢菌素。
2、性激素类药物
对于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应使用孕激素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孕激素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复位法适用于症状明显,且经手法复位后有效,但子宫的正常位置不能持久,不时后倒者,或因腹壁厚,子宫较小,手法复位困难者。手术以缩短圆韧带和骶骨韧带为主。
治疗-其他治疗:
1、手法复位法
适用于用于有症状,而子官活动者。其方法是:双合诊时,阴道内手指自后穹廉将子宫体上推,腹部手指自上而下轻压腹壁,将子宫体挤住,然后,阴道内手指移至子宫颈之前,向后上方推压,腹部手指配合推子宫体向前,多可复位。若子宫体倒立于直肠子宫陷凹,不易托起时,则可行三合诊。用直肠内的手指将予宫推开托起。如仍困难,亦可用宫颈钳夹持子官颈,由助手轻轻牵拉以协助之。如腹壁过厚、腹肌紧张、前穹窿发育不良或过浅者,复位往往失败。
2、胸膝卧式复位法
于排空膀胱后,行胸膝卧式,可协助子宫复位。用手法复位后,以巩固效果。复位困难者,可先行胸膝卧式后,再行手法复位。此法简便易行,但常被忽略不用,如能坚持,多有效果。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子宫后位经及时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子宫后位严重者,且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
预后-危害性:
子宫后位可使患者出现便秘、流产、子宫嵌顿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可通过治疗改善相应症状。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有子宫后位者,平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劳累;同时还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盆底肌力量;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更好的了解患者情况。
日常-生活管理:
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
2、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或便秘,应定时进行大、小便。
3、遵医嘱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骨盆腔内韧带和盆底肌肉的力量。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是进行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以便医生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饮食调理:
本病通常无其他饮食特殊禁忌或推荐。日常可合理膳食,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机体营养物质摄入充足。
饮食建议:
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
饮食禁忌:
1、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酗酒。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一定程度上的预防子宫后位发生:
1、月经时禁忌性交并避免盆浴,以防止阴道内污染,引起子宫和输卵管炎。
2、分娩或流产时也必须注意避免引起生殖道炎症。
3、若有患有子宫肌瘤、盆腔炎性等疾病,应积极进行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