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哺乳期乳腺炎疾病概述: 哺乳期乳腺炎是在各种原因造成的乳汁淤积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炎症反应...
养生
疾病名称: 哺乳期乳腺炎
疾病概述:
哺乳期乳腺炎是在各种原因造成的乳汁淤积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炎症反应,伴或不伴细菌感染。可发生于哺乳期的任何阶段。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排乳不畅,乳腺局部出现肿块,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形。脓肿未形成时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局部治疗;脓肿形成时则需采用手术治疗。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
发病部位: 乳房
常见症状: 发热、乳房红肿、压痛
主要病因: 乳汁淤积、细菌入侵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乳腺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局部穿刺检查、乳房活检
重要提醒: 养成良好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有助于降低发生本病的风险。
相关中医疾病: 乳痈
临床分类:
本病按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分为乳汁淤积型、急性炎症型和乳腺脓肿。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常见于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性疾病,但其具体发病率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生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
病因-总述:
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仍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其发生与乳汁淤积及感染性致病菌密切相关。乳汁淤积后,可能会继发病原菌感染,从而导致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1、乳汁淤积
乳汁是理想的细菌培养基,乳汁淤积将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乳汁过多、婴儿吸乳少、乳管不通都会影响排乳,导致乳汁淤积。
2、细菌入侵
主要是由于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引起感染。细菌也可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而致感染。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多数发生于初产妇,因缺乏哺乳的经验或不注意乳头卫生;也可发生于断奶时,因6个月以后的婴儿已长牙,容易损伤乳头。
病因-危险因素:
1、母乳喂养不当。
2、哺乳期穿紧身文胸。
3、过度疲惫或压力过大。
4、有乳腺炎既往史再次进入哺乳期。
5、哺乳期营养不良。
6、因婴儿疾病等导致母婴分离。
症状-总述:
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排乳不畅,乳腺局部出现肿块,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可发生于乳房的任何部位,乳房皮肤可出现红、肿、热、痛,病变区域皮温升高,有压痛。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寒战、全身出汗、头晕、乏力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乳汁淤积型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或增厚区,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状,皮肤无明显红肿,皮温可升高,一般无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2、急性炎症型
乳房局部肿痛,存在硬结,在排除全身其他系统感染的前提下,出现以下情况:
(1)乳房局部红斑形成,伴或不伴皮温升高;
(2)全身炎性反应表现,如寒战、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全身不适感;
(3)体温≥37.3℃。
3、乳腺脓肿
急性炎症型乳腺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恰当,则会发展成为乳腺脓肿,病变部位皮肤红肿,可扪及肿块,可触及波动感,明显压痛。如果患者已使用抗生素治疗,可能局部红、肿、疼痛不明显,但病变部位可扪及肿块,可触及波动感,而且压痛多不明显,可考虑行超声检查确诊深部脓肿。
症状-并发症:
1、脓毒血症和菌血症
病程进入乳腺脓肿阶段,患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和菌血症。此时患者持续高热、面色潮红、谵妄,还可出现转移性脓肿。
2、乳房瘘管
在脓肿形成期,脓肿可向内或向外破溃,形成皮肤破口和乳腺瘘管。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长期不愈的脓瘘或乳瘘,临床可见从瘘管排出乳汁及脓液。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现乳房体积增大、局部肿块、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2、发现乳房皮肤红肿、温度增高。
3、伴随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乳腺外科范畴,患者可到乳腺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是两边都有症状还是只有一边?
3、喂养情况怎么样?定时吸奶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您穿的什么样式的文胸?压迫乳房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对孩子有影响吗?
6、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还能哺乳吗?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当哺乳期女性出现发热、乳房红肿、压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乳腺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局部穿刺检查、乳房活检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乳房视诊
观察乳房的形态、颜色,确定有无乳房红肿、乳头内陷、乳头分泌物,腋窝和锁骨上窝有无包块、红肿、溃疡、瘘管和瘢痕等。
2、乳房触诊
检查乳房是否有肿块、压痛、发热,还检查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
乳汁淤积型患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例均不高;急性炎症型患者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2、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
乳房出现局部化脓时需要细菌培养,以明确细菌类型,并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供选择抗生素时参考。培养物可以从母乳中取出,也可以从脓肿中吸出。
检查-病理检查:
乳房活检:经正规抗感染治疗1周,局部症状无缓解或加重,不能排除炎性乳腺癌或其他特殊感染类型时,应考虑行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明确组织学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局部穿刺检查:在超声定位下,于压痛最明显的地方进行穿刺,确定是否形成脓肿。如果能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
检查-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检查
可检查有无肿块,明确是否存在脓肿,有助于诊断。患者早期表现为低回声杂乱区,如果形成脓肿,则表现为无回声区,周边可看到高回声脓腔壁。
2、乳腺X线检查
一般不被推荐用于哺乳期乳腺检查,只有在不能排除乳腺恶性肿瘤时才考虑进行乳腺X线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以及哺乳期出现发热、乳房红肿、压痛等临床表现,再结合血常规检查、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乳腺超声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炎性乳癌。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炎性乳癌相鉴别。两者均可见乳房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但炎性乳癌主要临床特征为乳房红肿,疼痛亦很明显,但一般局部没有肿块可扪及。哺乳期乳腺炎病程短,可在短期内化脓,抗炎治疗有效,预后好;而炎性乳癌则病情凶险,一般无化脓,可通过乳房活检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在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时,以抗生素治疗、局部治疗为主;而在脓肿形成以后,以手术治疗为主。
治疗-一般治疗:
1、对于乳房肿胀明显或肿块形成者,可采取局部热敷,以促进炎症消散。严重者,可用25%硫酸镁湿敷。
2、对于存在乳汁淤积者,可采用局部冰敷,并以吸奶器吸出乳汁。
3、由于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喂养,而且还提供了乳汁淤积的机会,所以一般不停止哺乳。但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用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
治疗-药物治疗:
由于感染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可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的结果,可优先使用青霉素、耐青霉素酶的苯唑西林钠、头孢一代抗生素(如头孢拉啶)进行治疗,消除感染。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使用红霉素。因为抗生素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的健康,因此一般需要避免使用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甲硝唑等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硫酸镁、青霉素、苯唑西林钠、头孢拉啶、红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
脓肿已经形成,则应及时切开引流。脓肿切开引流后病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进行回奶,否则伤口内不断有乳汁排出,影响愈合。
2、微创治疗
微创治疗包括穿刺抽脓和B超引导下的Mammotone穿刺引流术。该治疗方法避免大切口引流,减少了换药的痛苦,也避免了术后的瘢痕修复,不会影响乳房外形美观。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一般可治愈,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致脓毒血症和菌血症的发生,危害患者健康。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疾病痊愈。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乳房疼痛,担心乳房的功能或形态发生改变,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患者需要向医生询问相关疾病知识,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家属需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陪伴,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温湿度均舒适的居住环境。
2、患者应多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按需哺乳,若孩子饭量较小,可及时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且注意保持两边交替哺乳,避免习惯用一侧哺乳。
4、建议患者使用乳头膏,可用天然羊脂膏进行护理。
5、患者应穿专业的哺乳文胸,避免压迫乳房。
6、及时更换溢乳垫。
7、注意卫生,可每次哺乳前后用湿毛巾擦拭乳头。
日常-术后护理:
1、遵医嘱按时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注意观察手术切口,若出现红肿或者患者感到异常疼痛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3、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压折、牵拉引流管。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保持营养均衡,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2、摄入充足的水分。
饮食禁忌:
1、戒烟酒。
2、应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1、注意保持乳房和婴儿口腔的清洁。
2、喂奶时让宝宝吸净一侧乳房的乳汁,再换到另一个乳房喂奶。
3、注意喂奶姿势正确。
4、分娩前3个月用温水擦洗乳头和乳晕,每日用手牵拉乳头数次,以增强乳头和乳晕的皮肤抵抗力。
5、戒烟,并避免二手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