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肠道菌群失调症疾病英文名称: 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
养生
疾病名称: 肠道菌群失调症
疾病英文名称: 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疾病概述:
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肠、腹部
常见症状: 腹泻、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精神不集中或精神恍惚
主要病因: 饮食因素、肠道菌丛变化、药物代谢、年龄、肠道免疫功能障碍
检查项目: 菌群分析、结肠镜检查
重要提醒: 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会因持续腹泻而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低白蛋白血症、休克等。若致病菌过量繁殖,内毒素产生增多,将引发内源性感染及内毒素血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临床常见病。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好发于老年人和婴幼儿。
病因-总述:
许多原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症,引起的原因多与饮食因素、菌丛的变化因素、药物的代谢因素、年龄因素、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因素
饮食可使大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能促进细菌易位,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菌丛的变化因素
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体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在平衡状态下,所有的生态学地位都被占据。细菌的暂时栖生可使生态平衡发生改变。
3、药物的代谢因素
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结肠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氯林可霉素和氨苄西林可造成大肠内生态学真空状态,使难辨性梭状芽孢杆菌增殖。应用西咪替丁等H2受体拮抗药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4、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尾菌减少,产气荚膜杆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功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老年人如能维持年轻时的肠道菌群平衡,可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
5、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
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一旦胃肠道黏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A,或合成分泌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无症状的IgA缺乏者,小肠内菌群也可过度繁殖。新生儿期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也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或不完善有关。
症状-总述:
肠道菌群失调症可表现为原发病的各种症状,并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少数伴发热、恶心、呕吐,并产生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腹泻为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大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少数见于停用后。
症状-典型症状:
1、轻度
为潜伏型,菌群失调较轻,只能从细菌定量上发现变化,临床上常无不适或有轻微排便异常。为可逆性改变,即去除病因后,不经治疗也可恢复。
2、中度
临床主要症状为慢性腹泻,类似慢性肠炎、慢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一般不能自然恢复,即使消除诱因,仍保持原来的菌群失调状态,需治疗后才能纠正。
3、重度
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种过度繁殖,占绝对优势,例如假膜性肠炎。重度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必须及时积极治疗。
症状-并发症:
1、患者会因持续腹泻,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低白蛋白血症等。
2、若体内水分丢失过多,患者将出现休克症状。
3、当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症得不到纠正时,致病菌过量繁殖,内毒素产生增多,将引发内源性感染及内毒素血症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剧烈腹痛,难以忍受。
2、频繁大量腹泻,出现乏力、心悸、口渴、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表现。
3、出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昏迷等休克表现。
4、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长期或反复出现腹痛、腹胀、腹部不适。
2、伴腹泻或便秘等排便异常。
3、伴大便异常,如黄绿色稀便、水样便等。
4、伴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5、伴有发热、乏力、疲倦、食欲减退、消瘦等全身症状。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若病情危急,应立刻于急诊科就诊。对于病情稳定患者可在消化内科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有时会对患者腹部进行相关的检查,建议患者就诊时着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为了确保就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建议患者提前采取一些以上的简单准备措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这次主要是哪里不舒服?症状持续了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2、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迹象呢?什么情况下会有加重或缓解?
3、症状是突然出现的呢,还是一直持续存在或慢慢加重的?
4、您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吗?
5、您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吗?
6、最近都进食了些什么呢?平时饮食习惯怎么样?
7、您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吗?服用了什么药呢?
8、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9、以前受过什么外伤或做过手术吗?
10、发病以来,您的睡眠、饮食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肠道菌群失调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现在有确切的诊断吗?诊断是什么病呢?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需要我怎么配合?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10、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全身视诊,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然后会对腹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明确有无异常体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菌群分析、结肠镜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先可通过全身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如体温、呼吸、脉搏等。然后可通过腹部视诊,观察患者腹部外形、有无肠型、肠蠕动波;通过腹部触诊判断有无腹肌紧张,有无压痛、反跳痛,并查看有无腹痛及腹痛部位,注意有无肿块、移动性浊音等;通过腹部听诊,确定肠鸣音有无亢进或减弱。
检查-实验室检查:
菌群分析为主要检直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2种。
1、定性分析与一般微生物学检直相同,如葡萄球菌炎粪便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成堆的阳性葡萄球及中性多形核细胞,粪便培养可有大量葡萄球菌生长。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可采取其病理材料直接涂片,经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并革兰染色,镜检可见成簇的卵圆形白色念珠菌。革兰染色阳性,细胞内着色不均匀、细菌培养可形成奶油色表面光滑细菌样落,带有酵母气味。但除三度比例失调(即菌群交替症)能检出外,其他比例失高则难以分析。
2、定量检查首先需将粪质均质化,并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还须计算各类细胞菌落计数以求出细菌总数值,手续麻烦,一般实验室很少采用。培养方法除需氧培养外,必要时需厌氧培养,需氧培养与一般细菌培养相同,厌氧培养则采用生物厌氧法或厌氧缸法。
检查-其他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分支模糊不清或消失。有散在的糜烂溃疡及出血,有时可见黄色假膜附着。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如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及实验室依据可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查白色念珠菌性肠道感染、葡萄球菌肠道感染、绿脓杆菌肠道感染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粪便镜检球/杆菌比紊乱。
2、粪便培养中计算B/E值<1。
3、粪便菌群涂片或培养中,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甚至占绝对优势。
上述1与2项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为诊断肠道菌群失调所必需条件,如在实验室检查中出现任何一项阳性即可基本诊断本病。如实验室检查出现阳性结果越多,则诊断越可靠。
诊断-鉴别诊断:
肠道菌群失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应注意鉴别。
1、葡萄球菌肠道感染
可排黄绿色稀便,每日3~20余次,伴有腹胀,腹痛一般不著,吐泻严重者可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升高、血压下降。
2、白色念珠菌肠道感染
一般多从上消化道开始,蔓延到小肠甚至肛周,鹅口疮常是白色念珠菌肠炎最早的信号,如小肠黏膜糜烂或溃疡可引起多次的无臭黏液脓性粪便,有时可呈水泻,伴有消化不良,如治疗不及时,可扩散至呼吸道、泌尿道甚至脑组织。
3、绿脓杆菌肠道感染
能产生蓝绿色荧光素使粪便带绿色,但并不经常引起腹泻,个别病例粪便中有粉一般腹痛轻,少数伴恶心、呕吐、多有水、电解质紊乱,重症可发生休克。
治疗-治疗原则: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常有的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
治疗-对症治疗:
对施行大手术患者,术前注意补充营养,也可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使结肠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增加、某些条件致病菌减少。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
治疗-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
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2、活菌制剂
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孢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其中,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正常菌群。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故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假膜性结肠炎,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用乳酸链球菌制成的乳酶生,临床广泛应用效果也好。使用肠道正常菌群中繁殖不足的耐药株做成制剂,以利于定值,也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有效方法。目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的药理研究表明,该制剂具有屏障作用、控制内霉素血症作用、营养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增强作用、抗衰老作用等。
3、菌群促进剂
口服菌群促进剂也可达到扶植正常菌群的目的,如用乳糖扶植肠杆菌、用叶酸扶植肠球菌,儿童常用分叉杆菌因子促进分叉乳杆菌生长。应用半乳糖苷-果酸,受细菌分解后形成乳酸或醋酸,使pH值降低,抑制其他细菌,而且也可以支持乳杆菌生长。
4、耐药性肠球菌制剂
有学者采用增厚传代培养法获得了耐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的肠球菌-粪链球菌BIO-4R株。经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表明,本菌具有耐多种抗生素性,故能阻止其他菌群异常繁殖、克服菌群失调、改善大便性异常,且比以往单用抗生素治疗疗效迅速,并能防止粪链球菌BIO-4R株的耐药因子向大肠埃希菌K-12株转移。
治疗-相关药品:
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丙种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轻度患者在去除病因后可自行恢复;中度患者不能自行恢复、经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患者的治疗手段及疗效有限,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会因持续腹泻而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低白蛋白血症、休克等。若致病菌过量繁殖,内毒素产生增多,将引发内源性感染及内毒素血症。
预后-自愈性:
轻度患者在去除病因后可自行恢复。
预后-治愈性:
轻、中度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易出现胃部不适、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可出现焦虑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品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调整休息时间,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
2、根据气候变化,适量增减衣被,尤其是冬季,避免全身特别是胃部不要受凉。
3、可参加适量的健身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不要“狼吞虎咽"。应该彻底咀嚼食物,使磨碎的食物能和唾液、胃液充分混合,减少食物胃部的刺激。
2、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3、食物的选择以清淡软烂、细嫩、含低纤维素、富有营养为主。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否则可能会使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复。
2、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霉变的食物。
3、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少吃或不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红薯、洋葱、蒜苗、萝卜、豆类、豆制品、芹菜、韭菜等。
4、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预防措施:
1、预防菌群失调症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可用可不用者不用,可用窄谱不用广谱。对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最好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
2、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和维生素。老幼病后衰弱者,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等,以防肠道菌群失调。在大手术前,应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如给予高营养、服维生素类药物及输血等。肠道菌群失调症状除引起严重吐泻脱水、失血、发生毒血症、甚至休克,预后较差外,一般预后良好。
3、关于正常肠道菌群的恢复,轻型病例停用抗生素后任其自行恢复即可。严重病例可口服乳酸杆菌制剂(如乳酶生、乳酸菌素片)、维生素C及乳糖、蜂蜜、麦芽糖等以扶植大肠杆菌;口服叶酸、复合维生素B、谷氨酸及维生素B12以扶植肠球菌;也可用健康成人粪滤液保留灌肠,以引入正常菌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