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
养生
疾病名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SMAS
疾病别名: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Wilkie综合征
疾病概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是因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进而引起一系列急、慢性十二指肠梗阻症状的一种疾病,亦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或Wilkie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腹主动脉(AO)、肠系膜上动脉(SMA)及十二指肠三者解剖关系出现异常是其发病基础。因其无典型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误诊率高达57.1%~67.3%。该病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餐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为主。消化道造影、腹部彩超、内镜、腹部CT、选择性SMA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等均已成为诊断SMAS的有效辅助检查手段。目前以保守治疗为主,预后一般。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相关性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腹部-十二指肠
常见症状: 反复发作的餐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
主要病因: 解剖结构异常、恶性肿瘤、胃下垂、淋巴结肿大、医源性因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立位腹平片、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潜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腹部彩超、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活检、SMA造影
重要提醒: 慢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程长、病情重,可进一步加重原发病,形成恶性循环,需引起重视。外科脊柱矫形手术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当及时就医治疗。
相关中医疾病: 腹痛
临床分类:
基于发病情况分类:
1、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较少见,其发生多与创伤、躯干石膏固定、牵引、卧于过度伸展的支架之上有关。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频繁呕吐、胃扩张、胃肠蠕动波及振水音等。目前,已报道的急性并发症包括急性胃扩张、肠坏死、十二指肠穿孔、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血栓和门静脉积气。
2、慢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呈间歇性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汁及所进食物,呕吐后腹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患者腹痛发作与体位有关,侧卧位、俯卧位、胸膝位及前倾坐位等可增大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角度,减轻对十二指肠的压迫,进而缓解症状,而仰卧位可加重腹痛症状。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病率为0.13‰~0.3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15岁~50岁人群。
2、20岁~30岁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长期卧床者。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检出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腹主动脉(AO)、肠系膜上动脉(SMA)及十二指肠三者解剖关系出现异常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病基础。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因素
(1)解剖结构异常。由肠系膜上动脉变异引起,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的位置过低或分出时角度过小(角度<15°),则对从中经过的十二指肠形成机械性压迫。
(2)十二指肠上升段、屈氏韧带过短使十二指肠水平部接近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间隙的根部,使之更容易受压。
(3)瘦长型或内脏下垂者肠管质量牵引肠系膜根部,使穿过其间的十二指肠易受到机械性压迫。
(4)脊柱前凸畸形使十二指肠占有空间变小,进而造成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纵向压迫,且在立位或坐位时更加明显。
2、后天因素
(1)十二指肠邻近器官恶性肿瘤的牵拉、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胃下垂等使十二指肠受压形成淤滞梗阻等。
(2)合并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神经性呕吐、习惯性便秘等动力性致病因素。
(3)长期处于背部过度后伸状态以及腰椎前凸畸型、腹主动脉血管瘤等缩小了肠系膜上动脉与脊柱间的空隙,使十二指肠受压。
(4)晚期恶性肿瘤、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的脂肪垫缩小,使腹膜支撑作用减弱,进而使十二指肠容易发生压迫梗阻。
病因-危险因素:
外科脊柱矫形手术是诱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
症状-总述: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餐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腹痛发作与体位相关,少数患者可有乏力、脱水、消瘦、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
症状-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包括急性胃扩张、肠坏死、十二指肠穿孔、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血栓和门静脉积气。
2、因慢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程长、病情重,患者多伴有消瘦、脱水及营养不良症状,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原发病,形成恶性循环。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呕血,排柏油样黑色粪便,伴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2、突发剧烈腹部疼痛,且持续不缓解。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
2、长期出现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
3、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消化内科就诊。
3、对于随访中发现的进展期胃癌,建议转诊至肿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小时~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大便平时正常吗?有没有黑便或大便性状改变?
4、您饮食习惯规律吗?是否喜欢吃辛辣刺激、过烫的食物?
5、您平时生活压力大吗?出现胃部不适与情绪有关吗?
6、您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7、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8、您有消化道疾病的家族史吗?
9、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
4、我需要做胃镜检查吗?会有损伤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立位腹平片、胃镜检查、组织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患者取仰卧屈膝位,医者进行腹部体格检查。
1、腹部视诊
可见顺向蠕动及逆蠕动。
2、腹部触诊
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是否合并感染。依据血红蛋白浓度指标判断是否贫血,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孕妇<100g/L考虑贫血。
2、便常规+潜血试验
判断患者是否有消化道出血,若大便潜血阳性,则为有消化道出血,阴性则无。
检查-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可排除由胃肠道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梗阻症状,但并不能确诊该病。同时通过胃镜检查能了解胃部情况,可为后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检查可了解十二指肠肠腔内形态,证实十二指肠横断外压性改变,排除肠内病变引起的梗阻,有助于明确十二指肠外压的原因,可作为传统影像学检查的辅助诊断方法。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立位腹平片
可见十二指肠梗阻所特有的“双液面征”或“双泡征”,即十二指肠球部和胃部均可见液平面。
2、上消化道造影
上消化道造影作为一项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主要手段。检查结果表现为刀切征或笔杆征、钟摆征。
3、经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
可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更能清楚地显示血管与十二指肠的关系,但此操作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及辐射性。
4、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直接显示血管及周围组织,观察十二指肠蠕动情况,测量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夹角。
(1)患者饮水后,其十二指肠水平部肠管蠕动时的宽度小于10mm。
(2)十二指肠降部扩张,内径大于30mm。
(3)B超显示“斗形”或“葫芦形”图像。
(4)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小于15°。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仅依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有效辅助检查手段。还可通过胃镜检查查看胃部情况,为后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
反复发作的餐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腹痛发作与体位相关。
2、体格检查
腹部视诊顺向蠕动及逆蠕动,触诊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3、影像学检查
可见十二指肠第一段和第二段扩张,伴或不伴有胃扩张。食物通过胃肠道延长4小时~6小时。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小于22°~25°。
诊断-鉴别诊断:
1、胃炎
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临床常见。其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中年以上更为常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食欲缺乏、泛酸、恶心等。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2、胃下垂
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胃下垂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X线、胃肠钡餐造影可以鉴别。
3、功能性消化不良
又称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除了因动脉瘤等所致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需要立即手术或介入治疗外,对于普通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更趋于药物保守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对有腹痛、反酸烧心、恶心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酌情应用解痉药物及H2或质子泵抑制剂(PPI)药物。
2、对于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可酌情使用精神类药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1、药物保守治疗。
2、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3、营养支持需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增加患者进食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治疗-药物治疗:
1、抑酸药
适用于有胃黏膜糜烂或以胃灼热、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医生会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给予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胃黏膜保护剂
可以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适用于有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可选用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铝碳酸镁、吉法酯、依卡倍特等。
3、促动力药
适用于上腹饱胀、早饱等为主要症状者,亦可用于伴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治疗。常用药物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伊托必利、莫沙必利、马来酸曲美布丁等。
4、消化酶制剂
可用于消化不良者,常用药物有复方消化酶片、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片、多酶片等。推荐餐中服用,效果优于餐前和餐后服用。
5、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
有消化不良症状伴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可应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如多塞平、阿米替林、曲唑酮、舍曲林等。
6、其他
恶性贫血者需终生注射维生素B12。
治疗-相关药品:
瑞巴派特、替普瑞酮、铝碳酸镁、吉法酯、依卡倍特、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伊托必利、莫沙必利、马来酸曲美布丁、复方消化酶片、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片、多酶片、多塞平、阿米替林、曲唑酮、舍曲林、维生素B12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的患者,应给予手术治疗。
1、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
适用于肠系膜上血管或结肠中静脉压迫,肠系膜上血管周围淋巴结压迫等。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缓解率高等优点。
2、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
该术式可从根本上解除十二指肠压迫,适用于病程较短,且未形成逆蠕动者。
3、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
该术式能解决十二指肠强烈逆蠕动问题,适用于病程长,呕吐频繁,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第2段、3段明显扩张或逆蠕动强烈者。同时可作为曾行其他术式手术效果不佳,再次手术时的术式选择。
治疗-其他治疗:
Au-yong等首次报道了通过介入方式成功治疗1例外伤所致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继发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本病急性发作期应首先采用保守治疗,酌情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必要时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
治疗-中医治疗:
中医药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主要干预手段有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配合饮食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综合调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但一般分为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以通降为主,治疗上多从调肝、健脾、和胃出发,治疗过程中,应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1、辨证论治
(1)肝气犯胃型
①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滞,和胃降逆。
②方选:柴胡疏肝散和平胃散加减。
(2)湿热中阻型
①治法:清胃泻热,和胃降浊。
②方选:竹茹汤加减。
(3)食积胃脘型
①治法:消食导滞化积
②方选:保和丸加减。若舌苔黄腻,加黄连、黄芩清化湿热。
(4)脾胃虚弱型
①治法: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祛湿降浊。
②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5)胃阴不足型
①治法:滋阴养胃,降逆通腑。
②方选:麦门冬汤加减。
2、针灸治疗
以滑肉门为主穴进行针刺,可减轻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腹胀、呕吐等不适症状。主穴滑肉门出自《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别名滑幽门、滑肉。滑为滑利,肉为肌肉,此穴内为腹膜油脂,外有松皮软肉,且与胃肠口幽门毗邻,故为此名。滑肉门与胃下口(幽门)存在紧密联系。深刺滑肉门可刺激到横结肠后部较深位置的十二指肠,缓解肠梗阻,继而改善幽门功能,减轻呕吐症状。
以上中医疗法均需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和针灸。
预后-一般预后:
该病具备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以保守治疗为主,总体预后一般。
预后-危害性:
1、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急性胃扩张、肠坏死、十二指肠穿孔、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血栓和门静脉积气。
2、因慢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程长、病情重,患者多伴有消瘦、脱水及营养不良症状,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原发病,形成恶性循环。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通过手术治疗,一般可获得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本病难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的复发与自身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稍有不注意极易复发,故要注重平时养护。
日常-总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患者可能会对治疗丧失信心,出现抑郁、悲观的心理。
(2)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易出现胃部不适、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可出现焦虑情绪。
(3)患者对病过分忧虑,如消瘦等,担心癌变,出现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患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调整休息时间,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
2、制定相关的饮食计划
合理饮食,禁辛辣刺激的食物。
3、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容易加重消化不良症状,因此日常应保持精神愉快。
4、运动
可参加适量的健身运动,增加肺活量,可有效防止肠道粘连,促进血液循环。
日常-复诊须知: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易反复发作,故须定期进行复查,如果出现腹痛等不良现象要及时就诊。
日常-术后护理:
1、引流管护理
针对患者在术后所带的胃管、鼻空肠管、腹腔引流管等,进行妥善的固定和处理,使各个引流管能够保持畅通,并对患者的引流液的性质和颜色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2、肠内营养护理
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肠道逐渐恢复蠕动后,在鼻肠管内注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其溶液的浓度由低到高,灌注后患者无腹胀、腹泻等症状。
3、饮食护理
患者在发作期时,要对其进行静脉营养的补充,在症状逐渐缓解后,开始引导患者进食流质食物,要注意少食多餐,尽量使患者取左侧卧位、俯卧位,抬高床脚。在进食后,如果患者没有出现复发的症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增加饮食。与此同时还要督促患者服用止吐和消食的中药。
4、并发症预防及健康指导
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呼吸畅通及引流管的畅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引导患者家属帮助其进行适当的活动,增加肺活量,加快肠道的蠕动,进而有效的防止肠道粘连,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防止因为卧床过久而造成褥疮和静脉血栓的形成。在患者出院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制定相关的饮食计划,禁腥辣、刺激的食物,按照医嘱合理用药,对相关的注意事项进行宣导,防止感冒,适当进行运动,定期入院进行复查,如果出现腹痛等不良现象要及时入院就诊。
日常-特殊护理:
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适用于病情平稳需在家中接受营养支持的患者,但是其安全和顺利实施离不开专业的营养支持小组的管理,患者的出院前宣教、随访、效果评价均需要在营养支持小组的指导下进行。
饮食调理:
本病的发生和复发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建议患者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
2、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3、进餐时要放松,避免有压力,特别是在进食时切勿生气,避免紧张、焦虑、忧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以促进胃的调节和保护机能,对稳定病情、促进康复也有重要意义。
4、对出现贫血或营养不良者,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黑木耳、瘦肉、鱼、鸡、蛋类、动物血等,并注意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补充,包括维生素B12和叶酸,适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否则可能会使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复。
2、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霉变的食物。
3、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少吃或不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红薯、洋葱、蒜苗、萝卜等。要避免引起腹胀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豆制品、芹菜、韭菜等。这些食物容易使患者有饱胀感,应减少摄食。
4、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这些都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使炎症加重,还会刺激胃液分泌,使胃痛加重。
5、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比较韧性爽口的、半熟之品、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不宜多吃。腥荤油腻、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奶油、巧克力、油炸油煎或烧烤的食品会加重胃的负担,延缓胃的排空,易增加胀满感。
6、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1、避免精神紧张,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或者情绪激动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的食物,避免长期吸烟、饮酒。
3、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