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赤游丹疾病英文名称: wandering erysipelas疾病别名: 赤游肿、赤游风...
养生
疾病名称: 赤游丹
疾病英文名称: wandering erysipelas
疾病别名: 赤游肿、赤游风
疾病概述:
赤游丹(wandering erysipelas)是初生儿急性皮肤感染性疾病,又称赤游肿、赤游风。临床以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为特征。发生多与外感风毒、胎热内蕴等因素相关,也可因为皮肤损伤、湿疹等而诱发。本病起病急,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初生婴儿发病率较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邪毒内攻的凶险变证。本病属于西医学丹毒范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
主要病因: 外感风毒、胎热内蕴
检查项目: 细菌培养、血常规
重要提醒: 若婴幼儿出现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避免疾病出现邪毒内攻的凶险变证。
临床分类:
1、毒在肌肤
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形如云片,灼热疼痛,游走不定;伴有发热怕冷,烦躁啼哭,口唇干燥;舌红,苔黄,指纹紫。
2、毒传心肝
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焮热红肿,疼痛;伴有高热,心烦,甚至神志昏迷,抽搐,口唇干燥;舌绛红,苔少,指纹紫。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不论成人或小儿均可发生,以初生婴儿发病率高。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多与外感风毒、胎热内蕴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邪毒入于经脉,随气血流走,发于肌表所致。病位在皮肤,与心、肝密切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风毒、胎热内蕴
小儿体弱,正气不足,容易感染风毒邪气,入里化热,加之禀赋素有胎热,内外热毒邪气入侵经脉,随气血流行,发于肌表而致本病。
2、其他
(1)新生儿因脐部疾患,臀部湿疹、虫咬等,局部皮肤损伤,护理不当,以致外风邪毒侵袭,感染成病。
(2)孕母热毒蕴结于内,遗患胎儿,以致出生后热毒蒸发于肌肤而成。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以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为特征。病情有轻重之分,皮肤红丹先起于腹背,再流于四肢的较轻;先起四肢,再流于腹背的较重。
症状-典型症状:
1、轻证表现
一般精神尚好,发热不高,皮肤红肿,游走不明显,饮食二便正常。一般皮肤病变先发于四肢,再流向腹背。
2、重证表现
高热烦躁或萎靡不振,皮肤色红如丹,形如出血,游行迅速,时隐时现,灼热疼痛,甚至昏迷、抽搐。一般皮肤病变先发于腹背,再流向四肢。
症状-并发症:
小儿惊厥
若赤游丹疾病后期高热不退,损伤脑功能,可发生惊厥变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局限性抽搐等。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有怕冷,口唇干燥,幼儿啼哭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患儿出现高热不退,神志昏迷、肢体抽搐等表现。
2、或伴有皮肤红肿严重,出现水疱破溃等症状。
以上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的现象。
2、或伴有怕冷,口唇干燥,幼儿啼哭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的患儿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儿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儿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什么时候出现皮肤色红如丹、游走不定等表现?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发热怕冷,口唇干燥,啼哭等症状?
4、孩子有对什么东西过敏吗?
5、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容易发生感冒?
6、孩子有没有其他疾病,如湿疹或脐疮等?都经过什么治疗吗?
7、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出现皮肤红肿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细菌培养、血常规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皮肤的颜色形态、神情、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温度及肿胀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来初步判断身体状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细菌培养
血液及局部化脓灶培养,可找到A组B溶血性链球菌,检查结果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2、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帮助医生判断为感染性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儿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皮肤病变的胎赤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病前常有皮肤损伤,如皮肤擦伤、湿疹等。
2、流行病学
初生婴儿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
3、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可伴有怕冷,发热等;重症患儿高热不退,烦躁,甚至惊厥,昏迷。
4、检查
细菌培养、血常规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胎赤
胎赤为婴儿出生后,头面、肢体发红如若涂丹,但无云片状隆起及游走不定的症状。由胎毒内炽,毒热内结,蕴于胞中而成。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主。病在肌表者,佐以疏风散邪;内入营血,兼以凉血;若内陷心肝者,兼以开窍熄风。病情急重的患者需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毒在肌肤
(1)若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腻的患者,可加用山栀、黄芩、大黄。
(2)若血热严重的患者,可加用丹皮、紫草。
2、毒传心肝
(1)若神志昏迷的患者,加选用安宫牛黄丸。
(2)若抽搐的患者,可加用羚羊角、钩藤。
治疗-药物治疗:
1、毒在肌肤
(1)方药:犀角解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犀角、黄连、连翘、金银花、赤芍、生地、防风、荆芥、牛蒡子。
(3)中成药:七味新消丸。
2、毒传心肝
(1)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犀角、丹皮、赤芍、石膏、知母、黄芩、栀子、竹叶、黄连、连翘、玄参、生地。
(3)中成药: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如意金黄散。
治疗-相关药品:
七味新消丸、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如意金黄散、三黄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体针疗法
可取合谷、曲池、血海、委中、阿是穴等穴进行针刺治疗。风热上扰可加风门、大椎穴。湿热蘊结可加阴陵泉、内庭、丰隆穴。胎火蕴毒可加中冲、大椎、水沟穴。胸闷心烦可加内关、膻中穴。呕吐可加内关、中脘穴。
2、耳针治疗
可取神门、肾上腺、皮质下、枕等耳穴,毫针中强度刺激,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刺络拔罐
皮损局部用三棱针散刺或皮肤针叩刺,使其少量出血,然后加拔火罐。
治疗-治疗周期:
赤游丹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赤游丹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儿出现邪毒内攻的凶险变证,预后较差。初生儿发病病情更加严重,危险性较大。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出现神志昏迷、胡言乱语、肢体抽搐等严重症状,预后较差。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及时治疗,护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赤游丹的病因如脐部疾病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饮食情志不调,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注意皮肤护理,按时吃药、避免哭闹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根据病儿的不同年龄特点,给予适当的玩具、书籍。多与病儿接触、交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安抚和鼓励,使病儿避免哭闹,心情舒畅,保持安静。
2、争取家长的合作,以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使病儿早日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1、发热、口干舌燥的病儿,应频频喂服水分及清热解毒饮料。
2、中药汤剂以温凉为宜,可少量多次喂服。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床铺干燥,衣被清洁、柔软。若因外敷药治疗浸湿,应及时更换。
2、红肿部位应适当抬高,切忌过度挤压,外贴敷药不宜包扎过紧,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以脐、臀部为主。
3、做好皮肤护理,若局部皮肤出现水泡,要严防破溃,以防感染。
4、病损局部可用马齿苋煎水冷湿敷,或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
日常-病情监测:
1、密切观察丹毒发生的部位、形状、范围大小、发展程度、游走情况,以及红肿处有无出血点、水疱、溃破等。
2、观察体温、神态、舌苔、指纹及二便情况。
3、若出现高热不退、神昏、抽搐等症状,属于危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救护。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细菌培养、血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患儿及乳母饮食宜清淡,鼓励患儿多饮开水,并选择富有营养的流质食物。忌食海腥发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油炸或油腻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多食清热解毒食物,如绿豆汤、丝瓜汤、金银花饮、油菜粥等。
2、多食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蛋汤、藕粉等。
3、若热毒挟湿,肿胀明显的患儿,可食用西瓜、冬瓜汤、赤小豆粥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应积极防治婴幼儿的皮肤损伤或湿疹等疾病。同时注意增强婴幼儿体质,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注意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损伤,尤其注意脐部和臀部的护理,防止感染。
2、有湿疹或皮肤损伤的患儿,应及时治疗。
3、新生儿洗澡,以水淋浴为宜,浴后擦干,衣被应柔软、温暖。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