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喘证疾病别名: 喘、喘逆、喘促、喘息疾病概述: 喘证简称喘,也可称喘逆、喘促、喘息,为中...
养生
疾病名称: 喘证
疾病别名: 喘、喘逆、喘促、喘息
疾病概述:
喘证简称喘,也可称喘逆、喘促、喘息,为中医内科常见的一种病证。喘证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既是独立性疾病,也是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多由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素体虚弱等引起。临床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 ,并出现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可发展为“喘脱”。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矽肺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肺脏
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
主要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素体虚弱
检查项目: 血常规、病原体检查、X线、CT、MRI、心电图、肺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 怀疑喘证者,应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治疗,避免由实转虚,病情严重。
临床分类:
喘证按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主要辨证分型如下:
1、实证
(1)风寒犯肺证:喘促咳嗽,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色白清稀,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有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表寒肺热证:喘促,呼吸声粗,鼻翼煽动,胸胀或痛;咳痰不爽,吐痰稠黏,伴有怕冷,身体发热,烦闷,身体疼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3)痰热郁肺证:喘促咳嗽,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血痰;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色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证:喘促咳嗽,有痰鸣音,胸中满闷,甚至胸腔充盈,头向上仰脖呼吸;痰多黏腻色白,咳吐不利;呕恶纳呆,口中黏,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
(5)肝气乘肺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急促,呼吸声粗气憋;胸胁闷痛,有窒息感,但喉中痰鸣音不显著;平素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6)水凌心肺证:喘促咳嗽,难于平卧,咳痰稀白,心悸,全身浮肿,尿少;怕冷,面色瘀暗,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涩。
2、虚证
(1)肺虚证:喘促短气,呼吸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吐痰稀薄,自汗畏风;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淡红,或舌红少苔,脉软弱或细数。
(2)肾虚证:喘促日久,稍微活动则喘促剧烈,呼多吸少,呼吸不能续接;形体瘦弱,神态疲惫,足背浮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淡苔白或黑润,或舌红少津,脉沉弱或细数。
(3)喘脱证:喘促剧烈,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大作;或有痰鸣音,心悸烦躁,四肢厥冷,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主要为外邪侵袭肺脏、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素体虚弱等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散发去除,邪气侵袭肺脏,从而将肺气阻塞于脏腑内,使得肺气不能正常宣降,导致其上逆而引发喘证。
2、饮食不当
如过食生冷、高脂肪、高糖食物,嗜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容易损伤脾胃,以致脾内生湿邪、痰浊,壅阻气道,从而干扰肺的宣降功能,造成肺气上逆,而出现喘证。
3、情志失调
如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容易伤肝,肝气上逆于肺,导致肺气被阻,不得肃降,故造成气逆而引发喘证。
4、素体虚弱
如频繁性生活、过度劳累、久病等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脏腑虚弱。若肺虚弱则不能控制气,脾虚弱则不能滋养气,导致气机虚弱、紊乱而出现喘证;若肾虚弱则不能固摄气,使得气机上逆而出现喘证。
症状-总述: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症状-典型症状:
1、轻者仅见呼吸急迫,呼气吸气深长,一般尚能平卧。而重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身体摆动,腹部呼吸起伏大),端坐呼吸,面唇发绀。
2、急性起病者多表现为呼吸深长费力、以呼出为快、胸满闷塞,严重者自觉心胸胀满、只可仰面呼吸,声高气粗,但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起病较缓者多表现为呼吸微弱而浅表无力,以深吸为快、声低息短,活动时加重,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若病情危重,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
症状-并发症:
喘证日久可引起肺胀,主要症状为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部分患者可有口唇指甲紫绀、心悸浮肿。严重者还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类似于现代医学认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就医-急诊指征:
1、稍微活动则喘促剧烈,呼多吸少,呼吸不能续接,伴面青唇紫;
2、喘促剧烈、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伴心悸烦躁、四肢厥冷、汗出如珠;
3、出现其他危急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或持续性呼吸急促;
2、伴胸部胀闷、疼痛;
3、伴咳嗽、咳痰,痰多色白清稀、质黏色黄或夹血丝;
4、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中黏腻;
5、伴失眠、心悸、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
6、伴发热、怕冷、头痛、鼻塞或多汗;
7、伴其他严重、持续性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病情危急者,应及时到急诊科进行处理。病情平稳者可到中医科就医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喘证多久了?最近有加重吗?
2、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比如咳嗽、咳痰、胸闷?
3、您以前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吗?什么原因引起的?
4、您既往有什么疾病吗?是否接受过治疗?
5、您最近情绪如何?
6、您是否经常吃生冷食物?平时吸烟饮酒吗?
7、您在其他医院就诊过吗?用药了吗?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导致我出现喘证的原因有哪些?
2、我的情况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我可以用哪些治疗方法?那种治疗方法最适合我?
4、如果需要喝汤药,一天喝几次?可以吃中成药代替吗?
5、可以治好吗?以后还会再发吗?
6、我平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等中医常规检查外,还可进行西医听诊,以初步了解病情。之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原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1、中医四诊
医生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脉诊等。
2、西医听诊
医生可使用听诊器对患者进行肺部听诊。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哕音或哮鸣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肺部感染者可有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病原体检查
通过痰液培养或血培养,有助于明确具体病因。
3、其他
包括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等检查,以了解患者有无炎症。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了解患者有无心脏疾患。
2、肺功能检查
可检测患者的肺容量及空气进出的速度。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有助于医生观察肺部病变的程度和位置。
2、CT及MRI(核磁共振)检查
当X线不足以描述病情表现时,需要增加胸部CT或MRI(核磁共振)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望闻问切即可确诊。即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等主要症状表现,患者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结合舌诊、脉诊。必要时,还可结合西医听诊、血常规、病原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判断病情。
诊断-鉴别诊断:
1、气短
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喘证较气短而言,呼吸困难程度更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2、哮病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治疗-治疗原则:
喘证有虚实之分,实喘治肺,主要是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主要是培补摄纳。不同的证型具体证治原则有所差异,如风寒犯肺证为宣肺散寒;表寒肺热证为解表清里,化痰平喘;痰热郁肺证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痰浊阻肺证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肝气乘肺证为开郁降气平喘;水凌心肺证为温阳利水,泻肺平喘;肺虚证为补肺益气;肾虚证为补肾纳气;喘脱证为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治疗-药物治疗:
1、实证
(1)风寒犯肺证:方选麻黄汤合华盖散。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杏仁、紫苏子等。
(2)表寒肺热证:方选麻杏石甘汤。常用中药有麻黄、杏仁、石膏等。
(3)痰热郁肺证:方选桑白皮汤。常用中药有本方由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栀子、黄芩、黄连等。
(4)痰浊阻肺证:方选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中药有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生姜、乌梅、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
(5)肝气乘肺证:方选五磨饮子。常用中药有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等。
(6)水凌心肺证:方选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中药有炮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葶苈子、大枣等。
2、虚证
(1)肺虚证:方选生脉散合补肺汤。常用中药有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桑白皮、熟地黄、紫菀等。
(2)肾虚证:方选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常用中药有附子、肉桂、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人参、蛤蚧等。
(3)喘脱证:方选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常用中药有人参、炮附子、生姜、木香、胡芦巴、小茴香、肉豆蔻、桂心、沉香、川楝子、补骨脂等。
治疗-相关药品:
止咳平喘糖浆、咳喘宁口服液、补肺丸、固肾定喘丸等,应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喘证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喘证的预后,视其性质、治疗等不同而有差异。
预后-危害性:
1、喘证患者若未能获得及时有效地治疗,实喘可由实转虚,病情迁延而治愈困难;虚喘则可发展至喘脱,出现呼吸急促但微弱、高热、寒战等表现,病情极险,需要积极抢救。
2、若虚喘患者再感新邪,且邪气较甚,出现高热、喘促而不能平卧等,则预后较差。
预后-治愈性:
通常实喘一般易治愈;但若出现高热、喘促不得卧、脉急数者,则病情重,预后差。虚喘一般很难迅速治愈,需要坚持调理。
预后-治愈率:
多数实喘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预后-复发性:
治疗后,若再次遭到外邪入侵或仍存在饮食不当、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导致喘证复发。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喘证发作易使患者产生紧张、忧虑、悲观、急躁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
(2)患者应学会采取多种方法分散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调适情志。
(3)因“怒则气上”,喘证患者还应戒怒,遇事沉着冷静,避免因情志不畅加重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寒证、虚证宜温热服,热证宜温服。病重者宜少量频服。
2、麻黄汤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麻杏石甘汤中生石膏宜先煎30分钟。
3、喘证患者禁用镇静剂,慎用强烈的镇咳剂,以防痰液阻塞引起签息而死亡。
日常-生活管理:
1、室内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避免刺激性气体。
2、喘证发生时,应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宜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严重呼吸困难者应减少活动和不必要的谈话,以减少耗氧量。
3、做好防寒保暖,但应衣被适中,不宜过暖。
4、节制房事,避免劳累过度。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气促、胸闷、咳痰、发绀等症状是否改善,注意汗出情况。
2、若出现喘促严重、不能平卧、怕冷等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咨询。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适度调整药方。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饮食建议:
1、杏仁粥
杏仁(去皮尖)15g、粳米100g,将梗米放入锅内,加水煮至熟,再放入杏仁煮即可。适用于风寒袭肺的喘证患者。
2、杏仁炖雪梨
杏仁10g,雪梨1个,冰糖适量。取杏仁、雪梨放入盅内,隔水炖1个小时,以冰糖调味,食雪梨饮汤。适用于外感风热而引起喘证的患者。
3、丝瓜花饮
取干丝瓜花10g,冰糖适量,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温浸10分钟后即可代茶饮。适用于痰热郁肺证的喘证患者。
4、山药甘蔗汁
山药250g,甘蔗250g制法用法:将山药放入锅中,煮取汁液,甘蔗榨成汁,两汁相配,饮服。适用于喘证肺虚者。
5、白果桑葚饮
白果10g,人参3g,桑葚20g,冰糖适量。白果放入锅内炒,去壳,与洗净的桑葚一起煎煮,20分钟后调入蜂蜜,翻滚片刻即可。适用于喘证肾虚者。
饮食禁忌: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预防措施:
对于喘证的预防,主要在于去除病因、争强体质等。
1、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熬夜,戒烟酒。
2、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3、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4、健康饮食,规律用餐,以清淡为主,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
5、学会调节自身情绪,避免情志不畅。
6、积极治疗肺部不适,以免病程迁延而致喘证。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