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喉痈疾病英文名称: throat abscess疾病概述: 喉痈(throat absc...
养生
疾病名称: 喉痈
疾病英文名称: throat abscess
疾病概述:
喉痈(throat abscess)是指发生于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临床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特征。多因脏腑蕴热,复感风热邪毒,或异物、创伤染毒,内外热毒搏结咽喉而成。本病病情发展迅速,因咽喉肿塞、剧痛而影响进食,甚则阻碍呼吸,危及生命。但绝大多数患者经恰当治疗,排出脓液后,溃口愈合而痊愈,预后良好。西医学的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咽喉
常见症状: 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
主要病因: 脏腑蕴热,复感风热邪毒,或异物、创伤染毒
检查项目: 血常规、X线检查、B超或CT扫描、喉镜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本病病情发展迅速,因咽喉肿塞、剧痛而影响进食,甚则阻碍呼吸,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1、酿脓期
主要表现为喉痈初起、咽痛逐渐加重、吞咽时疼痛尤其严重,吞咽困难;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口干、咳嗽痰多、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成脓期
主要表现为咽痛剧烈、胀痛或跳痛、痛连耳窍、吞咽困难、口角流涎,或张口困难、语言含糊不清,或咽喉阻塞、吸气困难;伴高热、头痛、口臭、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有力。
3、溃脓期
主要表现为咽痛逐渐减轻、热势已退、红肿逐渐消退;伴有咽干口渴、身体倦息、四肢乏力;舌红或淡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喉关痈、会厌痈多发于青壮年,里喉痈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病因-总述:
本病多因脏腑蕴热,复感风热邪毒,或异物、创伤染毒,内外热毒搏结咽喉而成。早期多为实热证,若病程迁延,日久不愈,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病因-基本病因:
1、风热邪毒
风热邪毒侵袭,最易客犯咽喉,或平素肺脾蕴热,复感风热毒邪,邪毒与气血搏结不散,导致气血壅聚咽喉而为病。
2、脏腑蕴热
外邪不解,入里化火,引动脏腑积热上攻,内外火热邪毒搏结于咽喉,灼腐血肉而化为脓。
症状-总述:
喉痈是一个总的病名,临床上常根据喉痈发生的部位进行具体的诊断,如喉关痈、会厌痈、里喉痈、颌下痈等。各种喉痈的共同症状是咽喉疼痛剧烈,吞咽困难,语言含糊,甚则张口困难,多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因喉痈所处部位不同,体征也不相同。
症状-典型症状:
1、喉关痈
乳蛾发病3日~4日后,发热仍持续或继续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疼痛向同侧耳窍放射,吞咽困难,口角流涎,吞咽时汤水易从鼻中溢出,讲话言语含糊不清似口中含物,甚则张口困难。
2、会厌痈
起病较急,发热畏寒,咽喉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张口流涎,严重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讲话言语含糊不清,甚至窒息。
3、里喉痈
急性起病的患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起病较急,发热,畏寒,咳嗽,咽痛,吞咽困难。哭闹拒绝进食,吸奶时呛逆,烦躁不安,讲话言语含糊不清似口中含物,入睡时可有鼾声,严重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慢性起病的患者多见于成年人,伴有肺痨的全身症状,无明显咽痛,脓肿增大患者逐渐出现咽部阻塞症状。
4、颌下痈
起病较急,高热,畏寒,头痛,咽痛及颈侧剧烈疼痛,吞咽困难,讲话言语含糊不清,张口困难,严重时可呈衰竭状。
症状-并发症:
喉风
极少数患者因体质虚弱,或未及时有效治疗等原因,脓毒蔓延,可并发喉风。
症状-伴随症状:
多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
就医-急诊指征:
1、若出现高热不退。
2、伴有抽搐、呕吐、昏睡、呼吸困难。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若出现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
2、或出现口角流涎,言语含糊不清。
3、或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出现以上情况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医处理。其他患者患者需要到中医科或耳鼻喉科进行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咽喉肿塞,疼痛、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畏寒发热,全身不适?
3、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4、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5、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最近作息怎么样?又没有经常熬夜?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需要复查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会复发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X线检查、B超或CT扫描、喉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咽喉喉的外部大小、位置,是否对称、神态、面色、肢体外形、动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咽喉部症状、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喉部有无肿胀、触痛、畸形,以及颈部有无肿大的淋巴结或皮下气肿等情况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检查-其他检查:
喉镜检查
喉镜检査可以了解喉部病变情况,明确诊断。但是,纤维喉镜检査可能会加重呼吸困难,即使应用直径较细的电子喉镜,也应非常小心。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喉部X线侧位片、颈侧位X线检查可显示脓肿。临床上已经明确诊断者,此项检査应当省略,因进行检査,势必拖延治疗及抢救时机。
2、B超或CT扫描
颌下痈颈部B超或CT扫描可显示脓肿部位与大小。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此外需要与乳娥、喉风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有外感乳蛾发作史,或咽部创伤染毒史。
2、临床症状
乳蛾发病数日后发热持续或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痛引耳窍,吞咽困口涎外溢,言语含糊,似口中含物,汤水易从鼻中呛出,甚则张口困难
3、检查
急重病容,张口时表情痛苦,头偏向一侧,患侧腭舌弓上方红肿隆起,软腭红肿,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若患处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示已成脓,此时穿刺可抽出脓液。
诊断-鉴别诊断:
1、乳娥
喉关痈常继发于乳蛾,因此早期表现与乳蛾相同,应注意乳蛾是否已发展为喉关痈,鉴别要点是患侧软腭是否红肿隆起。
1、喉风
喉痈与喉风均可出现咽喉剧烈疼痛、吞咽困难、口涎外溢等症状,但喉风最为突出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喉痈无明显呼吸困难,是为鉴别要点。
治疗-治疗原则:
喉痈的主要特征是咽喉剧烈疼痛,局部红肿、化脓,其病变进程须经历酿脓期、成脓期、溃脓期三个阶段。辨是否成脓乃辨证之关键,及时采取排脓治疗,对缩短病程至关重要。
治疗-对症治疗:
成脓期
1、热毒重,红肿疼痛的患者,可加用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
2、高热伤津的患者,去白芷、陈皮,重用天花粉,可加用玄参。
3、便秘的患者,可加大黄。
4、痰涎壅盛的患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
5、若出现高热烦躁、神志昏迷,胡言乱语的患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并选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治疗-一般治疗:
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保持安静,发热明显者应及时降温,保持大便通畅。
治疗-药物治疗:
1、酿脓期
(1)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常用药物: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荆芥、防风、连翘、白芷。
2、成脓期
(1)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2)常用药物: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角刺、甘草。
3、溃脓期
(1)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2)常用药物: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扁豆、甘草、桑叶、太子参、金银花、蒲公英。
治疗-相关药品:
新雪丹颗粒、六神丸、喉咽清口服液、八宝丹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不清楚是否需要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法
(1)吹药法
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散剂吹喉关红肿处,每日数次。
(2)含噙法
可用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的中药含片、滴丸含服。
(3)含漱法
可用金银花、桔梗、甘草煎水或用内服中药渣再煎之药液,冷后频频含漱。
(4)蒸汽吸入
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注射剂,蒸汽吸入。
(5)涂敷法
颌下肿痛明显者,可用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以醋调敷,每日1次,亦可用木芙蓉叶60g、红糖6g,捣烂外敷肿痛处。
(6)排脓法
喉痈脓成之后,应及时排脓。先行穿刺抽脓,再切开排脓。里喉痈应采取仰卧垂头位,并在准备好抽吸痰液及气管切开器械的前提下进行,以防脓肿突然破裂,脓液涌入气道,导致窒息。
2、针灸疗法
(1)体针
咽喉肿痛甚者,针刺合谷、内庭、太冲等穴以消肿止痛,用泻法,每日1次。张口困难者,针刺患侧颊车、地仓穴,以使牙关开张。
(2)刺血法
痈肿未成脓时,可酌情用三棱针于局部黏膜浅刺5次~6次,或用尖刀轻划使其出血,以泄热消肿止痛。高热者,用三棱针刺少商、商阳或耳尖,每穴放血数滴,以泄热解毒。
3、擎拿法
适用于咽喉肿塞,疼痛剧烈,汤水难入的患者。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经恰当治疗,排出脓液后,溃口愈合而痊愈,预后良好。如失治、误治可反复发作,重者可演变为急喉风。脓溢气道,可致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病情发展迅速,因咽喉肿塞、剧痛而影响进食,甚则阻碍呼吸,危及生命。
2、极少数患者因体质虚弱,或未及时有效治疗等原因,脓毒蔓延,可并发喉风,或热入营血,热盛动风,或侵蚀破坏脉络导致大出血等危症。
预后-治愈性:
一般情况下经及时、合理治疗后患者疮口痊愈。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喉痈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情志调护,生活起居有常,避免感受外邪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应适当了解病情、治疗方案,保持稳定情绪,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2、患者因咽部肿痛,吞咽时加重,而易出现心烦等情绪表现,平衡心态,应多进食和多饮水,保证营养摄入,增强身体抵抗力。
日常-用药护理:
1、本病中药以清热为主,宜饭后凉服或微温服用,注意观察药后的疗效。
2、服药后高热不退,烦渴,提示热盛动风,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救治措施。
3、清热药多属苦寒,易伤脾胃或内伤中阳,应中病即止。
4、年老体弱、脾胃虚寒的患者慎用清热药,或减量服用。
5、可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药含片、滴丸含服,如六神丸等。也可用金银花、桔梗、甘草煎水或用内服中药渣再煎的药液,冷却后频频含漱。
日常-生活管理:
1、居室保持整洁安静,注意温湿度适宜。
2、外感的患者,室温以舒适为宜,避免对流风,服解表药后,避免汗出当风。
3、热毒炽盛的患者,室温宜稍低,湿度应稍高。
4、急性期注意休息,高热者应卧床休息,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患者局部肿痛程度、性质,体温变化、舌苔及脉象等情况。
2、观察痈肿处有脓无脓,若红肿光亮,高突,四周红晕紧束,按之软有波动感,说明脓已成,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排脓治疗,并保持引流通畅。
3、高热的患者,应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可予以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剂。
4、高热不退,且伴有抽搐、呕吐、神志昏迷、呼吸困难的患者,为出现变证,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采取救治措施。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情况下患者需要做血常规、X线检查、B超或CT扫描、喉镜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食清淡、富有营养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多饮水。多食水果汁和蔬菜汁,忌食辛辣、肥甘厚味、海腥发物。并根据不同证型选择采取不同饮食方案。
饮食建议:
1、疾病初起,酿脓期的患者可用薄荷、金银花、胖大海沸水浸泡代茶饮。
2、成脓期的患者可食用蒲公英粥、冬瓜绿豆汤。
3、溃脓期,气阴耗损,余邪未清的患者宜食黄精粥、木瓜炖银耳等食品,以滋阴降火。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病情。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防寒邪郁内,形成寒热错杂之象。
4、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以免助热生火。
预防措施:
本病的发生与外感邪毒、创伤等有关,因此平时积极治疗各种咽部疾病,预防外邪侵袭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劳逸结合,起居有常,戒除或节制烟酒。
2、加强锻炼,可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选择跑步、爬山、球类、打太极拳等各种运动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外邪侵袭。
3、多饮水,多食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4、积极治疗口咽部的各种急、慢性疾病,保持口腔卫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