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疾病英文名称: gyrate atrophy of choroid...
养生
疾病名称: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疾病英文名称: gyrate atrophy of choroid and retina
疾病概述: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gyrate atrophy of choroid and retina,G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线粒体酶、鸟氨酸转氨酶缺乏引起的代谢异常而致病。患者通常在10岁前出现夜盲、高度近视、散光,随后到20岁时出现后囊下白内障。视野随病程进展缓慢缩小,在40~50岁时最终失明。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通过饮食控制等方式尽可能延缓疾病进展。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夜盲、高度近视、散光、视野丢失、视力下降
主要病因: 鸟氨酸转氨酶相关染色体(10q26)的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血浆鸟氨酸检查、CT、MRI、病理检查、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裂隙灯检查、电生理检查、相干光断层成像术
重要提醒: 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尽可能延缓视力的下降。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是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症状多出现在20~40岁。
病因-总述: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线粒体酶、鸟氨酸转氨酶缺乏引起的代谢异常而致病。已经证实为鸟氨酸转氨酶相关染色体(10q26)的突变所致,可导致高鸟氨酸血症。鸟氨酸的积聚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的毒性作用,造成夜盲及周边视野渐进性丢失。
症状-总述:
患者通常在10岁前出现夜盲、高度近视、散光、视野丢失等表现,随后到20岁时出现后囊下白内障。视野随病程进展缓慢缩小,视力下降,在40~50岁时最终失明。部分患者在发病的前50年间都无明显症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症状和体征差异较大。
症状-并发症:
1、患者可能有黄斑前膜、囊样黄斑水肿发生。
2、除眼底改变外,有的病人可见运动失调、肌无力、发育迟缓及智力低下。
就医-门诊指征:
1、暗环境不能正常视物;
2、高度近视、散光;
3、视野缺损;
4、明显视力下降;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可至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症状?
2、症状是持续出现的么?
3、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
4、第一次出现症状是在什么时候?
5、之前有无其他眼部疾病?
6、既往有无眼部损伤或眼部手术?
7、症状出现在单眼还是双眼?
8、家里人有过类似症状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这会导致我失明么?
3、这些症状会一直持续么?
4、用药对我的症状有帮助么?
5、这个病能治好吗?
6、我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7、这个病会遗传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夜盲、高度近视、散光、视野丢失、视力下降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浆鸟氨酸检查、CT、MRI、病理检查、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裂隙灯检查、电生理检查、相干光断层成像术等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血浆中鸟氨酸浓度,可见异常升高。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最早病变位于RPE细胞,随后发生感光细胞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缺失,提示病变是继发于RPE细胞完整性的破坏。
检查-其他检查:
1、眼底检查
赤道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花瓣状和地图样萎缩。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未受累区域可见色素沉着。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是有创检查,医生会将荧光素钠从静脉注入,然后通过眼底照相机拍摄荧光素钠进入眼底血管时发出的荧光形态,记录眼底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病理生理变化等。显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边缘荧光素渗漏,回旋状萎缩区则表现为高荧光。
3、裂隙灯检查
检查时患者将头放在装置前固定,医生调整仪器进行检查。裂隙灯检查可见白内障。
4、电生理检查
发现早期暗适应和明视反应受损,随着疾病进展,反应可最终消失。
5、相干光断层成像术(OCT)
它利用光对眼内组织结构进行断层扫描,井结合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应用于眼部,具有非侵入性、非接触性的特点。可发现囊样水肿。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CT和MRI可显示亚临床骨骼肌变化,大脑MRI能显示过早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变化情况,还会询问患者家族中是否有成员患有本病或是有其他眼部疾病,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浆鸟氨酸检查、CT、MRI、病理检查、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裂隙灯检查、电生理检查、相干光断层成像术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治疗目的为减少血浆鸟氨酸水平、延缓视力下降、延缓视力受损。可通过控制饮食限制精氨酸摄入,同时应给予患者一些营养物质。
治疗-一般治疗:
1、严格控制饮食,限制精氨酸摄入,延缓视力下降。
2、进行低视力助视治疗,尽可能帮助患者维持一定的生活能力。
治疗-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给予患者维生素B6、脯氨酸、赖氨酸、肌酸等物质,减少鸟氨酸含量,补充所需物质,尽可能改善预后。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B6、脯氨酸、赖氨酸、肌酸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尚无有效疗法。饮食上对精氨酸的控制可以延缓视功能的丧失,但大部分患者黄斑功能最终会受累,导致视力丧失。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夜盲、高度近视、散光、视野丢失、视力下降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病情不断进展,最终可导致患者失明。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积极的治疗能延缓视力下降,但无法彻底治愈本病,病情仍不断恶化,可导致视力丧失。
日常-总述: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患者日常需要做好眼部防护,避免强光刺激,注重眼部卫生,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眼部卫生,尽量避免揉眼。
2、可选择合适的墨镜避免强光刺激。
3、保证充足的睡眠,可有效缓解眼部疲累,保持眼部健康。
4、阅读时应在光亮适宜的环境下,尽量不要在光线过暗或过亮的环境下阅读。
5、避免在暗处行走,防止跌跤。
饮食调理: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发生与鸟氨酸积聚有关,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蛋白质摄入,有利于减缓疾病的进展。
饮食建议:
保持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应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通常每天吃300-500克的谷类食物,如米、面、杂粮等。因为从谷类食物中主要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营养,并能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
饮食禁忌:
少吃牛奶、鸡蛋、鱼等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的食物,具体应根据病情咨询医生。
预防措施:
本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在备孕时做好产前咨询可一定程度预防。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