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视网膜病变疾病别名: 艾滋病视网膜病变、HIV视网膜病变疾病概述: ...
养生
疾病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视网膜病变
疾病别名: 艾滋病视网膜病变、HIV视网膜病变
疾病概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视网膜病变也称HIV视网膜病变、艾滋病视网膜病变,是HIV感染者最常见的眼部表现。发生于HIV感染的各期,通常没有自诉症状,随着机体免疫力增强,可自行消失。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也可能出现视力下降、畏光等表现。本病的治疗以抗艾滋病治疗为主,如果眼部有严重症状,也可进行针对性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眼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通常无症状
主要病因: HIV感染可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CD4+T淋巴细胞检测、免疫学检查、眼底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重要提醒: 本病患者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情,应同时进行眼部的治疗以及艾滋病的治疗,控制疾病进展,尽可能延长寿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常见眼部表现,本身不会传染,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眼部表现,在HIV感染者中发生率为40%~66.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发生本病风险较高,如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注射毒品者、与 HIV/AIDS 患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人群等。
病因-总述:
HIV感染可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导致毛细血管阻塞、神经纤维层梗死、微血管瘤形成、视网膜片状出血等病变,并可形成棉絮状渗出斑(丝棉斑),或见中心为白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罗特(Roth)斑。本病常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有关。部分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可能与缺血性黄斑病有关。
病因-危险因素:
本病的发生与艾滋病有关,导致艾滋病发病风险增高的因素也可能导致本病发生。
1、高危性行为
主要是指没有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尤其是与高危性伴侣发生关系时,感染病毒的风险会增大。性传播大多数是因为与HIV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而感染。
2、男男性行为
男男同性恋很多会采用肛交的方式。肛门直肠与女性阴道解剖结构不同,在进行肛交过程中,直肠的黏膜相对干燥,极易形成破损出血。如果一方是艾滋病患者,则病毒将从肛门或直肠黏膜破损处直接进入血液,增加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3、滥交,拥有多个性伴
拥有多名性伴侣,可增大感染艾滋病或其他性病的风险。
4、患有性病
如梅毒、尖锐湿疣或活动性疱疹等,生殖器本身存在皮损,与HIV感染者无保护性交时很容易传染。
5、吸毒
如果共用针头、注射器、药棉或其他注射设备,HIV感染风险会升高。
6、其他因素
女性患者有盆腔炎症等妇科疾病时,阴道等黏膜有充血、水肿,性活动过程中容易损伤并发生黏膜破裂出血等,造成HIV传播。
症状-总述:
本病可发生于HIV感染的各期,通常患者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当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时,视网膜病变可自行消失。当出现缺血性黄斑病变时,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视力下降。
症状-并发症:
1、感染性视网膜病变
最常见的病变为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坏死性视网膜炎,可导致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闭塞、视神经炎、玻璃体炎、前部葡萄膜炎等,预后很差,多于眼病发生后4个月内死亡。
2、眼前节改变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结膜Kaposi肉瘤和角膜炎。
3、视力丧失
病变累及黄斑,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丧失。
4、其他
患者还可能有其他全身症状,与艾滋病病情有关。
就医-门诊指征:
艾滋病患者出现视力下降,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可至眼科就诊;确诊HIV感染的患者可至皮肤性病科或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怀疑自己感染HIV,在未确诊前,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等。
2、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近期有过不安全性行为吗?什么时候?
2、性伴侣有几个?性伴侣有疑似性病吗?
3、有过抽血、输血、吸毒等经历吗?
4、您是什么职业?
5、您有确诊过HIV感染吗?什么时候确诊的?
6、以前在医院做过检测吗?结果如何?是否复查过?
7、有哪些症状不适?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视力还能恢复吗?
2、为什么会感染HIV?
3、在医院应该查什么项目?多久出结果?
4、应该怎么治疗?要花多少钱?去哪里可以获得免费药品?
5、感染了HIV,还能正常怀孕和生育吗?孩子会被感染吗?
6、感染了HIV,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7、要吃哪些药?吃多久?会有不良反应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艾滋病患者有视力下降等症状或是检查中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常规、尿常规、CD4+T淋巴细胞检测、免疫学检查、眼底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等检查了解患者眼部以及全身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减少。尿蛋白常阳性。
2、免疫学检查
(1)CD4+T淋巴细胞检测:HIV特异性侵犯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CD4+/CD8+比例倒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量,可以了解HIV感染者机体免疫状况和病情进展,确定疾病分期和治疗时机,判断治疗效果和临床合并症。
(2)其他:链激酶、植物血凝素等皮试常阴性。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可升高。
3、其他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虫、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卡氏肺囊虫、带状疱疹病毒的病原体的相关检查,了解患者有无相关的感染情况。
检查-其他检查:
1、眼底镜检查
可见眼底后极部视网膜纤维层出现白色絮状混浊斑块。新鲜时呈白色,边界不清;陈旧者颜色变浅,灰白色,边界较清。白斑吸收后可遗留轻微的视网膜色素紊乱。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是有创检查,医生会将荧光素钠从静脉注入,然后通过眼底照相机拍摄荧光素钠进入眼底血管时发出的荧光形态,记录眼底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病理生理变化等,观察有无新生血管等异常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哪些症状,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变化情况,还会询问患者生活中有无艾滋病高危行为、既往艾滋病的诊治情况,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免疫学检查、眼底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的眼部治疗。应针对患者的艾滋病病情进行全身抗病毒治疗,同时针对患者存在的眼部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改善眼部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以艾滋病治疗为主,如果患者同时有其他的眼部症状,应进行对症治疗。
1、抗感染药物
患者可能有病原体的感染,可通过相应的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滴眼液进行治疗,具体的药物以医嘱为准,在此仅作为介绍,常见的有青霉素、托吡卡胺、阿昔洛韦、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
2、其他
也可选择一些营养药物或是扩血管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具体治疗方案以医嘱为准。
治疗-相关药品:
拉米夫定、阿巴卡韦、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利托那韦、洛匹那韦、拉替拉韦、艾博韦泰、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青霉素、托吡卡胺、阿昔洛韦、克林霉素、阿奇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眼部症状较重,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控制病情。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比如通过手术向局部注射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去除局部的积液、修复正常组织形态等。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有关。约半数AIDS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不伴机会性感染,持续3~4周后可自行消退。部分患者在接受针对艾滋病病毒的全身抗病毒治疗和CD4+计数的升高后,可使眼部症状得到改善。部分患者的病情可能较重,出现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等疾病,可于数月内死亡。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能影响患者正常的视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疾病,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自愈性:
约半数AIDS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不伴机会性感染,视网膜病变持续3~4周后可自行消退,但艾滋病病情难以痊愈。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全身抗病毒治疗后,随着免疫功能提高,眼部症状可得到改善。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良预后。
日常-总述:
患者应该正确认识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管理好日常生活。保证自己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的同时,应同时避免传染给他人。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自卑、被歧视的心理:本病为HIV感染引起,很多患者被感染后害怕被家人知道,害怕被朋友、同事轻视,担忧被责骂和歧视,心理压力巨大,无法正视病情,更别提接受专业治疗。从而耽误了疾病治疗,不利于临床治疗成效,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2)害怕、恐惧的心理:因HIV感染传染性特征突出,会传染给下一代,也有可能会传染给身边的人。因此,艾滋病患者因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往往十分担忧,并伴有恐惧、害怕的心理。
(3)失落、疑虑的心理:患者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因感染HIV而严重影响了其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正常性生活和能力等,常常十分沮丧和消极,不承认自己的价值。心情沮丧时艾滋病患者十分焦虑,对身边的事物十分敏感,当听到身边的人悄声议论时,往往认为其将矛头指向了自己,在讨论自己。同时,从医务人员细微的行为判定自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存在疑惑心理的患者不仅不相信他人,而且对于他人询问的问题,往往存在被迫害妄想症。
(4)自罪、消极的心理:大部分患者是因滥交或性生活不洁被病毒所感染的,因此存在罪孽的心理,使得患者产生厌世、失眠、不安的情绪,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患者心理痛苦不已,且不利于临床治疗。
2、护理要点
(1)患者和家属应学习了解本病,正确看待疾病,增强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和自信心。
(2)家属和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述说自己内心的痛苦,并且以高度的热情来安慰并疏导患者,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情绪通过正确的渠道发泄出来。针对个别出现偏激行为的患者,需要用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能够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不良情绪和行为的错误,帮助其积极面对现有的状态。充分尊重患者,为患者保密。
日常-生活管理:
1、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健康的规划,搜集各种资料。
2、戒烟、限酒、戒毒。
3、保证生活习惯的健康性,维持正常的生物钟。
4、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日常-复诊须知:
定期针对病毒的数量进行检查。
饮食调理:
艾滋病患者的饮食并无特殊要求,但该类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仍需注意饮食的卫生,以减少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饮食建议:
1、供给易消化吸收的软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每日至少 5~6 餐;食物多样,尽可能符合患者的饮食习惯;膳食摄入不足应及时给予口服营养补充。
2、建议选择加工细软、易消化吸收的主食,如各种粥、面条、馒头、发面饼、豆包、发糕、面包等。
3、加工细软、便于消化吸收,尽可能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如平均每日吃100g瘦肉、1~2个鸡蛋、300g酸奶或牛奶、100g豆腐。
4、在能量、蛋白质摄入充足的基础上,摄入足量的蔬菜、水果,如每日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g。重视应季的深色蔬菜水果的选择。
5、除3次正餐外,增加餐次,建议每日至少5~6餐,加餐建议选择酸奶、细软面食、全营养配方膳、水果等。
饮食禁忌:
1、避免摄入生冷、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2、限制摄入不易消化的蔬菜和粗粮。
3、避免过量食用高盐及高钠食物,例如腌制食品、烧烤食品,以及过量使用酱油、味精、鸡精等调味料。
4、尽量少吃高脂肪的食物,少吃甜食。
预防措施:
HIV感染的预防主要在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感染者自我管理
(1)一旦确诊HIV感染,应立即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2)性伴侣也可以同时接受筛查和治疗。
(3)感染者不要捐献血液、血浆、精液、器官等。
(4)感染者不要分享可能被血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污染的个人物品,如牙刷、剃刀或性玩具。
2、避免高危性行为
(1)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的性行为。
(2)不滥交,避免同时拥有多个性伴。
(3)首次性接触前,了解对方的性生活史,了解对方有无性病。
3、避免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1)不吸毒,避免与人共用针头、注射器等。
(2)去正规机构进行抽血、输血、文身操作等。
(3)献血人群应进行HIV筛查。
4、控制母婴传播
(1)HIV感染的孕妇应积极接受正规治疗,将怀孕期间血液中病毒数量降低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不要给婴儿喂奶。
(2)HIV阳性母亲生下的婴儿,应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5、预防职业暴露与感染。
HIV职业暴露是指卫生保健人员或人民警察在职业工作中与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等接触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险。应注意做好预防:
(1)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必须佩戴手套。
(2)在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除需佩戴手套和口罩外,还应戴防护眼镜。当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有污染操作者身体的可能时,还应穿上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服。
(3)医务人员在进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若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不能刺穿的利器盒内进行安全处置;抽血时建议使用真空采血器,并应用蝶型采血针;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公安人员在工作中注意做好自身防护避免被暴露。
6、如发生HIV暴露,应对接触面或伤口进行紧急处理:
(1)尽可能将损伤处的污血挤干净。
(2)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清洗伤口。
(3)用医用酒精或医用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4)及时就医,遵医嘱服用阻断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