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脊休克疾病英文名称: spinal shock疾病概述: 脊休克(spinal shoc...
养生
疾病名称: 脊休克
疾病英文名称: spinal shock
疾病概述:
脊休克(spinal shock)又称脊髓休克,是指脊髓遭受严重损伤(常为脊髓横断或完全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并暂时丧失感觉、运动和反射(包括阴茎海绵体反射、肛门反射)功能,进入无反应状态,主要见于颈脊髓损伤和胸脊髓损伤。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患者可出现血压降低、无法排便、排尿、排汗等表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脊髓
常见症状: 瘫痪、血压降低、呼吸困难、体温降低、心动过缓、无法排尿
主要病因: 急性脊髓炎、脊髓出血、脊髓外伤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CT、MRI
重要提醒: 脊髓休克具有突发性与致命性,日常生活中,应提高安全意识,尽量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该病主要是由于脊髓受到损害所导致的,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脊髓休克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数据参考。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病因-总述:
在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通过其下行的纤维与脊髓神经元所构成的突触联系,使这些脊髓神经元保持一种阈下的兴奋状态。一旦由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出血和脊髓外伤等原因,造成脊髓出现横贯性损害,则断离的脊髓节段突然失去高级中枢(尤其是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和前庭核)的调节,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会暂时地降低,从而导致脊髓休克。
症状-总述:
脊髓休克患者会出现反射活动暂时丧失的情况,甚至出现全身瘫痪。患者还可能无法正常的排尿、排便和排汗,也可见血压降低、呼吸困难、体温降低、心动过缓等表现。
症状-病情发展:
1、脊髓休克时,横断面以下各种感觉和脊髓反射消失,同时出现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心动过缓、呼吸困难、发汗反射消失、膀胱内尿液充盈、直肠内粪便积聚等症状。
2、患者一般在2~4周后,进入恢复期,肌张力会逐渐提升,腱反射变得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肢体肌力的恢复常始于下肢远端,然后逐步上移。
3、如果脊髓损伤较轻,可于数小时或数天内恢复;如果脊髓损伤较严重,这种现象可持续数周,甚至会出现完全截瘫等。
症状-并发症:
脊髓休克可能导致压疮、低血压、瘫痪等。
就医-家庭处理:
脊柱外伤患者从受伤现场运送至医院内的急救搬运方式至关重要。在急救搬运时,不要让患者站立或者坐起,也不可采取一人抬头,一人抬脚或搂抱的搬运方法,以免患者的脊柱出现屈曲或扭转,加重脊髓的损伤。正确的方法是采用担架、木板或门板运送,将伤员平托至担架上;或采用滚动法,使伤员保持平直状态,成一整体滚动至担架上。搬运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患者的头颈部和躯干的伸直,以免加重损伤。
就医-急诊指征:
1、患者起病急骤,突然不能自主运动。
2、出现大小便障碍等。
3、遭遇严重外伤。
4、出现意识丧失等危急症状。
5、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建议及时拨打120或送急诊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1、神经内科
本病属于神经内科的诊疗范围,可去神经内科就诊。
2、急诊科
病情危重者,应去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是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的?
3、这些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了?
4、有无神经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
5、有无外伤或手术史?
6、近期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或治疗?
7、最近有没有服用某些药物?
8、具体药名是什么?用法和用药剂量是什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3、这个病有什么危害?会影响我的生活吗?
4、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5、我该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8、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9、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感觉、神经反射有无异常;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做X线、CT、MRI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首先要评估患者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病情严重者需立刻急救。
2、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者的肌张力、腱反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有无异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一般无特殊的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血液检查评估是否有感染。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和CT检查
有助于判断骨折脱位的平面,确定病变的位置。
2、MRI检查
可通过脊髓形态和髓内信号的变化,显示病变部位脊髓的状态。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脊柱外伤、急性脊髓炎等相关病史,再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横断面以下感觉、运动、脊髓反射均消失,可见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心动过缓、排汗及二便障碍等),以及X线、CT、MRI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另外,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一些和脊髓休克症状相似的疾病,如脊髓震荡、脊髓缺血、脊髓压迫等。
诊断-鉴别诊断:
1、脊髓震荡
(1)临床表现不同:脊髓震荡的临床表现是不完全截瘫,损伤平面以下保留有感觉、运动或反射功能(可保留三者之一或更多),存在肛门反射。脊髓休克则是脊髓遭受严重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包括肛门反射)均暂时丧失。
(2)预后不同:脊髓震荡是脊髓损伤中最轻的一种,在伤后24h内出现恢复,6周内完全恢复脊髓功能。脊髓休克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部位越高,程度越重,则休克期越长;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则休克持续时间较短。且大多数患者在休克过后,脊髓的损伤程度并不能完全恢复。
2、脊髓缺血
脊髓缺血是指脊髓由于缺乏血液供应,从而损伤脊髓内神经元,造成不可逆的脊髓功能损害。患者常出现肢体远端无力、间歇性跛行等表现。其症状可为短暂性的,也可为永久性的。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CT、MRI等辅助检查可资鉴别。
3、脊髓压迫
脊髓压迫是指由各种性质的病变(如肿瘤、颈椎病等)引起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受压的一组病症。患者可出现上、下肢麻木,放射样疼痛等表现,X线、CT、MRI等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脊髓休克初期主要是维持生命体征,保护脊髓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肿瘤或脊柱变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激素类药物
可给予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起到保护和恢复脊髓功能的作用,避免疾病对脊髓造成进一步伤害。
2、营养神经药物
可使用神经节苷脂、神经妥乐平等营养神经药物,改善患者体内循环,补充身体营养。
3、脱水药物
还可给予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等脱水药物,以减轻水肿,改善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神经节苷脂、神经妥乐平、甘露醇、七叶皂苷钠
治疗-手术治疗:
因肿瘤压迫所致的脊髓休克患者,可在休克症状控制后,择期进行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此外,病程在1个月以上的慢性期患者,也可通过手术的方式矫正脊柱变形和脊髓损害。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若患者的脊髓休克由外伤引发,需要对患者进行紧急包扎,并且不要让患者随意移动,避免伤害加大,脊液漏出。
2、脊髓休克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为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应及时进行清理,以保证呼吸的顺畅。
3、若患者出现排尿、排便困难,可以进行插管处理。
4、如果患者出现高位截瘫,可行气管切开手术,以辅助呼吸。
预后-一般预后:
患者在出现脊髓休克后,身体的反射活动会逐渐恢复,恢复速度与患者的体质有关,一般为数周到数月。待休克恢复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屈肌反射、发汗反射异常的情况,且感觉和运动能力一般不能恢复,严重者还可遗留完全截瘫。
预后-危害性:
脊髓休克可造成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暂时丧失,患者出现行走、排汗和二便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待脊髓休克恢复后,还可遗留屈肌反射、发汗反射异常等情况,严重者甚至完全瘫痪。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需要及时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以使症状得到改善。
预后-治愈率:
确切的治愈率尚无参考数据,能否治愈也要根据患者实际的损伤程度而定。
日常-总述:
患者突然出现瘫痪、二便异常等表现,心理上肯定难以接受,家属要多关心、安慰患者。同时,加强日常生活护理,避免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日常-心理护理:
脊髓休克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瘫痪、二便异常、感觉障碍等,心理上难以接受,容易产生烦躁、恐惧、悲观等情绪。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也可通过与医生的交流,了解疾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可取得的效果,鼓励患者振作精神,树立治疗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
2、大便费力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开塞露或甘油等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及空气流通。
2、家属应协助患者完成洗漱、穿衣或大小便等。
3、卧床患者应给予柔软舒适的床垫,有条件者可选用气垫床,并定时给患者翻身(一般为每2小时翻身1次),也可在受压部位及骨突处贴减压贴进行保护,防止压疮。
4、每日用温水擦洗感觉障碍的部位,并进行按摩,以松弛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5、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注意经期卫生,保持会阴清洁。
6、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
7、鼓励患者咳痰和进行排尿练习。
8、急性期要使患者的双下肢关节经常保持功能位,以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家属每日帮助患者按摩小腿、大腿及上臂的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9、急性期后,患肢可进行反复的运动训练,先从被动运动开始,待病情稳定、肌力增加后,再改为主动运动。
10、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熬夜或情绪波动等。
日常-病情监测: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患者病情反复或有加重的趋势,应立即就诊。
2、注意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呼吸、心率、体温、血压)和皮肤黏膜的变化。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按时复诊,由专业医师评估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
饮食调理:
正确合理的饮食对病情恢复有重要的意义,日常生活中,要给予患者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营养均衡。
饮食建议:
1、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良,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粥、鸡蛋羹、果蔬汁等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
2、提倡少食多餐,在进食或饮水时,速度易缓慢,避免发生呛咳或窒息。
饮食禁忌:
禁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脊椎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性疾病等。
2、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安全意识,尽量避免外伤的发生。不做危险的运动或娱乐项目(如“人体炸弹”、蹦极等);驾车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酒后驾驶、不疲劳驾驶;高空作业者,需做好安全防护。
3、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可训练肌力、持久力等,以增强运动能力,预防脊髓损伤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