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结节性红斑疾病英文名称: erythema nodosum,EN疾病概述: 结节性红斑(...
养生
疾病名称: 结节性红斑
疾病英文名称: erythema nodosum,EN
疾病概述: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是发生于皮下脂肪小叶间隔的炎症性疾病,典型表现为小腿伸侧的红色结节和斑块,伴有压痛,表面可略隆起。数周后皮损可自行消退,以后容易复发。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小腿、皮肤
常见症状: 红斑、皮下结节、低热、关节肌肉疼痛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药物、某些系统疾病有关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血沉检查、结核菌素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X线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病程迁延反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
临床分类:
1、急性单纯型
常见。发疹前有前驱症状,皮疹为成批出现的鲜红或紫红色结节。自然病程为数天或数周,愈后不遗留鳞屑、瘢痕或萎缩,常反复发作。
2、慢性复发型
也叫迁移性结节性红斑。部分患者的皮损持久不退,持续1~2年亦不破溃。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为炎症性脂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春秋季节。
病因-总述:
病因尚不明确,但与感染密切相关,还可能与药物、某种全身性或内脏疾病有关。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是对致病微生物、药物等变应原的迟发性变态反应。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溶血性链球菌,其他可能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衣原体、真菌等。
2、药物
药物性皮炎可以表现为结节性红斑,常见的是青霉素、磺胺类药物、溴剂、碘化物、砜类药物、水杨酸盐、避孕药、雌激素类化合物等。
3、某些系统性疾病
如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肉瘤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其他炎性肠病、急性女阴溃疡、白塞综合征等患者及妊娠妇女都可伴发本病。
病因-危险因素:
1、免疫力低下。
2、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家族史。
症状-总述:
发疹前数天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之后出现皮损,皮损可在数天后变平,部分患者的皮损持久不退,将转变为慢性。
症状-典型症状:
1、前驱症状
发疹前数天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伴有发热以及乏力等全身不适,也可出现肌肉及关节痛,多为膝关节受累,类似于风湿性关节炎样表现。
2、皮损
多发生于小腿前侧,亦可发生于大腿与上肢伸侧甚至面部。皮损为红色结节,直径1~5cm,数个至数十个,对称性散在分布,不融合。慢性复发性结节性红斑多为单侧,双侧者不对称。皮损局部温度升高,自觉疼痛和压痛,数天后皮损变平,呈青色。皮损一般经3~6周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但可再发。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皮肤出现多个红色结节,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首诊科室为皮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建议空腹抽血。
3、就医前建议正常饮食,避免进食过于肥腻食物以及过量饮酒,以免影响部分检查结果。
4、医生需要对皮损处进行检查,就诊时可穿着宽松方便医生检查的衣服。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可携带相关包装。
7、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8、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什么症状?您的皮损何时开始出现的?
2、随时间推移,红斑范围有扩大或缩小吗?
3、除红斑,您是否还伴有瘙痒、灼痛等不适?
4、在出现红斑之前您是否有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痛的情况呢?
5、您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治疗的呢?
6、您的家族有免疫性疾病病史吗?
7、您喝过或涂抹过药物吗?什么药物?
8、您有药物或食物过敏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红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我的病情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4、我需要住院吗?
5、治疗有什么风险吗?治愈后会影响皮肤美观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我日常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皮肤出现多个结节,且结节疼痛、持续不消退时,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然后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核菌素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X线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病变部位,观察皮损的形态、大小、范围,还会对病变部位进行按压,询问患者是否疼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在初期,伴有高热、扁桃体炎或咽炎时,白细胞计数及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明显增高。约有2/3的患者血沉增快。血清β2微球蛋白也可能增高。
2、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并根据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诊断结核杆菌感染所致Ⅳ型超敏反应的皮内试验。在伴有结核时,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阳性。
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也叫抗“O”试验,通过测定血清中的ASO抗体效价,判断病人有无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试验。多次检测均正常可以排除风湿病。
检查-病理检查:
1、检查方法
医生使用一些器材取得结节内部分组织,通过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组织的病理学特征。
2、病理表现
结节性红斑病理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皮下脂肪间隔增厚。早期脂肪间隔水肿,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晚期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偶见多核巨细胞。脂肪小叶间隔的中小血管内膜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可见血栓。真皮深层血管周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检查-影像学检查:
原发病为肺结核时,可进行X线检查,结节性红斑患者X线显示有双肺门淋巴结肿大时。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史可进行初步诊断,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可以排除其他疾病,明确诊断。本病需要与硬红斑、回归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结节性血管炎等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硬红斑
多发生于小腿屈侧,常单发或为数个,皮损较结节性红斑为大,病程长。可自发性破溃,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不同程度萎缩。部分患者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关。通过PPD试验可进行鉴别。
2、回归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为结节性红斑皮损。主要位于胸、腹、股、臀。成团出现,消失后留有局部萎缩和碟形凹陷,每次发作均有发热.病理改变为脂肪组织炎。必要时可通过组织病理学进行鉴别。
3、结节性血管炎
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节主要位于小腿外侧及后侧,进展缓慢,偶有破溃者。有人认为本病是硬红斑的早期或轻型。通过病理检查可将两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与防止复发的关键是寻找并去除病因,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治疗-一般治疗:
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有助于缓解病情。
治疗-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有助于缓解疼痛,如吲哚美辛、水杨酸钠或阿司匹林等。
1、碘化钾
可口服,或加入牛乳中,饭后口服,症状很快能得到缓解。
2、糖皮质激素
病情重者,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泼尼松。
3、免疫抑制剂
可以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合并结节性红斑者。常用的药物有羟氯喹、环孢素A或沙利度胺等。
4、秋水仙碱
可用于结节性红斑合并白塞症的患者。
5、抗生素
如有链球菌等感染者,可选用敏感抗生素。
治疗-相关药品:
吲哚美辛、水杨酸钠、阿司匹林、碘化钾、泼尼松、羟氯喹、环孢素A、沙利度胺、秋水仙碱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放化疗:
肿瘤患者可以应用放化疗进行治疗。
1、放疗
放疗是指通过使用辐射性的高能量束,杀死癌细胞,防止疾病进展的治疗方式。
2、化疗
化疗是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扩增以防止肿瘤转移的治疗方式。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及时有效地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反复发作,患者肌肉关节疼痛,影响日常活动,且皮损影响美观,易导致患者自卑心理。
预后-自愈性:
本病存在一定的自愈性,一般经3~6周,结节可自行消退,缓解后无萎缩和瘢痕形成,可有轻微的色素沉着,但经常再发。
预后-治愈性:
经过恰当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症状消失,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预后-治愈率:
治愈率较高,具体数值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本病易复发,当再次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发热、皮肤出现硬结时应及时就医咨询。
日常-总述:
患者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皮损处受到损伤,保持皮肤清洁。同时需要遵医嘱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患肢,以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发作时会引起肌肉以及关节疼痛,使患者心情烦躁,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尤其是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大多失去信心,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2、护理要点
家属及朋友应积极劝导,帮助缓解不良情绪、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以及防止反复发作。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用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药物不良反应严重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1、碘化钾使用时应注意避免停药过早导致病情复发,需要按照医嘱用药,长期使用时还需检测甲状腺功能,以免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2、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药物治疗者注意观察局部治疗效果和全身不良反应,为医师及时调整药物提供依据。
3、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停药后可缓解。
4、使用抗生素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足量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出现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5、秋水仙碱常见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呕吐及食欲不振等,严重者可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长期服用者可出现严重的出血性胃肠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日常-生活管理:
1、穿柔软、宽松衣物,减少皮肤刺激。
2、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勤洗澡,洗澡时不要大力擦洗,避免刺激性洗浴产品,以免损伤皮肤。
3、勤剪指甲,不要搔抓皮肤,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4、急性期患者需要多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5、症状缓解后,也需要避免高强度运动,宜适度进行锻炼,如慢跑、太极、瑜伽等,提高自身免疫力。
6、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调理:
患者的饮食应清淡可口,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还需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建议:
1、以清热利湿为主,多食用冬瓜、百合、绿豆、莲子、苦瓜等凉性食物。
2、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3、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4、多饮水,加速身体代谢,加速毒素排泄。
饮食禁忌:
1、忌食鱼、虾、海鲜类食物。
2、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3、少吃油腻、油炸食物。
4、少吃甜食,如糖类、咖啡及甜的饮料。
5、禁烟禁酒。
预防措施:
本病具体病因不明,以下措施可能会降低本病的发作风险:
1、有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日常需要避免可能引发本病的刺激性因素。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病原体感染的机会。
3、在使用磺胺类、抗生素、避孕药等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不可擅自用药。
4、患有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肉瘤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者日常需要留意皮肤变化。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