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筋瘤疾病英文名称: nodular varicosity疾病概述: 筋瘤(nodular...
养生
疾病名称: 筋瘤
疾病英文名称: nodular varicosity
疾病概述:
筋瘤(nodular varicosity)是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浅表静脉病变。临床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特征。好发于下肢。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经过手术治疗,筋瘤消除,可以获得痊愈,但有其他部位再发的可能,若病程日久可并发湿疮、臁疮。本病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下肢
常见症状: 下肢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
检查项目: 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 若发现下肢筋脉盘曲突出,色紫,形成团块,应及时就诊咨询,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日久并发湿疮和臁疮。
临床分类:
1、劳倦伤气
主要表现为筋瘤在久站久行或劳累时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伴气短、肢体乏力、胃脘及腹部有坠胀感、腰部酸软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2、寒湿凝筋
主要表现为筋瘤色带青紫、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肢体发凉、口淡不想渴水、小便色清量多、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3、外伤瘀滞
主要表现为青筋盘曲、形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4、火旺血燥
主要表现为下肢青筋盘曲、瘤体皮肤温度升高,伴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等。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等因素有关。主要为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脉中,阻滞经脉循行,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虚,筋脉失于濡养而薄弱,扩张充盈,屈曲交错成瘤。
2、劳倦过度
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耗气,导致脏气虚少,功能减退,或多次妊娠生产,气机阻滞,血液运行不畅,在脉中停留积累形成瘀血,壅滞下肢,结成筋瘤。
3、外感风寒湿邪
突然感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脉挛缩,血运行不畅而成瘀,成块成瘤。
4、外伤
筋脉外伤,出血后未能及时消散,变为瘀血,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等症状,多见于下肢。出现条索状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多为伴发青蛇毒。严重者可伴发湿疮、臁疮。
症状-典型症状:
1、患肢浅静脉隆起,扩张,迂曲,状如蚯蚓,严重的成大团块,站立时明显,卧位时曲张不明显。
2、患肢可有沉重感、酸胀感,时有疼痛,尤其当患者长期行走或站立,回流受影响而出现。
3、部分患者患肢小腿下段、足踝部或足背部肿胀,并可有压陷痕。
4、病久的患者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和溃疡。
5、由于血液瘀积缓慢,部分患者在静脉曲张处形成血栓而出现局部条索状红肿,并有压痛。
症状-并发症:
湿疮、臁疮
病程日久,由于经脉弛缓、青筋暴露,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阻,皮肤失濡养所致,容易并发湿疮和臁疮,可见皮肤萎缩、变厚、色素沉着,常伴发小腿溃疡。
就医-门诊指征:
1、经常从事站立工作者或重体力劳动者出现早期轻度静脉曲张。
2、或静脉曲张加重,站立较久时出现患肢酸胀、麻木、困重等症状。
3、或患肢浅静脉盘曲成团,如蚯蚓集结,表面呈青蓝色。
4、或出现患肢轻度肿胀,局部皮肤萎缩、脱屑、瘙痒和色素沉着。
出现以上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血管外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等症状?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发热、乏力、口干等?
3、有没有长期站立的情况?
4、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7、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是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会复发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以及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四肢、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以及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局部的肿胀、皮肤温度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并能指导治疗。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静脉造影
是目前较可靠的诊查方法。通过静脉造影可以显示深静脉瓣膜功能及隐股静脉瓣膜功能和深浅静脉交通支、静脉曲张的走行,同时对手术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査浅静脉迂曲程度、隐股静脉瓣膜和深静脉瓣膜及通畅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此外需要与血瘤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
2、早期轻度静脉曲张,可无明显不适感,以后可逐渐加重,站立较久时出现患肢酸胀、麻木、困重等症状。患肢浅静脉盘曲成团,如蚯蚓集结,表面呈青蓝色,质地柔软。病久则出现患肢轻度肿胀,局部皮肤萎缩、脱屑、瘙痒和色素沉着,并可触及硬结。严重者可伴发湿疮、臁疮。
3、多普勒超声及静脉造影可准确判断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
诊断-鉴别诊断:
血瘤
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瘤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根治方法是手术治疗。轻症以调养为主,首选缠缚法,以改善症状,延缓病变发展。症状加重则宜适时手术治疗,防止出现各种并发症。已形成湿疮、臁疮者应按照相应的处理原则治疗。出血者宜紧急止血,以后再考虑实施手术。伴有全身症状者可予内服药物治疗。中医药对下肢静脉曲张引发的疼痛、肿胀、溃疡、淤积性皮炎等有较显著的疗效。
治疗-对症治疗:
火旺血燥
1、若出现局部红肿、皮温升高,以及硬结的患者,可加用蒲公英、黄柏、金银花等。
2、肢体肿胀的患者,可加用泽兰、防己等。
治疗-药物治疗:
1、劳倦伤气
(1)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台乌药、忍冬藤、丹参、黄柏、车前子等。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2、寒湿凝筋
(1)方药: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小茴香、乌药、沉香、茯苓、桂枝、白芍、细辛、川芎、黄芪等。
(3)中成药:阳和丸。
3、外伤瘀滞
(1)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怀牛膝、枳壳、丹参等。
(3)中成药:痛经活血丸、复方黄柏液。
4、火旺血燥
(1)方药:清肝芦荟丸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地黄、芍药、川芎、丹参、芦荟、黄连、枳壳、牛膝、忍冬藤等。
治疗-相关药品:
补中益气丸、阳和丸、痛经活血丸、复方黄柏液,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当患者排除深静脉不通畅、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其他可能疾病外,以及排除年老体弱和手术耐受力很差者,均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式选择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已有足靴区溃疡者,根据造影决定是否结扎交通支。近年来,激光、射频及旋切等方法已应用于临床。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有助于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
2、硬化剂注射疗法
适用于程度较轻的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亦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以处理残留或复发的曲张静脉。其治疗原理是注射硬化剂并通过压迫使静脉达到闭塞的目的。
治疗-治疗周期:
筋瘤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筋瘤的治疗费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过手术治疗,筋瘤消除,可以获得痊愈,但有他处再发可能,若日久可并发湿疮、臁疮,导致皮肤瘙痒、浸渍糜烂、久不愈合。严重者筋脉怒张处受轻微外伤即可引发出血。
预后-危害性:
1、下肢静脉曲张会使患者小腿皮肤出现萎缩、脱屑、色素沉着,以及发黑、发硬,甚至溃烂等,严重影响腿部美观。许多患有静脉曲张的女性双腿爬满“青筋”,导致女性在夏天都不敢穿裙子、穿短裤,对生活失去自信,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2、下肢静脉曲张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炎、湿疹、出血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严重的话是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
3、下肢静脉曲张还会造成腿部发炎溃烂,甚至是坏疽,最后患者不得不进行截肢,对今后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预后-治愈性:
轻度患者有可能病情逐渐稳定而得到良好的恢复,重症患者有可能会发生并发症,导致预后不良。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筋瘤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复发。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进行情绪调整、抬高患肢、注意休息、适当锻炼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虽不大,但仍可能使部分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对手术的耐受力和机体免疫功能。可根据文化修养、性格爱好不同,适当地看书、读报、欣赏音乐、下棋等,以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和缓冲不良情绪的影响。
日常-用药护理:
使用中药制剂过程中要控制输注的浓度和速度,一次只能使用一种中药制剂,注意观察和处理药物副作用。
日常-生活管理:
1、房间内保持安静、整洁,以及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温湿度适宜。
2、多锻炼,但不可过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快腿部血液循环,强化腿部血管。
3、避免长时间的站立、行走,适当的时候要进行充分的腿部按摩。
4、休息的时候,把腿抬至高于心脏高度处,这样能帮助腿部血液流回心脏。
5、注意保持体重,不要给静脉增加额外的压力。
日常-病情监测:
1、术后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以及有无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
2、注意观察肢体颜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经常注意患者的下肢肿胀和疼痛情况。
3、严密观察患肢颜色和周径有无变化。若下肢有较明显疼痛应及时做彩超,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4、若患侧足面有水肿,应及时检查是否因患肢绷带包扎过紧所致;若患肢疼痛难忍,应及时松开弹力绷带并重新包扎,或考虑穿弹力袜。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取正确卧位,协助或指导患者在术后将下肢抬高至适宜角度,以达加速静脉回流的目的,减轻水肿。
2、将患肢用弹力绷带从足背部向大腿方向加压包扎,以防止静脉剥脱部位出血。
3、包扎后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是否正常,掌握松紧度是否适宜,弹力绷带包扎时间约维持1周左右。切口的包扎用弹力绷带,必须平整,包扎松紧适宜,避免压迫过紧及卷曲。
4、严密观察患者下肢远端皮肤颜色及血液循环情况,指导患者做足背部的伸展运动。
5、麻醉尚未消除的患者,则指导家属帮助其适当活动。
6、术后协助患者离床适当活动,勤检查患肢的弹力绷带是否平整,及时调整松紧度,避免近端过于压迫,同时防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
7、避免过久站立、下肢过早负重,或久坐、静立不动。
饮食调理:
筋瘤患者宜予以低盐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忌食油腻难消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还要忌烟酒,防止病情加重。
饮食建议:
1、保持低盐饮食。摄入的钠盐过多,会引起人体内钠盐积蓄过多,细胞内外的钾、钠比例失调,进而导致小腿肿胀,对血管造成压力。
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可以改善组织的氧化作用,增加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
3、宜多吃油菜,其具有清热润燥、舒张血管、行血破气、消肿散结、和血补身的功效,对于静脉曲张的恢复有帮助。
3、要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鱼、牛、羊肉等,大豆以及豆制品也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也应多吃。充足的蛋白质可以维持体内所有营养物质的平衡,增强免疫力,保护细胞,还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血液循环。
4、多吃含维生素E的食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腿部的沉重感。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3、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预防措施:
本病的发生与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等因素有关,因此平时变换坐姿、适当体育锻炼、注意饮食、穿弹力袜等,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1、避免同一个姿势长期的站立,如果是工作需要,可把重心轮流放在两条腿上,经常踮脚,或不时下蹲。
2、长期坐着的工作人员,要经常变换姿势或活动踝关节和足趾;保持正确的坐位姿势,不要跷二郎腿。
3、久站人群或早期的患者,可穿静脉曲张弹力袜,帮助静脉回流,预防和缓解筋瘤的症状。
4、久坐久站人群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可将腿抬高,缓解血液对下肢静脉的压力。
5、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坚持低盐、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高纤维饮食,积极地戒烟戒酒。
6、适当体育锻炼,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加身体的抵抗力,还能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预防筋瘤的发生。
7、怀孕的女性要避免久坐久站等,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