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类鼻疽杆菌肺炎疾病英文名称: Bacillus whitmori pneumonia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类鼻疽杆菌肺炎
疾病英文名称: Bacillus whitmori pneumonia
疾病别名: 惠氏杆菌肺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肺炎
疾病概述:
类鼻疽杆菌肺炎(Bacillus whitmori pneumonia)是由类鼻疽假单胞杆菌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流行于东南亚一些国家,近年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来往频繁,类鼻疽杆菌肺炎传入风险增大。本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胸痛、呼吸急促等,病情发展迅速,容易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若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肺脏
常见症状: 寒战、发热、肌肉痛、头痛、咳嗽、咳痰、胸痛、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主要病因: 类鼻疽假单胞杆菌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测、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胸部X线、CT、体格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一旦确诊此病,应及早接受正规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以往认为与野生动物有关,特别是鼠类曾被认为是主要带菌者和病原体在外环境的散播者,但迄今尚无足够证据。羊、马、猪、猴、家鼠、家兔及狗猫等都可感染本病,但它们和人一样均为偶然宿主,虽能排菌,但很少造成暴发流行。近年来大量调查说明,本病感染源主要是流行区的水或土壤,杆菌在其中是一种常居菌,在外环境中生长,不需要任何动物作为它的贮存宿主。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经破损皮肤而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
2、吸入含有病原菌的尘土或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
3、吞噬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
4、被吸血昆虫(蚤、蚊)叮咬而感染,本杆菌能在印度客蚤和埃及伊蚊的消化道内繁殖,并保持传染性达50天之久。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对类鼻疽杆菌普遍易感,男多于女,认为与职业接触有关。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在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缅甸曾有过大量病例报告,我国主要出现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病因-总述:
类鼻疽杆菌肺炎是由类鼻疽假单胞杆菌所引起。本菌为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人类直接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经破损皮肤而感染,是主要的病因。此外,吸入含有病原菌的尘土或气溶胶,吞噬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被吸血昆虫(蚤、蚊)叮咬也可造成感染。
症状-总述:
本病表现为原发性或血源播散性肺炎,起病突然,患者畏寒或寒战,继而发热,可出现全身肌肉痛、头痛、咳嗽、咳痰、胸痛、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随着病情发展,可发展为败血症,在头部、四肢以及躯干皮肤出现小脓疱。
症状-并发症:
1、败血症
未治的急性肺炎可合并败血症,表现为寒战、高热,头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发生小脓疱。
2、继发性化脓性病灶
慢性化脓性感染部分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发生继发性化脓性病灶,如骨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皮下脓肿、腰大肌脓肿、肺脓肿、脓胸、肝脓肿、脾脓肿及肾盂肾炎等。这些脓肿可形成瘘管,长期不愈,成为慢性型,患者逐渐消瘦衰弱。
就医-急诊指征:
1、突起畏寒、寒战、高热;
2、全身肌肉痛、头痛、咳嗽、咳痰、胸痛;
3、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4、皮肤泛发小脓疱;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紧急情况急诊处理,病情平稳者可于呼吸科、感染科诊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出去旅游了吗?去过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或者缅甸等热带地区吗?
6、您最近喝过生水吗?或者吃过生食?
7、您最近被蚊虫叮咬过吗?
8、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9、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我需要隔离吗?我家人需要筛查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贵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寒战、发热、肌肉痛、头痛、咳嗽、咳痰、胸痛、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测、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胸部X线、CT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使用听诊器听诊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者大多有贫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
2、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
取患者痰液、血液或脑脊液做细菌培养,根据微生物特性进行鉴定,可确立诊断。为指导治疗,应在培养出细菌时加做药敏试验。
3、血清学检测
抽血进行血清学检测,包括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有助于明确致病菌。
检查-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CT: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肺部感染的范围。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有较严格地区性,一个在流行区居住或有旅行史的患者,发生任何不能解释的化脓性疾病或热性病,或在X线片上表现为结核病而又分离不出结核杆菌等情况时均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再结合实验室检查等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类鼻疽杆菌属于细菌,因此一旦确诊类鼻疽杆菌肺炎,应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首选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抗生素需足量、足疗程使用,以彻底清除病原菌。
治疗-药物治疗:
抗生素:首选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美罗培南,之后可改为口服磺胺,过敏者可选择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其他抗生素。
治疗-相关药品:
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美罗培南、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治疗-手术治疗:
脓疱切开引流术:有脓疱的患者,在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可手术切开引流,将脓液排出体外,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如诊断及时并及时采用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但并发败血症的患者病死率较高。
预后-危害性:
并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温暖干净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避免蚊虫孳生。
5、患者应避免在疾病发作期去花粉、柳絮飞扬或者人群密集的地方。
6、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适当隔离,家里要准备蚊香、蚊帐,涂抹蚊虫驱避剂,防止疾病传播。
7、患者应尽量避免外出,禁止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必须外出时佩戴医用口罩。
8、家中饲养宠物的患者应避免密切接触宠物。
9、若患者皮肤出现小脓疱,建议穿着棉质宽松衣物,避免摩擦脓疱,若脓疱破溃,避免水洗患处。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患者半月后进行X线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加强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患者应适量多饮水,可帮助缓解咽喉部症状,并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6、患者可多吃红枣、莲子、鸭血、百合等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应少吃狗肉、海鲜等食物。
3、避免喝生水、吃生食或者不干净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尽量避免去疾病暴发地区。
2、在疾病流行的地区,外出时应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和长筒袜,在身上喷蚊虫驱避剂,降低被蚊虫叮咬的机会。
3、热带地区或者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应注意安装纱窗和纱门,使用蚊香和蚊帐,减少蚊虫进入家中叮咬家人的风险。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避免蚊媒孳生。
5、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食或者不干净的食物。
6、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