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惊风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infantile convulsion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惊风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infantile convulsion
疾病概述:
慢惊风(chronic infantile convulsion)是小儿常见的急重病症。临床以起病缓慢,时抽时止,有时仅表现摇头或面部肌肉抽动,或某一肢体反复抽动,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疲倦,嗜睡或昏迷为主要特征。本病发生多因气血不足,肝盛脾虚所致。通常病情较深,疗效反不及急惊风显著,预后不良。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起病缓慢,时抽时止,有时仅表现摇头或面部肌肉抽动,或某一肢体反复抽动,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疲倦,嗜睡或昏迷
主要病因: 大病久病、失治误治、喂养不当、热病伤阴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检查
重要提醒: 若见小儿出现摇头或面部肌肉抽动,或某一肢体反复抽动,应及时咨询就诊,并积极配合治疗,以免因长期昏迷、抽搐造成严重损害,留下痴呆、失语等后遗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1~5岁儿童。
病因-总述:
慢惊风多由大病、久病,如暴吐、暴泻、久吐、久泻等致脾胃虚弱,土虚木亢,或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或热病伤阴,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脾、肾、肝,病性以虚为主。
病因-基本病因:
1、大病久病
(1)暴吐暴泻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所养,脾虚肝旺,肝亢而化风,形成慢惊风。
(2)久吐久泻,日久伤脾,脾阳虚日久,累及肾阳,导致脾肾阳虚,筋脉失于温煦,而致时时抽动的慢脾风。
2、失治误治
(1)急惊风迁延失治,热邪久羁,阴液亏耗,肝肾阴虚,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虚风内动。
(2)其他疾病中过用峻利的药物,或妄用汗、下法,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所养,脾虚肝旺,肝亢而化风,形成慢惊风,或脾阳虚日久,累及肾阳,导致脾肾阳虚,筋脉失于温煦,而致本病。
3、喂养不当
喂养不当,日久伤脾,脾阳虚日久,累及肾阳,导致脾肾阳虚,筋脉失于温煦,而成本病。
4、热病伤阴
外感热病迁延不愈,热邪久羁,阴液亏耗,肝肾精血不足阴虚,筋脉失于濡养,发为慢惊风。
症状-总述:
慢惊风以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为特征,常伴昏迷、瘫痪等症。病性为阴寒虚证,可无发热或者症状较轻,昏迷、抽搐症状不明显。有时仅见摇头,或面部肌肉抽动,或手指蠕动等,但持续时间较长。
症状-典型症状:
起病缓慢,时抽时止,有时仅表现摇头或面部肌肉抽动,或某一肢体反复抽动,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状。或两手颤动,筋惕肉瞤,具有惊风八候的表现。
症状-并发症:
失语、失聪:某些慢惊风,由于长期昏迷、抽搐,损伤神志筋脉,常出现失语、失聪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瞳孔散大、气息低微或有屏气时。
2、出现汗出如油、脉细弱或囟门高突、哭声尖厉的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若出现抽搐无力,有时仅表现摇头或面部肌肉抽动,或某一肢体反复抽动。
2、或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疲倦、嗜睡。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医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儿科进行咨询,或者根据基础疾病,到神经内科、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本病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建议患者穿着宽松衣物。
3、怀疑有脑部肿瘤等疾病可能需要做一些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7、可以提前准备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抽搐无力,或摇头或面部肌肉抽动,或某一肢体反复抽动等症状?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精神疲倦、嗜睡等?
3、之前有得过什么疾病吗,是怎么治疗的?用的什么药物?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睡眠情况如何?
6、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2、需要做什么检查?
3、都需要怎么治疗?
4、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
5、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6、治疗后会复发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神色、形态、指纹、舌象及二便等异常变化。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包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的高亢低微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年龄、问四肢、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以及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头囟、胸腹、四肢等的情况,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除作常规外,必要时,做血钠、钙、镁、空腹血糖、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测定,为医生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并能帮助临床确定病情,监测治疗效果。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措施。腰椎穿刺后需平卧6小时,以免脑脊液压力减低所致的低颅压性头疼。在颅压明显增高时,不宜作腰穿,以免引起脑疝。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脑电图
对癫痫、脑瘤、脑炎、脑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头颅CT检查
检查目的是排除脑部其他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是慢惊风的辅助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起病缓慢,时抽时止,有时仅表现摇头或面部肌肉抽动,或某一肢体反复抽动,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疲倦,嗜睡或昏迷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但需要与癫痫相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具有反复呕吐、长期泄泻、急惊风、佝偻病等病史。
2、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脊液、脑电图、CT等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型如下:
(1)脾虚肝旺证:主要表现为抽搐无力,时有发作,伴有精神萎靡,神情倦息,四肢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饮食减少,大便稀溏,时有肠鸣,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2)脾肾阳衰证:主要表现为手足震颤或蠕动,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或昏迷,面色苍白或面色灰滞,出冷汗,四肢发凉,小便色清,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
(3)阴虚风动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伴有精神疲惫,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烦躁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诊断-鉴别诊断:
慢惊风与癫痫:癫痫由风、痰、惊恐和瘀血等原因所致的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具有醒后复如常人的特点。而慢惊风则由机体脏腑虚惫而致虚风内动,具有抽搐无力、反复难愈,并常伴昏迷、瘫痪等特点。
治疗-治疗原则:
慢惊风治以补虚治本为主,临床常用治法有温中健脾、温阳逐寒、育阴潜阳、柔肝息风等;若虚中夹实者,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治疗-对症治疗:
1、脾虚肝旺
(1)若抽搐频发的患者,可加用天麻、钩藤、白芍、菊花。
(2)若腹泻日久,可加用山楂炭、葛根。
(3)食欲不振、饮食减少的患者,可加用焦神曲、焦山楂、砂仁。
(4)四肢发凉、大便稀溏的患者,改用附子理中汤。
2、脾肾阳虚
(1)汗多的患者,可加用龙骨、牡蛎、五味子。
(2)如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可加用吴茱萸、半夏。
3、阴虚风动
(1)若出现阴虚发热、热势如潮水起伏有时的患者,可加用地骨皮、银柴胡、青蒿。
(2)若抽搐不止的患者,可加用天麻、乌梢蛇。
(3)若汗出较多的患者,可加用黄芪、浮小麦。
(4)肢体麻木、活动障碍的患者,可加用赤芍、川芎、地龙。
(5)筋脉拘急、屈伸活动不利的患者,可加用黄芪、党参、鸡血藤、桑枝。
治疗-药物治疗:
1、脾虚肝旺
(1)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白扁豆、甘草、白芍、钩藤、干姜、肉桂。
(3)中成药:逍遥颗粒。
2、脾肾阳虚
(1)方药:固真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白术、山药、茯苓、黄芪、甘草、附子、肉桂、炮姜、丁香。
(3)中成药:健脾益肾胶囊。
3、阴虚风动
(1)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2)常用中药:阿胶、生地黄、麦冬、白芍、龟甲、鳖甲、火麻仁、牡蛎、五味子、甘草。
(3)中成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治疗-相关药品:
逍遥颗粒、健脾益肾胶囊、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1)体针
脾虚肝旺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太冲,其中太冲穴施捻转泻法,余穴皆用补法;脾肾阳虚取穴脾俞、肾俞、章门、关元、印堂、三阴交,诸穴均用补法;阴虚风动取穴关元、百会、肝俞、肾俞、曲泉、三阴交、太溪、太冲,诸穴均用补法。
(2)艾灸
取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用于脾虚肝旺或脾肾阳虚证。
2、推拿疗法
运五经,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慢惊风虽然来势缓慢,但病情较深和重,疗效不及急惊风那样显著,故预后不良者多。特别是某些慢惊风由于长期昏迷、抽搐导致神志、筋脉均受损害,故往往留有失语、失聪、痴呆、瘫痪等后遗证,造成终身残废。但病情尚浅者,若及时综合使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如针灸、推拿等疗法,亦有不少患者可以获得恢复。
预后-危害性:
慢惊风由于长期昏迷、抽搐导致神志、筋脉均受损害,故往往留有失语、失聪、痴呆、瘫痪等后遗证,造成终身残废。
预后-治愈性:
病情尚浅的患者,若及时、正确的治疗,不少患者可以获得恢复。
预后-复发性:
若引起惊风的基础疾病没有彻底治愈,或者喂养不当、调护失常等,可以使病情再次发作,甚至加重。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进行情志调护、饮食有节、生活起居有常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如有自卑、退缩、孤独等心理障碍,应配合家长对患儿进行鼓励、疏导,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使患儿情志舒畅,避免因恐惧、惊慌而诱发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宜浓煎,少量频服,不可强行灌服,抽搐时不宜喂服中药。
2、一般药物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且要遵循“慢惊合温补”的原则。
3、惊厥完全停止后方可喂服药物,避免呛入气管,必要时鼻饲给药。
4、脾虚肝旺、阴虚风动的患者中药汤剂宜温服,脾肾阳虚的患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居室环境安静和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和噪音;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2、加强口腔护理,口腔溃疡者可涂锡类散或西瓜霜。
3、重视皮肤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体位,勤擦澡,多按摩,防止发生褥疮。
4、床旁设置防护床档,防止坠地摔伤。
5、抽搐发作时,切勿强行牵拉,以防伤及筋骨。
6、发作时应有人守候患儿身旁,避免碰伤、坠伤,不可强行按压,以免造成骨折。
7、抽搐控制后加强功能锻炼,保持肢体功能位,予肢体被动运动。
8、惊风反复发作的患者,嘱家长通过游戏等方式观察患儿有无耳聋、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发现异常,及时诊治。
日常-病情监测:
1、密切观察患儿抽搐发作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程度及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瞳孔、面色、四肢皮肤温度和湿度等变化。
2、患儿出现瞳孔散大、气息低微或有屏气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患儿出现汗出如油、脉细弱或囟门高突、哭声尖厉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抽搐时要禁食,抽搐停止后以流质素食为主,不会吞咽的患儿,给予鼻饲。
饮食建议:
1、脾虚肝旺的患者饮食宜定时定量、不偏食,多食鸡内金、山药、大枣等健脾补胃的食物。
2、脾肾阳虚的患者宜给予健脾温肾的食物,如山药、核桃、龙眼肉、红枣等。
3、阴虚风动的患者宜多食鸭肉、桑葚、海参、甲鱼等以滋阴养血;虚烦低热的患者可予青蒿、麦冬等泡水代茶饮;便秘的患者可晨起喝蜂蜜水。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2、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如雪糕、凉拌菜,以及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
3、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预防措施:
慢惊风的发生与大病久病、失治误治、喂养不当等因素有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饮食调护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小儿的衣服。注意饮食卫生,营养均衡搭配,以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避免惊恐,减少疾病,防止惊风的发生。
2、创造条件参加娱乐活动,使患儿心情舒畅、情志条达,多到户外活动。
3、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避免麻辣食品,忌用刺激性饮料。
4、积极治疗原发病,尤其要防止急惊风反复发作。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