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脾风疾病别名: 脾风、虚风疾病概述: 慢脾风又称脾风、虚风,是指小儿慢惊风中纯阴无阳的...
养生
疾病名称: 慢脾风
疾病别名: 脾风、虚风
疾病概述:
慢脾风又称脾风、虚风,是指小儿慢惊风中纯阴无阳的一种危重症候。临床表现为面唇发青、四肢发凉、手足抽搐、昏睡无神等。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发生与禀赋不足,病后失治等因素有关。反复呕吐、长期泄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初生不啼等原发病与本病密切相关。本病一般预后较差,病情危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肝脏、脾脏、肾脏
常见症状: 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手足抽搐、昏睡无神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病后失治
检查项目: 脑电图、脑CT、脑部MRI、脑脊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
重要提醒: 若出现面唇发青、四肢发凉、手足抽搐、昏睡无神的症状,立即就医咨询,注意休息,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继续加重。
临床分类:
脾肾阳衰
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或发青暗沉,眼睛半睁半开,昏睡不醒,口鼻呼出冷气,额头出冷汗,手脚发凉,手足颤动抽搐;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慢脾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危重病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1-5岁的儿童。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病因-总述:
慢脾风的发生与禀赋不足,病后失治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脾气不足,不能化生气血,则脾肾阳衰,体内阳气衰竭。病位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禀赋不足
由于早产等原因导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当,使小儿脾气亏虚,气血生化无源,可见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脾虚则肝气乘脾,导致肝风内生,出现肢体抽搐,时发时止等症状。
2、病后失治
若出现反复呕吐、长期泄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初生不啼等原发病后,治疗不当,病后邪恋,停滞体内,伤及脾气,导致脾的气阴两虚,阳气衰,可出现手脚冰凉、口鼻呼出冷气、额头出冷汗等症状,发为慢脾风。
症状-总述:
慢脾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危重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昏睡无神、手脚发凉,手足颤动等。后期病情发展,容易出现阴竭阳亡或厥脱等急重之证。
症状-典型症状:
1、面色苍白、四肢发凉
本病发生由于阳虚,寒水上泛,体内温煦失职,会出现面色苍白的虚证表现,以及四肢冰凉,口鼻呼出冷气,额头出冷汗等阳虚表现。
2、手足抽搐
由于脾虚,肝气旺盛侵袭脾气,脾气虚极,肝风内生,则手脚出现震颤或轻微抖动,抽搐往往时发时止。
3、昏睡无神
若脾气将绝,气血不生,则出现昏睡不醒,眼睛半睁半开,精神不支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厥脱
若慢脾风后期阴阳两虚至严重阶段,体内肝风煽动,可发生厥脱。主要表现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症状-伴随症状:
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阴竭阳亡或厥脱的表现,如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呼吸微弱,汗多且四肢冰冷等。
2、出现手足抽搐不止,昏睡不醒等表现。
以上需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发凉、昏睡、四肢颤动,时发时止等表现。
2、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
以上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儿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3、家长陪同就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手脚抽搐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一直抽搐,还是时发时止?
2、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手脚发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
4、怀孕及生产过程有什么不利因素吗?是顺产吗?有早产吗?
5、之前有没有得过其他疾病?如反复呕吐、长期泄泻、急惊风等,都经过什么治疗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7、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抽搐,出冷汗,手脚冰凉等症状?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脑电图、脑CT、脑部MRI、脑脊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儿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患儿身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通过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化学分析及免疫检查,来判断有无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等,有助于医生诊断疾病。
2、血常规
检查是否存在感染。若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多为病毒感染;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细菌感染,以帮助鉴别。
3、血生化检查
通过血生化,来检测血糖、血钙、血镁、血肌酐等,排除其他身体疾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脑电图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有无感染、中毒、缺氧、代谢紊乱等其他病因。
检查-影像学检查:
脑CT、脑部MRI
通过CT、核磁等检查,可以深入观察脑部结构,来排除颅内肿瘤、颅脑畸形等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儿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手足抽搐、昏睡无神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抽搐症状的急惊风、痫病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具有反复呕吐、长期泄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初生不啼等病史。
2、症状
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有面色苍白,昏睡不醒,伴有眼睛半睁半开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四肢发凉等。
3、检查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血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T及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惊风
二者均有抽搐、神昏等临床表现,且都好发于小儿,病情较为急重,有明显的原发病史。但急惊风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高热不退,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慢脾风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手足抽搐、昏睡无神,多见于1-5岁的儿童,慢脾风也可由急惊风失治而产生。
2、痫病
二者都有四肢抽搐、昏睡等表现,病情都较急重。但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表现有突然意识丧失,跌扑摔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但醒后如常人,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慢脾风发病缓慢,病程长,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手足抽搐、昏睡无神,多见于1~5岁的儿童。
治疗-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慢脾风总的治则为“温补脾肾,回阳救逆”,本病的发生多与原发病关系密切,所以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疾病反复发作。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若汗多比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等。
2、若恶心呕吐比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吴茱萸、胡椒、半夏等。
治疗-药物治疗:
脾肾阳虚
(1)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山药、茯苓、黄芪、炙甘草、炮附子、肉桂、炮姜、丁香。
治疗-相关药品:
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紫雪丹、抱龙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推拿疗法
慢脾风的患者,可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方法为:运五经,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掐足三里。
2.体针疗法
脾肾阳虚的患者,取脾俞、肾俞、章门、关元、印堂、三阴交等穴,运用补法,进行针刺治疗。
3、艾灸疗法
脾肾阳虚的患者,取穴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等,进行灸法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慢脾风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慢脾风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慢脾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危重病症,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一般预后较差;若治疗调理得当,部分患者可以康复。
预后-危害性:
慢脾风是脾之阴阳两虚至严重阶段而出现的病症,预后较差,可发展为阴竭阳亡、厥脱等危重病症。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若体质较强,经过治疗,后期调理得当,可以康复。
预后-复发性:
此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哭闹,保持心情舒畅等,以利于疾病的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特点,给予适当的玩具、书籍,避免患儿哭闹,尽量让患儿心情舒畅,保持安静。
2、若患儿有自卑、退缩、孤独的心理障碍,家长应多与患儿接触、交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安抚和鼓励。消除患儿紧张和恐惧的情绪。
3、争取家长的合作,以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使病儿早日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宜浓煎,可少量频服。
2、若不能下咽的患儿,不可强行灌服,可以给予鼻饲。
3、抽搐时不宜喂服中药,一般药物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4、出现抽搐症状时,遵医嘱准确、迅速给药,观察用药后的疗效。
日常-生活管理:
1、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2、加强口腔护理,口腔溃疡者可涂锡类散或西瓜霜;重视皮肤护理,可用中药汤剂擦浴。
3、及时更换尿片及衣服,便后及时用温水擦浴,防止压疮的发生。
4、床旁设置防护床档,防止坠地摔伤。
5、创造条件参加娱乐活动,多到户外活动,使小儿心情舒畅。
日常-病情监测:
1、密切观察患儿抽搐发作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程度及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瞳孔、面色、四肢皮肤温度和湿度等变化。
2、抽搐发作时将患儿平放于床上,头侧向一边,松解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勿强制按压,牵拉,以防骨折。
3、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脑电图、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慢脾风的患儿抽搐时应禁食,抽搐停止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昏迷的患儿应给予鼻饲喂食。忌食辛辣、肥腻、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小儿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于消化吸收且补充水分的食物,如豆浆、牛奶、豆腐、蛋羹、新鲜瓜果、蔬菜、瘦肉、鱼类等。
2、昏迷的患儿给予鼻饲喂食;抽搐的患儿应暂时禁食。
3、脾肾阳虚的患儿,宜给予健脾温肾的食物,如山药、核桃、龙眼肉、红枣等。
饮食禁忌:
1、忌用油炸、甜腻的食品,如油炸糕、炸猪排、油煎馒头、奶油蛋糕、肥腻的猪肉等食物,防止影响小儿的消化,引起食欲减退等症状,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2、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以免加重病情。
3、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过咸的食物。如雪糕、凉拌菜、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
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发生与原发病关系密切,故增强婴幼儿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是预防本病的最积极措施。
1、平时重视增强小儿体质,加强身体锻炼。
2、防治各种疾病,特别是反复呕吐、长期泄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初生不啼等,病后要注意调理,恢复其健康体质。
3、保持居室环境安静和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和噪音。
4、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小儿的衣服,防止外邪引发疾病。
5、平素多创造条件参加娱乐活动,多到户外活动,使小儿心情舒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