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囊痈疾病英文名称: scrotal abscess疾病别名: 肾囊痈、肾阴毒、阴囊疽、阴...
养生
疾病名称: 囊痈
疾病英文名称: scrotal abscess
疾病别名: 肾囊痈、肾阴毒、阴囊疽、阴囊痈
疾病概述:
囊痈(scrotal abscess)又名肾囊痈,是发于阴囊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以阴囊红肿热痛,睾丸不肿大为主要表现。多因感受湿邪,跌扑外伤,饮食不节,用药不当而致病。疾病初期,正气不虚,邪气尚浅,若治疗及时,往往容易痊愈。若治疗不及时,正气亏虚,则缠绵难愈,甚至转为脱囊。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囊蜂窝织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男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阴囊
常见症状: 阴囊红肿热痛,睾丸不肿大
主要病因: 感受湿邪,跌扑外伤、饮食不节,用药不当
检查项目: 血常规
重要提醒: 若出现阴囊红肿热痛,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因治疗不当,缠绵难愈,转为脱囊。
临床分类:
湿热下注
主要表现为阴囊红肿灼热、坠胀疼痛、拒按,酿脓时局部胀痛、跳痛,指压有应指感;伴发热,口干喜冷饮,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紧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不传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不注意个人卫生的老人。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多与感受湿邪,跌扑外伤,饮食不节,药毒等因素有关。病机主要是湿热下注。病位在睾丸,与肝、肾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感受湿邪
(1)患者不注意局部卫生,如炎热夏季不勤沐浴、更换内衣;或久坐湿地;或水中作业;或冒雨长距离步行,致使湿热邪毒内侵,局部经络阻滞,热盛肉腐而为痈。
(2)素体肝肾阴虚,又感受湿热之邪,循经下注,郁结于阴囊,营气不从,郁久成痈。
2、跌仆外伤
因不慎跌倒、搔抓或其他外伤,伤及阴囊皮肤,湿热之邪乘虚而人,而阻滞经络,气血不通,化腐成痈。
3、饮食不节
患者嗜食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吸烟酗酒,而致湿热内生,蕴结肝经,循经下注于阴囊而发为囊痈。
4、药毒所致
临床上常有因使用某些药物,如口服磺胺类、头孢类等药,或局部使用某些外用药,而引起阴囊过敏反应,处理不当而致囊痈的患者。此类药毒,皆为湿热之邪。
症状-总述:
囊痈以阴囊红肿热痛,睾丸不肿大为主要表现。阴囊肿胀进展较快,甚至肿大如瓢,坠胀疼痛。
症状-典型症状:
1、初起阴囊部出现红肿、灼痛,压痛明显,腹股沟核肿大。阴囊肿胀进展较快,甚至肿大如瓢,坠胀疼痛。
2、属阴囊蜂窝组织炎者,阴囊呈弥漫性红肿,以水肿为显著,不一定化脓。属阴囊脓肿者,阴囊红肿较局限、隆起,可伴有发热畏寒或轻度寒战、口干、喜冷饮、小便赤热、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
症状-并发症:
脱囊
若正气逐渐亏虚,缠绵难愈,则转为脱囊,主要表现为阴囊紫黑,迅速溃烂,甚至整个阴囊皮肤腐脱,睾丸外露。
就医-急诊指征:
若出现高热不退,阴囊皮肤大片坏死,睾丸外露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若阴囊部出现红肿、灼痛,压痛明显。
2、或阴囊肿胀如瓢,坠胀疼痛。
出现以上症状时及时去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皮肤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建议抽血前不要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阴囊红肿热痛等症状?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发热、口干、大便干结等?
3、平时有没有偏食辛辣肥腻等食物的习惯?
4、是过敏体质吗?是否曾出现过敏情况?近期有接触过致敏物质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8、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是怎么治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需要复查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会复发吗?
8、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血常规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局部皮肤、神态、面色、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寒热、问四肢、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温度,皮疹的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可明确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类型。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阴囊红肿热痛,睾丸不肿大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加以鉴别诊断。此外需要与子痈、脱囊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阴囊皮肤红肿热痛,继而化脓,溃后痛减。但睾丸、附睾不肿大。
2、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或全身发热症状。
3、阴囊蜂窝组织炎者,局部呈弥漫性红肿,但以水肿为著,不一定化脓;阴囊脓肿者,红肿比较局限,脓肿形成时隆起而波动。
4、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诊断-鉴别诊断:
1、子痈
睾丸或附睾肿硬,疼痛剧烈,早期阴囊肿胀不明显;而囊痈初期即出现阴囊红肿灼热,炎症一般不波及睾丸。
2、脱囊
多有阴囊皮肤外伤史,阴囊由红肿而迅速变为紫黑腐烂,甚至睾丸暴露,病情危重,易发生内陷,是一种发于阴囊的特发性坏疽性疾病,临床少见。
治疗-治疗原则:
囊痈治疗多以清热利湿为主,早期宜配合抗生素治疗。此病来势暴急,病情险重,如能及时治疗,一般都能控制其发展及治愈。
治疗-药物治疗:
湿热下注
(1)方药:龙胆泻肝汤或泻热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黄。
(3)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仙方活命片。
治疗-相关药品:
龙胆泻肝丸、仙方活命片,视病情辨证选用等。
治疗-手术治疗:
已成脓者,及时切开排脓引流,切口选择以最接近脓肿灶并有利于引流为原则。宜握刀直切,注意避免损伤鞘膜与睾丸,引流一般以乳胶片或半边胶管为常用。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未成脓者,用凉水调和玉露散、金黄散或双柏散冷敷。红肿范围较大者,用三黄汤(大黄、黄柏、黄芩)煎汤做冷湿敷,频换敷料,保持冷湿,有利于消炎退肿止痛。
2、针灸疗法
针灸取穴太冲、期门、大敦、阳池,每次选用2穴,用泻法。
治疗-治疗周期:
囊痈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囊痈的治疗费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疾病初期湿热为患,正气不虚,邪气尚浅,若治疗及时,往往容易痊愈。若失治误治,邪气转盛,热毒腐肉败血而酿脓,病情转重。若治疗不当,正气逐渐亏虚,缠绵难愈,甚则转为脱囊。
预后-危害性:
若治疗不及时,如高热不退,腐烂蔓延不止,阴囊皮肤大片坏死,睾丸外露,甚至脱出为逆证,有发生毒邪内陷的可能。
预后-治愈性:
疾病初期邪气尚浅,治疗及时,往往容易痊愈。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疾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都会引起疾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囊痈由于病变部位的特殊性,可使患者有较重的思想负担,应了解有关医学知识,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积极的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偏凉服,分2次服。
2、局部禁用刺激性药物外涂。
3、服药期间注意病情变化,若出现食欲减退、胸闷恶心、腹痛便溏时,立即报告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病室宜安静、整洁、舒适,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
2、急性期卧床静养,非急性期适当活动不坐卧湿地。
3、及时更换汗湿内裤,内裤柔软宽大,并勤洗勤换,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4、鼓励多饮水,通利小便,保持大便通畅。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阴囊红肿热痛范围及有无成脓,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
2、观察全身情况,高热每4小时监测体温1次,并予以物理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血常规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宜食清淡性凉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饮水通利小便,驱邪热自小便出。忌辛辣、油腻、煎炒、炙煿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饮食建议:
1、可食丝瓜扁豆粥、茯苓山药粥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通络止痛作用的药粥。
2、多饮水,可用芦根煎水代茶凉服。
3、饮食宜清淡,如冬瓜绿豆粥,该粥具有清热养阴,托毒透脓的功能。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多与感受湿邪,跌扑外伤、饮食不节,药毒等因素有关,因此防止外伤感染,注意饮食调摄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经常保持阴囊、会阴部清洁卫生,防止外伤与感染,勿久居湿地。
2、节制房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多饮水、多食水果。忌鱼腥、辛辣等发物。
4、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如睾丸炎、生殖系统结核等。
5、皮肤避免外伤或其他轻微损伤。
6、发现有中毒症状者应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