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浓缩胆汁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inspissated bile syndrome疾病别名...
养生
疾病名称: 浓缩胆汁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inspissated bile syndrome
疾病别名: 先天性免疫性溶血性肝炎、胆栓综合征、胆汁变浓综合征
疾病概述:
浓缩胆汁综合征(inspissated bile syndrome)又称先天性免疫性溶血性肝炎、胆栓综合征、胆汁变浓综合征,是指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后发生的梗阻性黄疸,临床表现为溶血和梗阻性黄疸两组症状,胆汁淤积黄疸最迟在出生后2天出现,持续3-15周,程度轻重不等,粪便为白陶土色。主要病因为Rh血型及ABO血型因子不合引起红细胞增多症。一般预后良好,可以完全治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时、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相关性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消化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肝脏、胆囊
常见症状: 黄疸、粪便陶土色、苍白、水肿、肝脾肿大、晚期贫血
主要病因: Rh血型及ABO血型因子不合引起红细胞增多症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清胆红素、脐带血胆红素测定、血常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Rh因子检测、母子血型测定、X线造影检查、CT检查
重要提醒: 浓缩胆汁综合征有向核黄疸发展的可能性,需及早就医,避免进展为肝硬化、死亡等不良结果。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日本曾有2例报道,我国迄今仅有1例报道。
流行病学-死亡率:
近来,由于新生儿重症黄疸治疗方法的进展,病死率有所下降,为0-26.6%。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主要见于新生儿。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诊疗水平的提升,本病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病因-总述:
浓缩胆汁综合征病因是由于胎儿有核红细胞增多症而引起胆汁浓缩。我国以ABO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最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其他抗原性较弱的血型系统(如Kell、Duffy、Kidd、MNS等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极为少见。
病因-基本病因:
核红细胞增多症引起胆汁浓缩:由于严重溶血产生过多胆红素,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肿胀,导致继发性胆汁淤积,肝内胆管有粘稠胆汁栓塞,胆汁排泄受阻,出现黄疸。
病因-危险因素:
孕母接受过其他刺激,如寄生虫感染、注射伤寒菌苗或白喉抗毒素等,均可使其产生抗体,再次怀孕时刺激机体产生这种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
症状-总述:
临床表现为胆汁淤积和溶血症状。胆汁淤积黄疸最迟在出生后2天出现,持续3-15周。程度轻重不等,呈梗阻性黄疸,粪便为白陶土色。肝、脾中度或极度肿大。还可能有尿深黄等阻塞性黄疸表现,溶血性贫血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溶血症状
贫血多在出生后1-2周内逐渐加重,与黄疸程度不成正比例。
2、梗阻性黄疸
一般在出生后2天出现,持续3周,程度轻重不一,呈梗阻性;粪便陶土色。
3、其他症状
如稍嗜睡,拒食。
症状-病情发展:
黄疸在胎儿初出生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多数在24小时发生,黄疸程度不等,与贫血严重程度不成正比,黄疸往往于产后第三天加重,贫血则在1-2周后加重。约有15%患者有实验室依据而缺乏临床症状。黄疸持续时间不等,一般可在1-15周或更长。
症状-并发症:
1、核黄疸、胆红素脑病
如果黄疸重而且持久,胆红素尤其是非结核型升高,则可侵及脑细胞,出现核黄疸。患儿可表现为哭叫,强直性抽搐,惊厥,甚至死亡。
2、肝硬化
时间长久者可产生肝功能损害的表现。肝内胆汁淤积,肝内胆管有粘稠胆汁栓塞,胆汁排泄受阻。长期持续胆汁淤积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症状-伴随症状:
皮肤可能有紫癜和出血倾向。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面目、皮肤、尿液骤然发黄,大便呈陶土色。
2、出现高热烦渴,手足抽搐。
3、出现昏、谵语或嗜睡,意识丧失。
以上均需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新生儿出生2天内出现面部和手脚呈桔黄色。
2、出现哭闹不止,拒绝吃奶。
3、伴有大便变为灰白色,尿液变为黄色。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平稳的患儿,前往新生儿科就诊。
2、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家属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孩子都有哪些症状?您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及您孩字都是什么血型?您之前有家族史吗?
3、您孩子出生后多久发现面部暗黄?
4、您孩子平时吃奶正常吗?您孩子有没有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
5、您孩子大小便是什么颜色?
6、您孩子呕吐吗?一天呕吐多少次?
7、您之前有没有带孩子测过黄疸指数?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孩子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孩子的情况严重吗?会留后遗症吗?
5、孩子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照顾孩子时应该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新生儿出现贫血、黄疸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会询问家属病史,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其次会建议患者做血清胆红素、脐带血胆红素测定、血常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Rh因子检测、母子血型测定、X线造影检查、CT检查,以评估病情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对新生儿会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观察新生儿面容有无贫血貌,皮肤有无黄染,指压皮肤观察黄疸程度,少部分新生儿可触及肝脏和脾脏,部分患者拥抱反射呈弱阳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若血清胆红素升高,则呈典型阻塞性黄疸改变,尿胆红素阳性,粪胆原减少。
(2)脐带血胆红素测定:胆红素增高是本病特征性改变,即脐带血直接胆红素大于17.10μmol/L,一般多在19.15μmol/L-239.4μmol/L。总胆红素65.15μmol/L-283.86μmol/L。
(3)血常规:主要用于检查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变化,浓缩胆汁综合征患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合并感染,血红蛋白减少提示可能出现贫血。恢复期网织红细胞增多。
2、Coombs试验
Coombs试验是诊断免疫溶血性贫血的主要方法。多用于检测母体Rh(D)抗体以及因红细胞相容的输血而引起的血型抗体。浓缩胆汁综合征患者可见直接阳性。
3、Rh因子检测
目前临床多用木瓜酶法进行测定,浓缩胆汁综合征患者可见呈阳性。
4、母子血型测定
患儿及母亲的血型测定,浓缩胆汁综合征患者多见患儿及母亲的血型不一。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造影检查
用于明确胆汁淤积情况。检查前,患儿口服造影剂如碘番酸,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或术中胆管造影,可显示填塞的胆汁栓子。
2、CT检查
浓缩胆汁综合征患者CT可见肝内胆管扩张。
诊断-诊断原则:
浓缩胆汁综合征可根据临床表现为胆汁淤积和溶血出现的黄疸、贫血、粪便陶土色、尿深黄等症状,以及出现的时间、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可根据血清胆红素、脐带血胆红素、血常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Rh因子检测、母子血型测定、X线造影检查、CT检查明确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排除致死性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胆道梗阻性黄疸、新生儿肝炎。
诊断-诊断依据:
1、黄疸出现在出生后数小时,可延迟在出生后48小时。
2、黄疸是持续性的,至少持续3周以上。
3、血清胆红素升高包括结合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并具有梗阻性黄疸的特征。
4、母婴之间血型不合,新生儿有溶血性疾病的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1、致死性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Byler综合征)
致死性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是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之一。黄疸呈反复发作性,皮肤瘙痒,伴有脂肪泻、肝脾肿大及发育迟缓等,但无溶血性表现,血常规血红蛋白无明显下降有助于鉴别。
2、胆道梗阻性黄疸
无母婴血型不合的证据;出现黄疸较浓缩胆汁综合征晚,多在出生后1-2周内皮肤出现微黄,黄疸渐重,胆红素进行性升高;无有核红细胞的贫血表现;以结合型胆红素升高为主,胆红素测定有助于鉴别。
3、新生儿肝炎
二者均有黄疸和胆红素升高,但新生儿肝炎无有核红细胞,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不高或轻度升高,大便黄色,无灰色陶土便,胆红素测定有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浓缩胆汁综合征以缓解症状为治疗目的,多数足月患儿光照疗法为首选干预方法,同时积极寻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光疗措施。光疗失败,则需要准备换血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保肝治疗:有肝损害者应予保肝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保证患儿的休息和睡眠,保持休息环境清洁、安静、舒适,维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2、保证患儿的正常饮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治疗-药物治疗:
1、硫酸镁溶液
口服,可有利于胆汁的排泄。
2、肝酶诱导剂
如苯巴比妥及尼可刹米等,能诱导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加速与非结合胆红素的结合。
3、免疫球蛋白(IVIG)
出生后一旦明确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可尽早静脉滴注IVIG,目前尚不推荐作为常规疗法。
4、熊去氧胆酸(UDCA)和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
对病情有一定缓解。
5、静滴能量合剂
包含25%葡萄糖、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每日1次。用于补充维生素,增加能量摄入。
6、维生素E
用于保护神经、肌肉。
治疗-相关药品:
硫酸镁溶液、苯巴比妥、尼可刹米、免疫球蛋白(IVIG)、熊去氧胆酸(UD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25%葡萄糖、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维生素E。
治疗-手术治疗:
浓缩胆汁综合征可在腹腔镜引导下用静脉穿刺针从腹壁直接刺入胆囊,抽出粘滞胆汁,注入38%泛影葡萄胺作为胆道造影并摄片,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换血疗法
双倍容量换血的指征是强光疗后胆红素水平未能降至安全范围,且发生核黄疸的风险超过换血本身的风险。
(1)预防核黄疸:只要有核黄疸的表现就应换血。
(2)降低血清胆红素:胆红紫上升速率>0.5mg/(dl·h),或在生后头2天每24小时上升>5mg/dl,或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预期换血标准(足月儿为20mg/dl),或光疗4-6小时后,血清胆红素仍上升8.6μmol/(L·h)。
(3)纠正贫血:早期贫血严重往往血清胆红素很高而需要换血,晚期贫血程度不重可进行观察,但当小儿因贫血而心率加快、气急或体重不增时应适量输血。
2、输血浆或白蛋白
可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纠正酸中毒
防治低血糖,补充维生素。
4、光照疗法
光疗可以减轻黄疸和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治疗-治疗周期:
浓缩胆汁综合征治疗周期一般为3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中医药在治疗浓缩胆汁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主要采用辨证治疗、随症加减、中成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方法。某些中药具有退黄、保肝的效果。此外,针灸可以改善胆红素脑后遗症患儿,调节改善语言障碍、瘫痪、关节屈伸不利、手足抽动。
1、辩证治疗
(1)温热郁蒸
①症状: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舌苔黄腻,指纹滞。
②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③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寒湿阻滞
①症状: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腻,指纹淡红。
②治法:温中化湿退黄。
③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
①症状: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舌苔黄,指纹紫滞。
②治法:行气化瘀消积。
③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4)胎黄动风
①症状: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舌苔黄腻,指纹淡紫。
②治法:平肝息风退黄。
③方药:茵陈蒿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5)胎黄虚脱
①症状: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指纹淡。
②治法:温阳益气固脱。
③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2、中成药
(1)茵栀黄口服液,用于湿热郁蒸证。
(2)小儿肝炎颗粒,用于湿热郁蒸证。
(3)紫雪,用于胎黄动风证。
3、针灸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患儿可配合针刺疗法,有助于改善后遗症,可减轻语言障碍、瘫痪、关节屈伸不利、手足抽动等症状。取穴包括百会、风池、四神聪、通里,用于智力低下;哑门、廉泉、涌泉、神门,用于语言障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用于上致瘫痪;环跳、足三里、解溪、昆仑,用于下肢瘫痪;手三里、支正,用于肘关节拘急;合谷透后溪,用于指关节屈伸不利;大椎、间使、手三里、阳陵泉,用于手足抽动。
以上均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针灸。
预后-一般预后:
轻、中度患儿,早期发现并及时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可以完全治愈。病情可自然恢复。大多数患儿在3周后恢复;少数患儿可发生核黄疸,预后极差;少数患儿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预后-危害性:
1、浓缩胆汁综合征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可能发展为核黄疸、肝硬化,甚至是死亡。
2、浓缩胆汁综合征可能发展成胆红素脑病,并留下一定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瘫痪、关节屈伸不利等,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轻症者、部分患者病情较稳定,病情可自然恢复。
预后-治愈性:
本病病情可自然恢复,轻症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光照疗法等治疗手段完全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浓缩胆汁综合征早期可通过药物、光照疗法等治疗手段达到根治。
预后-后遗症:
如发展为胆红素脑病,可能留有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瘫痪、关节屈伸不利等,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日常-总述:
浓缩胆汁综合征患儿的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遵医嘱给患儿用药,并密切关注患儿情况。良好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患儿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儿无法自我表达,当患儿不适时容易急躁、哭闹不停等行为。
2、护理措施
家属需满足患儿生理、心理的需求,提供合适的娱乐游戏,在病情允许下满足患儿的娱乐需求。
日常-用药护理:
1、服用苯巴比妥可引起嗜睡、精神萎靡,共济失调等,长期使用则产生耐受性,遵医嘱用药。
2、服用硫酸镁口服液可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在连续用药期间应经常检查肌腱反射,肌腱反射消失是呼吸抑制的先兆,严重可致死亡,如发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
3、服用熊去氧胆酸可引起腹泻、便秘、过敏、头痛、胃痛等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新生儿期应住在光线明亮的居室,以便早发现婴儿皮肤发黄,给予相应治疗。
2、提供愉快的进食环境,注意食物的色、香、味、美,促进患儿的食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3、观察大便性状、次数及量,评估消化能力。
4、正确采集大便标本,选择新鲜及有病变的粪便,避免混有尿液、其他分泌物的大便作标本。
5、保证患儿的休息和睡眠,保持休息环境清洁、安静、舒适,维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6、注意保持患儿的身体清洁,以及其接触使用的用具,如衣物、奶嘴等。
日常-病情监测:
1、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皮肤、体温、粪便等情况。
2、家长可每日定时测量体温,体温不升或发热应增加测体温次数。
3、家长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
4、警惕核黄疸。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复诊血液检查胆红素情况,监测治疗是否有效,复查血常规监测贫血是否改善,以确保患儿的治疗有效,且病情好转。
日常-术后护理:
1、保持患儿创口清洁,密切关注患儿创面是否有感染。
2、尽量减少患儿的活动,多抚摸患儿、安抚患儿情绪,使其哭闹次数少、性情稳定,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3、如果术后创口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浓缩胆汁综合征患儿的饮食需要格外注意,患儿尽量母乳喂养,少食多餐,尽早开奶,出生第一周奶量以每次30ml为宜,每间隔1-2小时喂一次,一天喂10次左右。母乳不足可添加配方奶粉。
饮食建议:
1、供给足够的营养,以利生长发育和疾病的恢复,即使消化功能紊乱,也应继续喂养。
2、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补充脂溶性维生素K,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
3、亦应补充钙剂。
饮食禁忌: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给患儿食用生冷、隔夜或变质的冲配奶粉。
预防措施:
1、婴儿出生前
抗体筛查应在第一次产前检查或孕24-28周时间测定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当检测到任何抗体时都应进行免疫分型及康韵的特异性测定。如该抗体为IgG,并已知是对抗红细胞的某一抗原时,即应开始严密的产前监护。如定期监测抗体滴度和胎儿基因分型。出生前治疗胎儿宫内输血;孕母注射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提早分娩。
2、婴儿出生后
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