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盆底痉挛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
养生
疾病名称: 盆底痉挛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 SPFS
疾病别名: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疾病概述:
盆底痉挛综合征(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 SPFS),又称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指盆底肌群在排便时舒缩功能失调,不能完成正常的排便功能而致排便困难的一种盆底疾病。多为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在排便过程中不但不松弛反而呈反常收缩(即不协调性收缩)引起,属于功能性排便障碍。临床常表现为排便困难、便次频繁、排便费时费力、排便前后肛门及骶尾部疼痛,可伴粘液便或血便。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和外科治疗。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可出现会阴下降、肠疝、内脏下垂等并发症,应及时就医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和遗传因素无相关性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普通外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排便困难、便次频繁、排便费时费力、排便前后肛门及骶尾部疼痛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炎症刺激、心理因素、盆底肌持续性或超负荷收缩、滥用缓泻药物或灌肠、先天性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排便造影、结肠运输试验、盆底肌电图检查、肛门动力学检查、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重要提醒: 排便困难发作频繁,便前后肛门及骶尾部有疼痛感,请到医院明确诊断后配合治疗。
相关中医疾病: 阴结、阳结、便秘
临床分类:
根据肛门外括约肌的静息电位以及模拟排便外括约肌的电位变化分型:
1、Ⅰ型
高静息电位+矛盾运动,表现为外括约肌高静息电位以及模拟排便时外括约肌的矛盾运动(排便时反而收缩)。
2、Ⅱ型
高静息电位,外括约肌纤维处于高水平的电活动状态。
3、Ⅲ型
矛盾运动,排便时盆底肌不仅不放松,反而收缩。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出口梗阻性便秘,我国的便秘患病率为3.7%左右。
流行病学-死亡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长期忽视便意、用力排便等不良习惯的人群。
2、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的人群。
3、长期腹泻或滥用缓泻剂的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便秘常见于我国农村地区、北方地区或山区贫困地区。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改变、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便秘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盆底痉挛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引起盆底肌痉挛或反常收缩的原因多与炎症刺激、心理因素、盆底肌持续性或超负荷收缩、滥用缓泻药物或灌肠、先天性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炎症刺激
耻骨直肠肌周围感染引起炎症刺激导致水肿、纤维化,甚至形成瘢痕,使耻骨直肠肌失去正常舒张功能;亦可引起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痉挛,排便时不能有效松弛,反而收缩,表现为肌肉间的不协调运动。
2、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精神萎靡、忧郁或烦躁不安,引起肛门神经肌肉调节紊乱导致的症状。
3、盆底肌持续性或超负荷收缩
盆底持续性或超负荷收缩可造成阴部神经受到牵拉、刺激和水肿,阴部神经病变可引起痉挛性肛部疼痛。
4、滥用缓泻药物或灌肠
滥用缓泻药物或灌肠可使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便意阈值提高,耻骨直肠肌和肛管内外括约肌长期处于收缩甚至痉挛状态。
5、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耻骨直肠肌痉挛、肥厚也是常见原因之一。
病因-危险因素:
1、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低纤维饮食,饮水不足等。
2、不良的排便习惯,如不定时排便,人为抑制便意。
3、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
4、长期腹泻或滥用缓泻剂。
症状-总述:
盆底痉挛综合征多表现为缓慢地、渐进性排便困难、便次频繁、排便费时费力、排便前后肛门及骶尾部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粘液便或血液、直肠下段有重压及堵塞感、焦虑、抑郁等症状。此外,可出现会阴下降、肠疝、内脏下垂等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1、缓慢地、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
常常表现为排便需过度用力且便条细,排出不畅,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时间延长。
2、每次排便量少、便次频繁
粪便潴留于直肠,所以患者在排便后仍有便意,部分患者便次频繁,排便前后有肛门及骶尾部疼痛。
症状-并发症:
盆底痉挛综合征可出现会阴下降、肠疝、内脏下垂等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1、部分患者可伴随有粘液便或血便,直肠下段有重压及堵塞感。
2、部分患者由于慢性病程,可能合并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排便困难、便次频繁三天及以上。
2、排便费时费力、排便前后肛门及骶尾部疼痛,可伴粘液或血液。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出现以上情况及时到普通外科或肛肠外科就医诊治。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平稳者需于肛肠外科就诊。
2、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于普通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会阴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检查部位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否有便秘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便秘有多久了?
2、您排便前后是否伴有肛门及骶尾部疼痛?有无粘液便或血液?
3、您是否吸烟喝酒?是否喜吃辛辣刺激或较硬的食物?
4、大便情况怎么样?有没有颜色和形状的改变?
5、平时生活压力大吗?
6、自己吃过什么药吗?用法、用量是什么?有缓解吗?
7、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做过哪些检查、治疗?
8、您有其他基础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这是什么病呢?
2、我的病能治好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多久出检查结果?
4、我的病情严重吗?是否需要住院?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会复发吗?
6、接受治疗后,我在生活中还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排便困难发作频繁、粘液血便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会询问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健康状态。如果怀疑有盆底痉挛综合征,会建议患者进行排便造影、结肠运输试验、盆底肌电图检查、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等,以明确诊断或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发现肛门外观无明显异常。
2、直肠指诊时,肛管张力较高,需用力方能通过肛管。肛管较长,耻骨直肠肌肥厚。模拟排便动作时肛管不松驰反而收缩,常称为“反常收缩”。
检查-其他检查:
1、盆底肌电图检查
盆底肌电图检查在模拟排便时,可显示耻骨直肠肌及外括约肌反常电活动增加。
2、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肛管直肠测压对便秘患者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运用肛管压力测定计测定肛管直肠压力,模拟排便时,可见肛门外括约肌的压力上升。
检查-影像学检查:
1、排便造影
排便造影是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肛直角的大小变化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检查前向患者直肠注入造影剂,观察直肠肛管的形态变化。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不能排出200ml(500g)的钡剂,在用力排便时肛门直肠角不变大,甚至反而变小。
2、结肠运输试验
结肠运输试验受周围因素影响很小,是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指标之一。主要是向胃肠道中投入一定数量的标记物,通过定时X线摄片,观察标记物的运行情况,借以判断结肠的运输功能。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可有直肠潴留或左结肠、乙状结肠传输延迟,直到第5天,至少有20%的标记物滞留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中。
诊断-诊断原则:
盆底痉挛综合征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做出诊断。排便造影是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的重要手段,结肠运输试验、盆底肌电图检查是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指标之一,肛管直肠测压对便秘患者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征、直肠前突、肛管直肠狭窄、直肠癌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
多为缓慢地、渐进性排便困难、便次频繁、排便费时费力、排便前后肛门及骶尾部疼痛,可伴粘液或血。
2、体征
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直肠指诊发现,肛管张力较高,需用力方能通过肛管。肛管较长,耻骨直肠肌肥厚。模拟排便动作时肛管不松驰反而收缩,常称为“反常收缩”。
3、辅助检查
(1)排便造影检查:不能迅速排出200ml(500g)的钡剂,并在静息状态和用力排时肛直角无明显增大。
(2)结肠运输试验:直到第5天,至少有20%的标记物滞留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中。
(3)盆底肌电图检查:神经肌肉的反常活动增加。
(4)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模拟排便时,可见肛门外括约肌的压力上升。
诊断-鉴别诊断:
1、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为耻骨直肠肌痉挛肥厚导致肛管狭窄引起的排便困难,指诊能明显触及到直肠后方有较深呈袋状的“阁楼征”,肛肠动力学检查示肛管静息压增高,肛管功能长度延长,病理切片可见骨骼肌纤维显著增厚,排便造影中可见“搁架征”。
2、内括约肌失弛缓征
排便过程中内括约肌不能弛缓,导致肛管、直肠、内括约肌的神经肌肉运动功能失常,使粪便滞留于直肠内,直肠顺应性增高,收缩运动逐渐减弱,致使肛管内口以上的直肠发生囊性扩张,甚至形成继发性巨直肠。
3、直肠前突
作排便动作时,腹压增高,直肠前壁如同疝前突而致大便排出困难,患者需用手在肛门周围加压协助排便,指诊可扪及直肠前壁凹陷的薄弱区,排便造影可显示直肠前突的宽度和深度,肛门肌电图多属正常。
4、肛管直肠狭窄
可有肛门直肠手术史,指诊肛管和直肠可触及狭窄环或弹性差。
5、直肠癌
可有排便困难、便次频繁,排便不尽的感觉,但一般呈进行性加重明显,指诊可触及肿物,质硬或直肠镜检查可见到肿物,不光滑,呈菜花状,病理检查可以用于确诊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一种正常盆底部肌肉的功能紊乱性疾病,应以缓解排便困难,恢复正常排便规律为目的。对于症状较轻、病史短者,应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当各种保守疗法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使用手术疗法。
治疗-一般治疗:
1、可采取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物理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恢复正常肌肉功能。
2、增加粗纤维饮食、足够量的饮水以及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解除排便困难的症状。
3、注意调节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变生活方式。
4、避免滥用缓泻剂加重病情。
治疗-药物治疗:
肉毒杆菌毒素A: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断乙酰胆碱释放,松弛骨骼肌,能有效减轻耻骨直肠肌的异常收缩,而且不会引起永久性的括约肌损伤。
治疗-相关药品:
肉毒菌素A等。
治疗-手术治疗:
1、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
由于耻骨直肠肌肥厚导致肛管狭窄,出现排便困难。可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放松部分盆底肌肉,以解除排便困难的症状。
2、长强穴挂线术
长强穴挂线术从长强穴用橡皮筋结扎部分盆底肌肉,用以解除肛门狭窄,缓解排便困难。
3、扩肛术
扩肛术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应用扩肛治疗仪或扩张棒行扩肛术,可缓解肛管狭窄的症状。
治疗-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利用各种技术,以视、听觉的形式显示体内某些生理活动,通过指导和自我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这些生理活动,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盆底痉挛综合征常用压力介导的生物反馈和肌电介导的生物反馈治疗方法。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盆底痉挛综合征主要属于“阴结”、“阳结”、“便秘”的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情志不遂,烦躁易怒;年老体弱、产后、大病或久病后气血亏虚,或过度发汗、过度泄下耗伤津液;素体阳虚或过食寒凉生冷,或年老阳衰等致阳虚寒凝。本病证以虚为主,虚实夹杂,具体可分为肝郁气滞、中气不足、血虚肠燥、阴阳两虚四型。
1、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①症状:大便秘结,欲便不得,甚或稀软便也排解不畅,每因情志不遂而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胁张满,甚至腹中胀痛不适,肛门局部隐痛或窜痛,纳食减少,舌苔黄腻,脉弦。
②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导滞。
③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2)中气不足证
①症状: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大便不一定干硬,肛门局部坠胀不适,面色㿠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细弱。
②治法:补益中气。
③代表方剂:黄芪汤加减。
(3)血虚肠燥证
①症状:大便秘结,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②治法:养血润燥。
③代表方剂:润肠丸加减。
(4)阴阳两虚证
①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甚至稀便排出不畅,小便清长,面色㿠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背酸冷,肛门酸痛不适,舌淡苔白,脉沉迟。
②治法: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③代表方剂:济川煎加减。
2、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可选用逍遥丸。
(2)中气不足证,可选用补中益气丸。
(3)肝郁气滞证,可选用麻仁润肠丸或麻仁软胶囊。
3、外用药物
中药熏洗:大黄,乳香,没药,桃仁,朴硝,苍术,柴胡,川穹,当归,红花,白芍,甘草。水煎后先熏洗,待温后坐浴。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有活血化淤,缓急止痛作用。
4、针刺
可选用长强、会阴、八髎、肾俞及肛周阿是穴,一般用补法,或用电针疗法。
以上均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和针灸。
预后-一般预后: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一种盆底肌功能紊乱性疾病,及时确诊配合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盆底痉挛综合征以缓慢地、渐进性排便困难为主,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可能会导致病程迁延、反复。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可获得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彻底去除病因后,一般可达到根治。
预后-复发性:
积极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积极配合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防止疾病进展或复发。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因长期便秘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出现精神紧张、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2)盆底痉挛综合征由于解剖特点、私密性及神经分布等原因,患者在发病、就诊及治疗过程中承受一定的痛苦和不便,可能产生的恐惧情绪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诉求,引导患者以明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从而鼓励患者接受治疗,积极解决困难。
(2)患者应配合医生的治疗意见,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也与盆底痉挛综合征有关联,合并精神心理症状的患者应主动接受相应社会心理评估,再给予相应的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需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建议在晨起和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同时蹲位排便可改善排便费力的情况。
2、保持心情愉悦
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可伴有多种精神心理症状,有精神心理症状问题的患者很难获得满意的疗效,因此患者应积极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悦。
3、运动
规律的体育运动可缩短肠道传输时间、利于通便,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等对改善盆底肌肌肉功能有效。适当增加运动量可能对日常运动较少的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更有效。
日常-病情监测:
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治疗后,排便困难症状仍未改善应及时就诊,不应自行服用缓泻药缓解,易引发药物依赖性,不利于康复。
日常-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家属协助患者翻身时,可观察敷料有无脱落、渗液或渗血等情况,保持敷料的干燥整洁,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更换敷料。次日开始排便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久蹲强努。便后有少量出血或滴血为正常现象,若出血量多,及时告知医务人员进行治疗。
2、疼痛护理
患者活动时注意勿牵拉到手术创口,遵医嘱按时涂抹药膏,可根据情况采取理疗、热敷等措施缓解患者疼痛。
3、饮食护理
术后1天可进食半流质食物,第2天可进普食,主要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以7-8分饱为宜。
4、活动指导
术后患者取侧卧位或静坐休息,不要站立或走动,避免大量活动,当日禁排大便。患者学习腹式呼吸,并配合呼吸进行肛门收缩松弛训练,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促进术后恢复。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当参考医生的专业意见补给营养。
饮食建议:
1、增加食物纤维摄入量,多食用新鲜水果及蔬菜,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魔芋粉或麦麸粉、大白菜、卷心菜、香蕉等。
2、增加饮水量,每日不少于2500ml。
3、可吃增加粪便体积的食物,一些温和的草药有通便作用,可有效软化粪便。如葫芦巴、亚麻籽以及车前草等。
4、食用果胶含量多的食品,可有效软化大便,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如柑橘、卷心菜、甜菜、苹果等。
5、增加B族维生素食品的供给,尽量选用天然且未经加工的食品,如酵母、粗粮或豆类等,以增强肠道的紧张力。
饮食禁忌:
1、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咖啡、浓茶等。
2、尽量避免多食花生、豆类植物,防止胃肠胀气。
3、禁食乳酪和乳制品,摄取乳糖后可能会发生便秘或胀气的症状。
预防措施:
1、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不宜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精神萎靡、忧郁或烦躁不安的状态,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引起肛门神经肌肉调节紊乱,从而导致排便困难的症状。
2、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不宜人为抑制便意。排便困难者应及时就诊,不可自行服用缓泻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