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盆腔结缔组织炎疾病英文名称: pelvic connective tissue infl...
养生
疾病名称: 盆腔结缔组织炎
疾病英文名称: pelvic connective tissue inflammation
疾病概述:
盆腔结缔组织包括子宫两侧和膀胱前间隙等处的结缔组织以及盆腔腹膜后的结缔组织。盆腔结缔组织炎(pelvic connective tissue inflammation)是指病原体经淋巴管进入盆腔结缔组织而引起结缔组织炎症。可分为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和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妇科
发病部位: 盆腔
常见症状: 高热、下腹痛、便意频数、排便痛、恶心、呕吐、排尿痛、腰酸痛、性交痛
主要病因: 感染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厌氧菌、结核菌、衣原体、支原体等
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后穹窿穿刺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盆腔血栓性静脉炎、弥漫性腹膜炎等疾病。因此,一旦确诊,需及早接受治疗。
临床分类:
本病根据病程可分急性和慢性。
1、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是指盆腔结缔组织初发的炎症,不是继发于输卵管、卵巢的炎症,是初发于子宫旁的结缔组织,然后再扩展至其他部位。
2、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多由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炎症迁延而成慢性。由于宫颈的淋巴管直接与盆腔结缔组织相通,故也可因慢性宫颈炎发展至盆腔结缔组织炎。本病的病理变化多为盆腔结缔组织由充血,水肿,转为纤维组织,增厚、变硬的瘢痕组织,与盆壁相连,子宫被固定不能活动,或活动度受限制,子宫常偏于患侧的盆腔结缔组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在工业化国家中,生育年龄组妇女每年本病的发生率可达10/1000~20/1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国内盆腔结缔组织炎患病者有增加的趋势。
病因-总述:
盆腔结缔组织炎的病原体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厌氧菌、结核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本病多由于分娩或剖宫产时宫颈或阴道上端的撕裂,困难的宫颈扩张术时宫颈撕伤,经阴道的子宫全切除术时阴道断端周围的血肿以及人工流产术中误伤子宫及宫颈侧壁等情况时细菌进入发生感染。
病因-基本病因:
1、链球菌
为革兰阳性链球菌,其中以乙型链球菌致病力最强,能产生溶血素和多种酶,使感染扩散。B族溶血性乙型链球菌常见于产后的子宫感染。
2、葡萄球菌
产后、剖宫产术后、妇科手术后的感染,伤口有葡萄球菌,分金黄色、白色、柠檬色3种,致病力强。
3、大肠埃希杆菌
是革兰阴性菌,本菌一般不致病,但如机体衰弱,有外伤,或手术后,也可引起较严重的感染,常与其他细菌发生混合感染。脓液稠、厚并带有粪臭。
4、厌氧菌
此类细菌多来源于结肠、直肠、阴道及口腔黏膜,易形成盆腔脓肿、感染性血栓静脉炎,脓液有气泡,带粪臭。
(1)脆弱类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常伴有严重感染并易形成脓肿,脓液常带粪臭。显微镜下,可见到多形性,着色不均匀的革兰阴性杆菌。
(2)消化链球菌与消化球菌:为厌氧性革兰阳性球菌,致病力较强,多见于产后,剖宫产后及流产后的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脓汁带粪臭,可见到革兰阳性球菌。
5、结核菌
多见于其他脏器的结核,发生于盆腔结缔组织炎者少见。
6、衣原体、支原体
衣原体是一种不同于病毒的、在宿主细胞内发育繁殖的微生物;支原体属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是正常菌群的一种。在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中有时可发现这种病原体。
症状-总述: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炎症初期,患者可有高热、下腹痛,如已形成脓肿,可有便意频数、排便痛、恶心、呕吐、排尿痛等症状。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轻症者,一般多无症状,重度者可有较严重的下腹坠痛,腰酸痛及性交痛。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炎症初期,患者可有高热,下腹痛,体温可达39~40℃,下腹痛多与急性输卵管卵巢炎相似。如已形成脓肿,除发热、下腹痛外,常见有直肠、膀胱压迫症状如便意频数、排便痛、恶心、呕吐、排尿痛、尿意频数等症状。
2、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轻度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一般多无症状;偶于身体劳累时有腰痛,下腹坠痛,重度者可有较严重的下腹坠痛,腰酸痛及性交痛。
症状-并发症:
1、盆腔血栓性静脉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发炎的部分易化脓,形成大小不等的脓肿,如未能及时控制,炎症可通过淋巴向输卵管、卵巢或髂窝处扩散,由于盆腔结缔组织与盆腔内血管接近,可引起盆腔血栓性静脉炎。
2、其他
如阔韧带内已形成脓肿未及时切开排脓引流,脓肿可向阴道、膀胱、直肠自行破溃,高位脓肿也可向腹腔破溃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使病情急剧恶化,但引流通畅后,炎症可逐渐消失。如排脓不畅,也可引起发生长期不愈的窦道。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热、下腹痛。
2、尿频、尿急、排尿痛。
3、腰痛,下腹坠胀,性交痛。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妇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妇科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并做好心理准备。
3、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有过妊娠史吗?有过流产史吗?
6、您有没有做过妇科手术呢?
7、您有过冶游史吗?
8、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下腹痛、性交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妇科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后穹窿穿刺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妇科检查:在发病初期,子宫一侧或双侧有明显的压痛与边界不明显的增厚感,增厚可达盆壁,子宫略大,活动性差,压痛,一侧阴道或双侧阴道穹隆可能触及包块,包块上界常与子宫底平行,触痛明显。如已形成脓肿则因脓肿向下流入子宫后方,阴道后穹隆常触及较软的包块,且触痛明显。
2、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妇科检查,子宫多呈后倾后屈位,三合诊时触知宫骶韧带增粗呈索条状,触痛,双侧的宫旁组织肥厚,触痛,如为一侧性者则可触及子宫变位,屈向于患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主要查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沉降率数值、血C-反应蛋白数值,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仅在44%的患者中升高,不是诊断盆腔炎的特异性指标。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急性盆腔炎患者血沉往往增快。血沉数值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剧烈运动等,在测量前应尽量避免影响因素。
(3)血C-反应蛋白(CRP):急性盆腔炎患者CRP往往增高,发病后数小时迅速升高,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
2、尿液检查
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3、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取宫颈管分泌物、盆腔内渗出物或脓液,进行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可以确认病原菌种类,并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检查-其他检查:
1、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探查时,首先要确定病变最严重的部位,以判断病情。取盆腔内渗出物或脓液送病原体培养加药敏试验,有助于术后选用抗生素。
2、后穹窿穿刺
当患者疑有盆腔脓肿,可作后穹窿穿刺,若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检查-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最简便、实用和经济的方法,可用于监测临床病情的发展,出现盆腔脓肿时,可显示附件区肿块,伴不均匀回声。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性生活史)及临床表现(发热、下腹痛、性交痛),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等)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输卵管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子宫内膜异位症、结核性盆腔炎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输卵管妊娠破裂:有停经史、下腹痛突然发生,面色苍白,急性病容,腹部有腹膜刺激症状,阴道出血少量、尿HCG(+)、后穹隆穿刺为血液。
(2)卵巢囊肿蒂扭转:有突发的一侧性下腹痛,有或无肿瘤史,有单侧腹膜刺激症状,触痛明显,妇科检查子宫一侧触及肿物及触痛,无停经史。
(3)急性阑尾炎:疼痛缓慢发生,局限于右下腹部,麦氏点有触痛,妇科检查无阳性所见。
2、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须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结核性盆腔炎、卵巢癌以及陈旧性子宫外妊娠等鉴别。
(1)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有痛经史,且逐月加重,妇科检查可能触到子宫骶骨韧带处有触痛结节或子宫两侧有包块,此点与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不同。B型超声波及腹腔镜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2)结核性盆腔炎: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他脏器的结核史,腹痛常为持续性,腹胀,偶有腹部包块,有时有闭经史,可同时伴有内膜结核,X光检查下腹部可见有钙化灶,包块位置较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高。
(3)卵巢癌:包块多为实质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常有腹水,患者一般健康状态较弱,晚期癌也有下腹痛,诊断有时困难。B超、腹腔镜检查、血清肿瘤标记物及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4)陈旧性子宫外孕:多有闭经史及阴道出血,偏于患侧下腹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粘连境界不清的包块,触痛,B超及腹腔镜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首先是减轻急性期症状,减少远期并发症,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
治疗-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可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及甲硝唑等。待抗菌敏感试验得出后,改用敏感的抗生素。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头孢菌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西环素、甲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轻症者一般不作手术治疗,以免炎症扩散或出血,但有些情况需作以下处理。
1、宫腔内残留组织伴阴道出血时,首先应积极消炎,如无效或出血较多时,在用药控制感染的同时,用卵圆钳小心慎重的清除宫腔的内容物,而避免做刮宫术。
2、子宫穿孔时如无肠管损伤及内出血,可不必剖腹修补。
3、宫腔积脓时,应扩张宫口使脓液引流通畅。
4、已形成脓肿者根据脓肿的部位采取切开排脓手术。如系接近腹股沟韧带的脓肿,应等待脓肿扩大后再作切开,如脓肿位于阴道一侧则应自阴道作切开,尽量靠近中线,以免损伤输尿管或子宫动脉。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0~15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可痊愈,一般预后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有发热、下腹痛、性交痛等表现,影响日常生活。
2、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盆腔血栓性静脉炎、弥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痊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可有发热、下腹痛、性交痛等表现,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盆腔血栓性静脉炎、弥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恐惧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加文娱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心境平和。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温暖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特别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不必使用私处清理液。且尽量少使用卫生护垫,穿棉质或者丝质内裤,并勤换洗内裤,不与人共用毛巾、浴巾等私人用品。
5、疾病恢复期间尽量避免性生活。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补充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患者可遵医嘱适当补充钙、铁等微量元素,多吃菠菜等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3、禁止高盐高糖饮食。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特别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不必使用私处清理液。且尽量少使用卫生护垫,穿棉质或者丝质内裤,并勤换洗内裤,不与人共用毛巾、浴巾等私人用品。
3、避免危险性生活,选择科学的方法避孕,建议使用安全套,避免进行不必要的人工流产,生理期禁止性生活。
4、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