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肤白喉疾病英文名称: cutaneous diphtheria疾病概述: 皮肤白喉(c...
养生
疾病名称: 皮肤白喉
疾病英文名称: cutaneous diphtheria
疾病概述:
皮肤白喉(cutaneous diphtheria)是一种由于白喉杆菌侵入皮肤伤口或由鼻、咽、喉等部位而引发的感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溃疡,其表面附有灰白色或棕灰色的假膜,撕去会引起出血。溃疡边缘皮肤红肿隆起,还可伴有渗出脓液的脓疱和周围淋巴结肿大等。一般预后良好,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并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一般不会再次复发,但少数出现心肌损伤的患者则较难恢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溃疡、水肿、脓疱、假膜、周围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 白喉杆菌原发感染、白喉杆菌继发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细菌学检查
重要提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心肌炎、神经麻痹等,严重者可致死。对于未治疗的皮肤白喉患者,溃疡可以持续6个月,皮肤难以愈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飞沫传播是白喉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感染者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喷出的飞沫会污染周围的空气,若被他人吸入呼吸道,就有可能造成感染。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本人。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与患者共用日用品,或触摸被病菌污染的玩具、毛巾、被褥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均可能受到感染。
2、血液或体液传播
接触患者的伤口,或伤口接触到病菌,均可能发生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好发于有皮肤创伤史,生活在热带地区、经济贫困、居住条件差,与白喉患者接触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病因-总述:
皮肤白喉主要是由于白喉杆菌直接通过皮肤伤口侵入从而引起感染,或因无症状携带者咽部、喉部、鼻部的白喉杆菌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皮肤,从而引起继发性皮肤感染。
病因-基本病因:
1、白喉杆菌原发感染
通过直接接触,使白喉杆菌侵入皮肤伤口,从而引起感染。
2、白喉杆菌继发感染
无症状的白喉患者咽部可携带白喉杆菌,如咽部、喉部、鼻部的白喉杆菌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将白喉杆菌扩散到皮肤,从而引起继发性皮肤感染。
症状-总述:
皮肤白喉主要表现为皮肤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溃疡,其表面附有灰白色或棕灰色的假膜,撕去会引起出血。溃疡边缘皮肤红肿隆起,还可伴有渗出脓液的脓疱和周围淋巴结肿大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溃疡
皮肤表面附着有紧密坚韧灰白色假膜的溃疡,溃疡形态可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2、皮肤水肿
溃疡边缘皮肤有明显的红色水肿,边缘可以隆起。
3、脓疱
表现为有触痛的脓疱,可渗出脓液。
4、假膜
皮肤上有灰白色或棕灰色的假膜,不易撕去,撕去会引起表面出血。
5、周围淋巴结肿大
常伴有皮肤损害附近的淋巴结肿大。
症状-并发症:
症状严重者可并发皮肤感染、心肌炎、视力模糊、复视、舌麻木、腭麻痹、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疾病。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表面多发溃疡;
2、表面附着有紧密坚韧灰白色假膜,撕去会引起表面出血;
3、伴局部皮肤水肿、脓疱;
4、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皮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需要对皮肤进行检查,就诊时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服。
3、患者就诊时需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症状?
2、您的皮肤溃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3、您得皮肤溃疡有增大的情况吗?是否有渗液呢?
4、您的皮损有发红、瘙痒、疼痛等症状吗?
5、您除了皮肤症状外有没有发热、咽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呢?
6、影响您的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有哪些?
7、您目前有感染白喉杆菌吗?
8、您近期有接触过白喉患者吗?
9、您周围的人是否有和您症状相似的人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目前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还有其他原因吗?
3、目前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4、这个病会传染吗?
5、目前该如何治疗呢?可以治愈吗?
6、治愈后会留下疤痕吗?还会再复发吗?
7、日常需要注意什么呢?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出现皮肤溃疡、水肿、脓疱、假膜、周围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会建议行细菌学检查,以便进一步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先通过观察皮肤损害的部位、大小、颜色等,再轻轻触摸皮损处,辅助了解皮肤损害的层次、质地和性质,以便明确疾病进展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的目的是明确诊断。医生会用棉签从患者皮肤损害边缘处取材,并进行白喉杆菌检查和培养,若查出白喉杆菌可以诊断为本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一些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机体免疫力情况、白喉患者接触史、皮肤创伤史、经济条件、居住环境等,再结合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参考细菌学检查的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皮肤白喉在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常用药物有白喉免疫球蛋白、青霉素、红霉素等,也可通过手术清除伤口的假膜,切除坏死组织,加速溃疡面的愈合。
治疗-药物治疗:
1、白喉抗毒素
为白喉免疫球蛋白,可与白喉外毒素结合,降低白喉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注射后,可使皮肤损害迅速愈合和消退。
2、抗生素
可以减少细菌增殖,杀灭细菌,减少其他细菌引起皮肤感染的风险。可选用白喉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治疗-相关药品:
白喉免疫球蛋白、青霉素、红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外科清创术是通过手术清除伤口的假膜,切除坏死、失活或严重污染的组织,缝合伤口。当溃疡较大时可以进行外科清创,加速溃疡面的愈合。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皮肤白喉的一般预后良好,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并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一般不会再次复发,但少数出现心肌损伤的患者则较难恢复。
预后-危害性: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心肌炎、神经麻痹等,严重者可致死。对于未治疗的皮肤白喉患者,溃疡可以持续6个月,皮肤难以愈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并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需要保护好皮损的位置,避免出现损伤和感染。同时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患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和孤独等不良心理,家属要多关注患者,并及时给予安慰,缓解不良情绪。患者也可多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的治疗情况,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勤洗澡,洗澡时不要大力擦洗,以免损伤皮肤。
2、勤剪指甲,不要抓挠患处,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3、穿棉质、柔软宽松、透气的衣裤,勤换洗,避免刺激皮肤。
4、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室内应维持一定的湿度。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
5、患者使用的毛巾、浴巾以及衣裤、餐具等物品需要定期消毒,放在太阳下暴晒。
6、家属接触患者以及患者的物品时可佩戴口罩、医用一次性手套等,做好防护措施。
7、注意病原菌的传播,打喷嚏或咳嗽时勿面对他人。
饮食调理:
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宜食用富含维生素以及蛋白质的食物,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皮损的恢复。
饮食建议:
1、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2、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3、在发病期间,宜用酱茄子细嚼咽汁,或饮用丝瓜汁、化饮柿霜等。这些饮食均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避免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忌食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本病是可以进行预防的,具体措施如下:
1、避免接触白喉患者、皮肤白喉患者,以及被感染的物品。
2、白喉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3、皮肤损伤后需要及时进行消毒或前往医院进行专业处理,避免感染。
4、新生儿、免疫力低下,以及可能与白喉患者接触者可接种疫苗。
相关疫苗:
新生儿生后3个月注射“百白破(PDT)”三联疫苗。7岁以上儿童首次免疫或流行期易感者接种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DT)或吸附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肌内注射精制DAT 1000~2000U(儿童1000U),有效预防期为2~3周,1个月后再行类毒素全程免疫。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