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肤行为症疾病英文名称: Cutaneous behavior disorders疾病概...
养生
疾病名称: 皮肤行为症
疾病英文名称: Cutaneous behavior disorders
疾病概述:
皮肤行为症(Cutaneous behavior disorders)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的皮肤病。其主要表现根据患者的行为和损伤部位的不同而各有不一,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破损部位皮肤感染、皮肤湿疹样变、瘢痕疙瘩、皮下出血等,甚至有自杀倾向。一般预后良好,很少会危及生命,大多数轻度患者可以自愈,而严重的患者经积极、有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后,也能恢复健康。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手指肿胀发炎、指甲缺损分离、指节处皮肤增厚、口唇及周围皮肤红斑糜烂、头部淤青瘀斑、皮肤出血撕裂、手部脱皮瘙痒
主要病因: 不良环境、负面情绪、心理失常、负性家庭事件、体内微量元素缺乏、遗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镜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甚至还会出现皮肤反复感染、自伤、自杀的风险。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
病因-总述:
皮肤行为症的病因明确,一般主要与不良环境、负面情绪、心理失常、负性家庭事件、体内微量元素缺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不良环境
如留守儿童的独处环境,搬家或更换班级后的陌生环境,受到批评后的不友好环境等。
2、负面情绪
如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
3、心理失常
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可出现为身体行为异常。
4、负性家庭事件
如父母离婚、亲友离世、没有要好朋友等。
5、体内微量元素缺乏
体内缺乏铜、锌等微量元素,可以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行为异常。
6、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史。
症状-总述:
皮肤行为症的主要表现根据患者的行为和损伤部位的不同而各有不一,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破损部位皮肤感染、皮肤湿疹样变、瘢痕疙瘩、皮下出血等,甚至有自杀倾向。
症状-典型症状:
1、过度吮吸引发的手指肿胀、皮炎,患者手指角质层发白,可伴有红斑、丘疹和瘙痒。
2、不断咬指甲,导致指甲缺损、易断、肥厚或分离。
3、反复摩擦手指关节,导致指节处皮肤增厚,形成圆形片状斑块。
4、反复舔嘴引起的口唇及周围皮肤出现红斑、糜烂甚至流水渗液。
5、反复碰撞头部,致使患者头部淤青、瘀斑。
6、反复损伤皮肤,导致出血、撕裂、划痕或瘢痕增生。
7、强迫性反复洗手,导致手部皮肤脱皮、瘙痒等。
症状-并发症:
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并发皮肤感染、皮肤湿疹样变、瘢痕疙瘩、皮下出血、自杀倾向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吮吸、撕咬、膨胀、摩擦、损伤某个部位,导致局部出现明显皮肤损害;
2、伴随明显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皮肤损害明显者,可于皮肤科诊治。
2、精神症状明显者,可于精神心理科诊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出现皮损部位进行检查,就诊时应穿着便于穿脱的衣裤,以便医生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或携带药盒,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和家属可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不适?
2、您的皮肤出现水疱、红斑、溃疡等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3、有伴随瘙痒、疼痛等不适吗?
4、加重或缓解您症状的因素有哪些?
5、您的症状是第一次出现还是多次出现?近期有加重吗?
6、您近期有巨大的情绪变化吗?
7、平时饮食情况如何?是否挑食呢?是否缺乏微量元素?
8、您近期有环境改变吗?如搬家、换班级、换工作?
9、您的家族有精神疾病病史吗?
10、您既往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病史吗?
精神异常者可由家属代为回答。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可以治愈吗?
4、目前需要如何治疗呢?需要吃药吗?
5、大约多久可治愈?治愈后会复发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影响本病的治疗吗?
7、这个病会遗传吗?
8、我平时应注意些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出现手指肿胀发炎、指甲缺损分离、指节处皮肤增厚、口唇及周围皮肤红斑糜烂、头部淤青瘀斑、皮肤出血撕裂、手部脱皮瘙痒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会建议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镜检查等,以便进一步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通过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皮肤损害的部位、大小、颜色等,来判断病情的程度。
2、触诊
医生通过触摸皮肤损害,可以辅助了解皮肤损害的层次、质地和性质,综合判断病情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切取患者小块患处皮肤,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其细胞、组织的变化,排除原发皮肤病,为诊断提供依据。
检查-其他检查:
医生通过皮肤镜检查可以观察到放大的、高清的皮肤损害局部图像,以便更好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一些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家族遗传史等,再结合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参考一系列检查结果如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镜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皮肤行为症的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如镇静剂、微量元素补剂、炉甘石洗剂、他克莫司、糖皮质激素等,还可辅助配合液氮冷冻治疗和心理治疗,缓解其病情。
治疗-药物治疗:
1、镇静剂
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静、缓解焦虑或强迫等负性情绪的作用,常用有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药物等。
2、微量元素补剂
常用有铜、锌补充剂,可以缓解因缺乏铜、锌而引起的症状。
3、炉甘石洗剂
具有收敛、减少渗出、止痒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加快皮肤修复。
4、他克莫司
有止痒、减少皮肤炎症的作用。常用于吮吸口唇引起的口周皮炎患者。
5、糖皮质激素
有强大的抗过敏、抗皮肤炎症的作用。对于有严重增生、严重皮肤炎症表现的皮肤损害可以选用,如卤米松、糠酸莫米松等。
治疗-相关药品:
炉甘石、他克莫司、卤米松、糠酸莫米松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皮肤行为症的一般预后良好,很少会危及生命,大多数轻度患者可以自愈,而严重的患者经积极、有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后,也能恢复健康。
预后-危害性:
如果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甚至还会出现皮肤反复感染、自伤、自杀的风险。
预后-自愈性:
多数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自愈。
预后-治愈性:
患者经积极、有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后,可以恢复健康。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皮肤行为症主要是自我造成的皮肤损害,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尽快恢复。家属要多关注患者的内心变化,开导患者。另外,患者也要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用量。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或者因为环境或重大事情的发生而沉默寡言,有孤独感和自卑情绪。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重视本病质,不要盲目的责怪患者,不要采取强制措施来制止患者的行为,可以为患者创造轻松、宁静的氛围,保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在和患者相处的过程中态度要和蔼,多理解患者,有同理心。
(2)患者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易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家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的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帮助其发泄不良情绪。
(3)患者有时可能是为了要博取关注,此时家属应多给一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的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对于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用药时家属需要格外关注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镇静剂类药物使用时需要严格遵照医嘱,避免长时间用药产生依赖性,注意停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和患者应注意皮损处避免沾水,避免反复洗手。特别是禁用热水、肥皂或消毒药水烫洗。可随身携带护手霜,减少皮肤干燥。
2、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
3、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身体素质,可改善不良情绪以及帮助睡眠。
4、勤剪指甲,避免反复啃咬指甲以及反复抓挠皮肤。
5、可穿着宽松、舒适的衣裤,减少衣物与患处的摩擦。
饮食调理:
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要均衡,戒烟忌酒,减少摄入有刺激性或引起兴奋的饮料和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饮食建议:
1、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2、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减少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忌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本病是可以进行预防的,具体措施有:
1、关注留守儿童以及孤寡老人的心理需求,应予以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2、有精神病家族史或存在抑郁症、癔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者,患者及家属需要留意情绪变化。
3、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调节情绪,避免压力过大。规律作息,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也可缓解不良情绪。
4、均衡饮食,不要挑食,保证微量元素的摄入。
5、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交友,和亲友聊天、逛街、旅行等增进感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