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肤幼虫移行症疾病英文名称: cutaneous larva migrans疾病别名: ...
养生
疾病名称: 皮肤幼虫移行症
疾病英文名称: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疾病别名: 皮肤游走性幼虫病、移动性幼虫病、幼虫移行症、游走性线状表皮炎
疾病概述:
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又称皮肤游走性幼虫病、移动性幼虫病、幼虫移行症、游走性线状表皮炎等,是因感染寄生于猫、犬的钩虫的幼虫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由幼虫移行引发的的匐行的条索状红斑,伴有红色丘疹或水疱,以及皮肤的剧烈瘙痒。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正规的治疗后,能使症状缓解或减轻,且不影响日常的生活质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匍行疹、红色丘疹、水疱、皮肤瘙痒
主要病因: 机体被钩虫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 病原学检查
重要提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部分患者可引起继发化脓性感染,引起局部皮肤出现发红、疼痛、流脓及体温升高等,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感染钩虫的猫犬、被钩虫污染的泥土和食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钩虫的猫、犬或其他动物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
2、食用未经煮熟的含有蚴虫的肉食。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好发于儿童。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多发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加勒比海、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等,在我国东南部也有散发病例的报道。
病因-总述: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接触感染钩虫的猫、犬,或其他动物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食用未经煮熟的含有蚴虫的肉食等,导致机体被感染,从而引发相应的症状。
症状-总述: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主要表现为由幼虫移行引发的的匐行的条索状红斑,称为匍行疹,并可伴有红色丘疹或水疱,以及皮肤的剧烈瘙痒。
症状-典型症状:
1、匍行疹
是由于幼虫在患者皮肤内移行,引发的的匐行的条索状红斑,每天可延伸数毫米,而旧的皮损则可愈合结痂。在皮肤深部可出现游走性的结节或肿块。幼虫在皮下可存活移行数周至数月以上。
2、红色丘疹
高出皮肤的局限性突起,进而形成弯曲前进的线状红斑性皮损,并形成水疱。
3、皮肤瘙痒
由于幼虫不断移行,常引起患者皮肤的剧烈瘙痒。
症状-并发症:
1、继发化脓性感染
水疱或皮损被抓破后常可感染细菌,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疼痛、流脓等,形成继发化脓性感染。
2、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约1/3的患者可并发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表现为肺部暂时性、游走性浸润,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达51%,痰中可高达90%。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条索状红斑;
2、伴有红色丘疹或水疱;
3、伴剧烈瘙痒;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需要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医生需要对皮损的位置进行检查,患者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服。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症状?
2、皮损什么时候出现的?
3、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4、有无疼痛或其他不适?
5、您的皮肤出现症状之前有接触过可能被猫、狗粪便污染的土壤吗?
6、您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您是否会接触猫、狗呢?
7、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8、您之前治疗过么?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了什么病?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皮损?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出现匍行疹,并伴有红色丘疹水疱或皮肤的剧烈瘙痒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会建议行血常规检查、 病原学检查等,以便进一步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用肉眼或者放大镜用来观察皮肤损害的大小、颜色、特点、性质等,以便明确疾病进展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协助医生诊断是否有寄生虫感染。
2、病原学检查
在患者的体液如血液、消化液等;组织如肝、肠壁等;或排泄物中找到寄生虫,即可确诊本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一些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既往疾病史。猫狗接触史、年龄、饮食习惯、过敏史等,再结合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参考一系列检查结果如血常规检查、 病原学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还会注意与疥疮、蝇蛆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疥疮
由于接触感染引起的,皮疹夜间瘙痒,多发生在皮肤薄嫩部位,可有皮肤隧道,显微镜检查可发现虫卵或卵壳。故可与本病鉴别。
2、蝇蛆病
是由于苍蝇幼虫入侵人体引起的,皮疹表现为脓肿性的皮疹,可有瘙痒刺痛或剧烈的疼痛,皮疹处有蠕动感,二者感染幼虫不同,临床表现与症状也不同,故可与本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皮肤幼虫移行症在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一般分为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当患者出现皮下结节时,还可采用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可引起寄生虫麻痹和死亡,由于有致畸和胚胎毒性,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外用药物
外用左旋咪唑软膏或霜剂、10%~15%的噻苯达唑溶液或软膏,可以在3天内缓解皮损瘙痒。
治疗-相关药品:
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左旋咪唑、噻苯达唑
治疗-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可去除虫体,促进患者皮肤愈合。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正规的治疗后,能使症状缓解或减轻,且不影响日常的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部分患者可引起继发化脓性感染,引起局部皮肤出现发红、疼痛、流脓及体温升高等,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正规的治疗后,能使症状缓解或减轻。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需要保护好皮损的位置,避免出现损伤和感染。同时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因本病皮损处会出现剧烈的瘙痒,患者会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家属可以陪伴患者聊天、玩游戏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同时鼓励患者积极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学习药物的用法、用量、疗程和不良反应,不擅自调整药物的用量或停药,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药物,避免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勤剪指甲,不要搔抓皮疹,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局部瘙痒剧烈、皮肤温度高,可使用冷湿敷;感觉瘙痒难忍,可用手掌轻轻拍打,以代替抓挠。
3、忌用热水烫洗皮肤,以免病情加重。
4、穿棉质、柔软宽松、透气的衣裤,避免刺激皮肤。
5、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6、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理:
患者在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皮损。
饮食建议:
1、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2、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3、可以吃一些苦瓜、黄瓜、冬瓜、绿豆等清热利湿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避免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本病是可以进行预防的,具体方法如下:
1、对家养的猫、狗等宠物进行定期的查体,出现钩虫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2、避免接触无人管理的猫、狗等动物。
3、加强防范意识,不要直接用手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接触可能被猫、狗粪便污染的土壤。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吃生食或者没有烹饪熟的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