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桡骨下端骨折疾病英文名称: fracture of distal radius疾病别名:...
养生
疾病名称: 桡骨下端骨折
疾病英文名称: fracture of distal radius
疾病别名: 桡骨远端骨折
疾病概述:
桡骨下端骨折(fracture of distal radius)是指发生在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范围内的骨折,此处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部位,是骨的薄弱区域,在直接或间接暴力的作用下,易发生骨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伤后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经及时且正规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骨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前臂
常见症状: 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主要病因: 间接暴力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出现错位愈合,影响手腕正常功能。
临床分类:
根据损伤机制分类可分为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关节脱位三种类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桡骨下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6.7%~11%。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总述:
桡骨下端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临床上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手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发生桡骨下端骨折。根据骨折的发生机制,可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病因-基本病因:
1、伸直型骨折
多由间接暴力引起,通常的受伤机制是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应力通过手掌传导到桡骨下端发生骨折。老年骨质疏松者多见。
2、屈曲型骨折
屈曲型骨折常由于跌倒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引起,或手掌着地,前臂处于旋后位受伤引起;也可因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发生。较伸直型骨折少见。
3、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关节脱位
这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称为Barton骨折。在腕背伸、前臂旋前位跌倒,手掌着地,暴力通过腕骨传导,撞击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发生骨折,腕关节也随之而向背侧移位。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较大,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易发生扑到。
2、患有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
症状-总述:
桡骨下端骨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伤后腕部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且不同类型的骨折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伸直型骨折
本类型患者腕关节有明显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多数伸直型骨折具有典型的畸形,因骨折远端及手向背侧移位,所以侧面观呈餐叉样畸形。又因桡骨远端向桡侧移位,正面观腕手呈枪刺刀状畸形。
2、屈曲型骨折
受伤后,腕部下垂,局部肿胀,腕背侧皮下淤斑,腕部活动受限。
3、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关节脱位
与伸直型骨折相似,可表现为腕部疼痛、肿胀,腕关节活动障碍。可出现典型畸形,侧面观呈餐叉状畸形,正面观呈枪刺刀状畸形。
症状-并发症:
1、腕部神经损伤
桡骨远端骨折可累及位于腕关节周围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感觉支。
2、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Sudeck骨萎缩)
桡骨远端骨折有时会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Sudeck骨萎缩)。患者早期表现为患手感觉过敏、疼痛、肿胀。手指皮肤色暗,多汗,皮温稍低,但关节活动不受限。
3、肌腱损伤
肌腱损伤可分为原始损伤和继发损伤。原始损伤见于肌腱嵌夹、断裂。腕部的肌腱有时可嵌夹在桡骨远端骨折移位的骨块之间,因此而导致骨折复位失败、骨折畸形愈合、局部肌腱粘连而屈伸功能受限。
4、创伤性骨性关节炎
各种原因造成复位不良或复位后再移位未能纠正,常导致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这是桡骨远端骨折远期并发症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骨折后腕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
5、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
常见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发生再移位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或手法复位不满意,当时又不具备手术条件;骨折严重粉碎、骨质疏松、内固定未能达到足够的强度,不适当的功能训练等因素都可引起骨折畸形愈合。
就医-急诊指征:
前臂外伤后出现以下情况须紧急处理:
1、腕背侧、腕关节有明显肿胀、疼痛;
2、伴皮下淤斑;
3、腕部活动受限;
4、出现畸形;
5、开放性骨折;
6、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开放性骨折,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请于骨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患处的体格检查,请穿方便暴露患处的衣服。
3、行X线检查,要去除身上的金属制品,请穿方便穿脱的衣物。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安排家属陪伴就诊。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什么症状?
2、您受伤的原因是什么?
3、您受伤多久了?
4、您受伤时是手的那个位置着地的?
5、您受伤后有没有自行处理?如自行牵拉或冷、热敷等?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而后会让患者进行X线检查、CT检查等,以明确诊断以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观察是否有腕部外观是否有肿胀或者瘀斑以及是否有特殊畸形表现。
2、检查骨折部是否压痛,活动受限程度。
3、判断手掌是否处于半弯曲位置,有无合并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程度、移位及有无桡骨下端关节面损伤、下尺桡关节分离和尺骨茎突骨折。
2、CT检查
必要时需进行CT检查,以便更清楚的了解骨折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特别需注意患者是否有跌倒的病史,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腕部软组织扭伤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腕部软组织扭伤进行鉴别,腕部软组织扭伤的患者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没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通过X线片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经治疗后可缓解相应症状。但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疼痛无法忍受者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常用药物有尼美舒利、酮洛芬、双氯芬酸等。
治疗-相关药品:
尼美舒利、酮洛芬、双氯芬酸
治疗-手术治疗:
1、经皮穿针内固定
对于经复位后无法维持稳定的关节外骨折,断端无粉碎或经简单固定可维持稳定复位者,及简单关节内骨折可选择经皮穿针复位内固定,亦可联合外固定维持骨折复位稳定。
2、切开复位内固定
可通过微创技术及微型钢板对于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并维持稳定,促进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3、外固定架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无法应用内固定、复杂性骨折需维持稳定、开放性骨折或软组织条件较差时,可使用外固定架进行固定。其具有软组织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主要利用软组织牵张后形成张力带作用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并维持稳定,可单独应用,亦可结合其他固定方式应用。
4、其他
此外,根据病情还可使用腕关节镜、腕关节置换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手法复位外固定
对于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或经闭合复位固定后能维持稳定者,对患肢外观及功能要求不高,高龄患者合并心肺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可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疗。在手法复位后,可采用传统木质夹板、石膏及支具外固定等进行固定。
2、功能锻炼
无论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术后均应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4~6周后可去除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骨折愈合后,桡骨下端因骨痂生长,或骨折对位不良,使桡骨背侧面变得不平滑,拇长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复摩擦,导致慢性损伤,可发生自发性肌腱断裂,可作肌腱转移术修复。若骨折短缩畸形未能纠正,使尺骨长度相对增加,尺、桡远端关节面不平衡,常是后期腕关节疼痛及旋转障碍的原因,可作桡骨延长术或尺骨短缩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可无任何后遗症。但对于年纪较大的患者,尤其是粉碎型和骨折线累及关节者,可残留后遗症。
预后-危害性:
可出现腕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多数患者可治愈。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正确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恢复。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制动,循序渐进的恢复腕关节活动,避免再次损伤,注意休息。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注意患肢手部血液循环情况,必要时协助其饮水、进食、排便、沐浴等。
2、患者在患肢固定期间要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练习握拳、伸指、上肢肌肉主动舒张和肘关节屈伸活动。外固定解除后两手对掌练习伸腕,两手背相对练习屈腕,并练习腕关节旋转等动作。
3、继续双下肢肌力锻炼,活动时注意安全,劳逸结合。
日常-术后护理:
1、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2、遵医嘱定期换药,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创口恢复
3、切口拆线后仍要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碰撞和牵拉,以免切口裂开。
饮食调理:
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桡骨下端骨折愈合,患者应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3个阶段,随着病情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生成。
饮食建议:
1、早期(1~2周)
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
2、中期(2~4周)
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维生素D、钙及蛋白质。
3、后期(5周以上)
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炖水鱼等。
饮食禁忌:
1、骨折早期忌食酸辣、燥热、油腻食物,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淤血积滞,难以消散,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2、禁酒、戒烟,有明确的研究资料显示抽烟严重影响骨折和伤口的愈合。
预防措施:
本病多受外力影响导致,可通过以下措施预防:
1、适当的体力活动可提高肌力和协调性,减少因跌跤导致骨折的风险。
2、增加光照。经常参加运动可提高骨密度,站立可增加重力对骨的刺激作用,坚持锻炼,促进骨骼发育。
3、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要预防骨折,尽快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老年人有必要时可拄拐杖。
4、遵守交通规则,路途中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发生车祸。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