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疾病概述: 肾异位血管又称迷走血管,是指非来源于主肾动脉或主动脉的血管...
养生
疾病名称: 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
疾病概述:
肾异位血管又称迷走血管,是指非来源于主肾动脉或主动脉的血管,常见于异位肾、融合肾和马蹄肾。肾副血管是指两根以上的血管供应同一个肾节段,多见于左侧及肾下极。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均是由原始血管鞘退化不全所致。患者于幼年期即可出现输尿管梗阻,引起腰部酸痛、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本病若不诊治,随病情进展,可能发生毒血症、氮质血症等情况,威胁生命健康。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肾内科、泌尿外科
发病部位: 肾脏
常见症状: 腰部酸痛、血尿、排尿困难、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由原始血管鞘退化不全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X线、静脉尿路造影
重要提醒: 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患者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暂无具体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暂无权威的循证医学表明本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均是由于原始血管鞘退化不全所致。肾动脉源于3组原始血管鞘,后者融合后形成完整的血管为腹膜后结构提供血液。头侧组包括2对动脉背向肾上腺移行形成膈动脉;中间组包括3对血管进入肾上区域侧向走行,形成肾上腺动脉;尾侧组4条动脉形成肾动脉。在肾脏的移行过程中这些血管网有选择地退化,余下的血管则逐渐形成主干。退化不全可导致肾脏上下极的动脉及多动脉畸形。
症状-总述:
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患者于幼年期即可出现输尿管梗阻,尿液引流不畅,引起肾积水、感染、结石等,出现腰部酸痛、血尿、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肾积水
肾积水时,肾内压力增高,常可见腰部酸痛,偶因水肿或急性梗阻而有剧烈的绞痛。急性发作时可伴有发热、呕吐。尿频为反射症状。如有感染则出现尿道灼痛、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
2、感染
发生感染时常有低度发热及胃肠道失调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便秘、腹泻、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因肾功能不全、毒素被吸收、泌尿系感染,可产生毒血症的全身症状,如头痛、胃肠紊乱等。
2、如两侧有梗阻,或一侧有梗阻而对侧肾缺如,发育不良或为毒血症损伤,则有氮质血症的症状出现。
3、当肾全被破坏或几乎全被破坏时,患者可出现昏迷。
就医-门诊指征:
1、腰部酸痛、排尿困难、血尿。
2、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泌尿外科或肾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4、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腰部酸痛、血尿、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其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容、精神状态等情况,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等。
2、触诊和叩诊
医生会对肾区进行触诊和叩诊,了解有无肾区叩击痛等,判断肾脏病变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细胞计数,能够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2、血生化
有助于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损伤。
3、尿常规
有助于了解有无肾脏损害及损害程度。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X线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有无结石等情况。
2、静脉尿路造影(IVU)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使肾、输尿管和膀胱显影而达到诊断目的的一种检查方式。有下列表现时可疑肾血管异常:
(1)肾盂充盈缺损与异常血管情况相一致。
(2)肾积水伴锐利终止的上肾大盏压迹。
(3)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梗阻。
(4)在一个肾段或全肾显影的时间和造影剂的浓度有差异。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出现腰部酸痛、血尿、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并结合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静脉尿路造影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输尿管结石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也可引起上段输尿管梗阻而表现输尿管和肾盂积水。但其梗阻原因是腔静脉压迫输尿管,而非输尿管本身病变。IVU检查显示肾盂及上段输尿管扩张积水,输尿管呈“S”形,并向中线移位。如果IVU结果不满意,逆行造影有助明确诊断。
2、输尿管结石
也可引起输尿管梗阻和积水,多有阵发性绞痛和血尿病史,X线平片上可见输尿管行程有不透光影。IVU和逆行造影检查显示结石梗阻以上输尿管和肾盂积水,梗阻部位呈杯口状,阴性结石在梗阻部位有充盈缺损。CT检查对诊断比较困难的阴性结石有帮助。
治疗-治疗原则:
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患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应根据探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发生感染者还可进行抗感染治疗,缓解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发生感染的患者可使用头孢类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如肾实质大部分健全,即使有轻度炎症,应尽量采用保守性手术。
2、如对侧肾缺乏或有严重损伤,应采用肾造瘘术;急症手术时,如对侧肾功能情况不明,也应采取肾造瘘术。肾造瘘术引流数天或数周后,肾功能得到改善,感染减轻,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3、如异位血管是静脉,可以切断以解除梗阻。
4、如异位血管是动脉,在手术时压迫此动脉,观察肾皮质颜色改变的范围。如果颜色改变的范围较小,可将此动脉切断;如果颜色改变影响肾实质1/4以上,切断动脉后可能导致肾萎缩及坏死,最好采用回避此动脉的其他手术方法,如输尿管肾盂造口术、肾盂成形术、肾高位固定术、输尿管成形术等。
5、如X射线检查提示有结石等存在,需将肾盂切开探查,给予必要的处理。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并不增加肾脏对疾病的易感性,继发于血管异常的肾积水较为少见,也并不会诱发高血压。经积极治疗,大多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肾异位血管及副血管若诊治不当,随病情进展,可能发生毒血症、氮质血症等情况,威胁生命健康。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保持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手术患者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预防伤口感染。另外,在病情允许时,可适当进行锻炼,增强免疫力。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病情允许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3、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定期更换床单、被罩。
4、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更换并清洗衣服,手术患者可用湿毛巾避开手术部位擦澡。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主要进行体格检查及尿常规、血生化检查,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休息,根据医嘱采取合适的体位。
2、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感染。
3、术后饮食宜清淡,食用含优质蛋白的低蛋白饮食,适当补充营养。
4、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变化及伤口渗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5、遵医嘱下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适当补充营养,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低蛋白饮食,如瘦肉、蛋类、奶类等。
2、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是先天发育异常所致,无有效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