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食瘕疾病别名: 囊癖疾病概述: 食瘕,又称囊癖,是以胃脘部有痞块、腹部疼痛、呕吐为主要表...
养生
疾病名称: 食瘕
疾病别名: 囊癖
疾病概述:
食瘕,又称囊癖,是以胃脘部有痞块、腹部疼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疾病。发生多与禀赋不足、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久病或术后体虚等因素相关。本病临床并不常见,一般病程较长,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多见于成年女性、瘦长体型者。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当,可导致气血亏虚。本病相当于西医血的十二指肠壅滞症、急性胃扩张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胃、肠
常见症状: 胃脘部有痞块、腹部疼痛、呕吐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久病或术后体虚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电解质、X线钡餐检查、B超检查
重要提醒: 若发现胃脘部触及痞块、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后期出现气血亏虚。
临床分类:
1、寒饮停胃
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或可触及痞块,呕吐清稀痰液或未消化食物、苦水;伴有胃中振水音;舌淡,苔白腻,脉沉弦或伏。
2、肝胃不和
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痛及两胁,打饱嗝,呕吐酸水苦水、未消化食物;伴有心烦,急躁易怒;舌红苔薄或薄黄,脉弦。
3、脾虛食积
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满,腹痛拒按,呕吐酸水及腐臭物,打饱嗝,厌食,进食则腹痛加剧,呕吐之后腹痛减轻;伴有疲倦乏力,大便稀溏;苔厚腻,脉濡弱。
4、脾阳亏虚
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物无气味;伴有疲倦乏力,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润,脉弱。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成年女性、瘦长体型者或长期卧床者。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多与禀赋不足、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久病或术后体虚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胃气受损,气机阻滞,饮食停聚,胃气不降。病位在胃肠,与肝、脾密切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禀赋不足
素来体质虚弱,脾气虚弱,运化食物和代谢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饮食停滞,胃气不降,出现呕吐,腹痛症状,发为本病。
2、劳倦过度
劳累过度,或太过安逸,损伤脾气,导致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及食物功能失常,饮食停聚,胃气不降,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气机,导致胃气阻滞,胃气不降,发为本病。
4、久病体虚
久病或术后体虚,或腹部手术之后,气机不畅,饮食停聚胃脘,形成痞块等表现,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胃脘部有痞块、腹部疼痛、呕吐。常伴有腹胀,打饱嗝,恶心呕吐,肠鸣,消瘦,四肢乏力,头痛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呕吐
以进食后腹痛间断发作、呕吐为主症。腹痛多于食后2~3小时或夜晚发作,先觉胃脘部痞塞胀满,然后腹痛呕吐,吐出物量多,常为未消化的食物及胆汁苦水。呕吐后疼痛减轻,俯卧、右侧卧、胸膝位、足高头低位时症状也可缓解。
2、体征
发作时上腹部可见蠕动波,偶而可触及痞块,腹肌松弛无力,或可触及下垂的内脏。
3、其他
因腹部手术之后所致者,可先见胃脘胀痛、恶心,然后呕吐大量深色或含胆汁的液体;腹部进行性膨隆,叩之为鼓音,并有振水音。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有腹胀,打饱嗝,恶心,肠鸣,消瘦,乏力,头痛等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胃脘部触及痞块、腹部疼痛、呕吐。
2、或伴有腹胀,打饱嗝,恶心,肠鸣,消瘦,乏力,头痛等症状。
以上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时一般要进行X线钡餐检查,就诊前一天避免服用含有矿物质的药物,比如钙片、锌片等,避免对检查产生异常干扰,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胃脘部痞块什么时候出现的?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吗?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四肢发凉、头痛乏力等?
4、之前有做过腹部手术吗?有得过其他什么胃肠道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暴饮暴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9、平时体质如何?有贫血病史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腹痛,呕吐等表现?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血电解质、X线钡餐检查、B超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胃脘是否有胀满情况、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腹部有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电解质
若呕吐重的患者,可有血液浓缩,血清钾、钠、钙及氯化物减少的表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通过服用造影剂,在X线设备辅助下,拍片观察消化道的病变影象。钡剂不易排至空肠,取右侧卧位或俯卧位时可使钡剂通过,可见幽门通畅,胃及十二指肠扩张;因腹部手术等所致者,X线透视可显示扩张胃中出现积液。
2、B超检查
腹部B超可见胃扩张,胃壁变薄,胃内若有大量液体潴留,可测出液体量及其体表投影。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胃脘部触及痞块、腹部疼痛、呕吐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胃脘胀痛的胃反、胃疡、胃瘅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腹部手术、暴饮暴食史。多见于成年女性,瘦长体型或长期卧床的人群。
2、临床表现
胃脘部胀满疼痛、呕吐、打饱嗝等。
3、体征
胃脘部可触及痞块,发作时脘腹部可见蠕动波,腹肌松弛无力,或可触及下垂的内脏。
4、检查
X线钡餐检查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胃反
胃反主要表现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特点,体格检查脘腹部叩诊呈鼓音,振水音明显,可听见漉漉水声。
2、胃疡
胃疡以胃脘部疼痛具有节律性和周期性为特点,与饮食关系密切,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可见溃疡征象。
3、胃瘅
胃瘅起病较急,多有感受邪毒,或饮食不节、不洁史,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厌食,上逆腐臭气味,恶心呕吐或伴腹泻等。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寒饮停胃证,治以温胃化饮;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脾虚食积证,治以补脾健胃、消食导滞;脾阳虚证,治以温补脾胃。
治疗-对症治疗:
1、寒饮停胃
若兼有胃气虚的患者,可加用党参、黄芪。
2、肝胃不和
(1)若出现两胁胀痛的患者,可加用川楝子、延胡索。
(2)若出现嗳气、呕吐未消化食物、心烦的患者,可加用紫苏梗、栀子、鸡内金、麦芽、神曲。
3、脾虚食积
(1)若兼有寒饮停胃的患者,可去连翘,加用桂枝、良姜。
(2)若兼有寒湿气滞的患者,可去连翘,白术改苍术,加藿香、白豆蔻。
(3)若有舌苔黄腻的患者,木香改藿香,可加用黄连、佩兰。
4、脾阳亏虚
(1)若兼有肾阳虚的患者,加熟附片。
(2)若兼有寒湿气滞的患者,白术改苍术,可加用藿香、白豆蔻、厚朴。
(3)若兼饮食停滞的患者,可加用神曲、莱菔子、山楂。
治疗-药物治疗:
1、寒饮停胃
(1)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半夏、枳实、干姜、吴茱萸。
2、肝胃不和
(1)方药:柴胡舒肝散合左金丸加减。
(2)常用中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黄连、吴茱萸。
3、脾虚食积
(1)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山楂、神曲、连翘、莱菔子、麦芽。
4、脾阳亏虚
(1)方药:理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炮姜、茯苓、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大枣。
治疗-相关药品:
胃苏冲剂、六味安消胶囊、香砂养胃丸、香砂养胃冲剂
治疗-手术治疗:
不清楚是否需要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1、体针疗法
可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等为主穴,根据寒热虚实属性而配合其他有关穴位,选择补法或泻法。
2、耳针疗法
若呕吐明显的患者,可选用胃、神门、脑、肝等耳穴,进行针刺治疗。
3、西药治疗
(1)若恶心呕吐的患者,可用镇吐解痉药,如胃复安、爱茂尔等,或静脉输液,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复方氨基酸或蛋白制品。
(2)贫血的患者,可酌情输血。
(3)腹部手术之后的患者,可配合胃肠减压。
治疗-治疗周期:
食瘕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食瘕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尽早治疗,护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病情发展,可导致气血亏虚,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治疗不当,可引起脏器下垂,日久伤精耗液,营养不足,导致气血亏虚,预后不良。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尽早治疗,调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本病病程一般较长,可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如果引起食瘕的原发疾病、饮食、情志因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规律的作息、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应调和精神,避免精神紧张,保持保持乐观,心境平和,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后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2、中药汤剂宜温凉适度,若呕吐明显的患者,可少量频服。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环境安静和病室的整洁、舒适。
2、病后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而影响疾病的恢复。
3、患者宜安静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
4、腹部手术之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时翻身,防止引发压疮。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胃脘胀闷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诱发因素。
2、若呕吐反复发作,伴有皮肤干燥,消瘦,乏力,头晕,四肢发凉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X线钡餐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勿过食生冷、辛辣、肥腻、海腥发物等,饮食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胃脘胀满时可减少进食。
2、多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瘦肉粥等。
3、可多食水果和绿色蔬菜,多喝水。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病情。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饮食,情志,起居有密切关系。因此平时注意饮食规律,情志的调摄以及体育锻炼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顺应季节变化,防寒保暖,尤应注意胃脘部保暖。久病体虚的患者,应充分休息,劳逸适度。
2、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切记戒烟。勿酗酒、暴饮暴食。勿过食生冷、油腻及腌制、辛辣伤胃的食物。
3、调摄精神,情绪上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诱发呕吐。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在身体许可情况下,室外散步、练太极拳,以利于气血、津液、营养输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