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外阴上皮样肉瘤疾病英文名称: epithelioid sarcoma of vulva疾...
养生
疾病名称: 外阴上皮样肉瘤
疾病英文名称: epithelioid sarcoma of vulva
疾病概述:
外阴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 of vulva)是阴阜、阴蒂软组织的恶性肿瘤,表现为生长缓慢的外阴皮下或深部软组织的单个无痛性结节,肿瘤可因局灶性坏死、出血而呈棕黄色,发生在外阴部上皮样肉瘤极为罕见,易误诊。本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还可酌情使用放化疗。经早期正规治疗,一般可延迟复发及转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妇科
发病部位: 外阴
常见症状: 外阴无痛性结节、外阴溃疡、外阴瘙痒
主要病因: 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免疫学检查、血常规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远处转移,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因此,一旦确诊此病,应及早接受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年轻女性。
病因-总述:
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显示,约20%~25%的上皮样肉瘤患者存在外伤史或在瘢痕的基础上发生,因此,创伤可能是本病的发生因素,但仍待进一步证实。
症状-总述:
本病表现为生长缓慢的外阴皮下或深部软组织的单个无痛性结节,质地硬、边界不清且活动欠佳。随着疾病进展,肿块逐渐增大,侵犯皮肤导致局部溃疡、出血等。约半数以上病人可伴瘙痒。
症状-并发症: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肿瘤侵犯皮肤导致局部溃疡、出血,易受病原菌侵袭,从而继发感染。
就医-门诊指征:
1、外阴无痛性结节;
2、伴结节表面皮肤破溃、出血;
3、伴明显瘙痒;
4、结节持续增大;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妇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接受过什么治疗吗?
6、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对我以后的生活有影响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发现外阴无痛性结节、外阴溃疡、外阴瘙痒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肿瘤标志物检查、免疫学检查、血常规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着重进行妇科检查,以了解肿块大小、部位、质地、活动性,是否有溃疡、出血,有无触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查
抽取外周血液做肿瘤标志物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所帮助。
2、免疫学检查
免疫组化呈双向表达,即上皮和间叶两种抗体均阳性,医生可通过此项检查判断疾病。
3、血常规检查
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及感染情况。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医生会作针吸活检或穿刺活检,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可了解肿块的大小、侵犯部位,初步了解肿块的性质。
2、CT检查
可显示病变部位、大小、性质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外阴无痛性结节、外阴溃疡、外阴瘙痒),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CT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等)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排除外阴纤维肉瘤、外阴乳头瘤、外阴上皮内瘤变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外阴纤维肉瘤
外阴纤维肉瘤发病年龄在28-40岁,好发于大阴唇或阴蒂,有或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楚,硬度不等,肿块小时可活动,长大后多粘连固定。肿块局部温度可较高,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恶性程度高者肿瘤较大而且较柔软,进展更为迅速。可通过病理检查将二者区分。
2、外阴乳头瘤
常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症状有外阴肿物和瘙痒。肿物多发生于大阴唇,呈多个或单个乳头状突出皮肤表面,可有破溃、出血和感染。可通过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检查对二者进行鉴别。
3、外阴上皮内瘤变
外阴上皮内瘤变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5岁左右,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溃疡等,轻重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病变可发生于外阴任何部位,常见于会阴、阴蒂周围及小阴唇,可累及肛周和尿道周围。可通过二者临床表现以及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本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以切除病变组织,缓解症状。此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手术后还可辅助采用化学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需注意的是,放疗和化疗多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单独放、化疗效果不可靠。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可经化学药物治疗,具体详见放化疗。
治疗-相关药品:
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
治疗-手术治疗:
有学者认为诊断后需立即行根治性外阴切除,至少行局部病灶广泛切除术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鉴于上皮样肉瘤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高达77%-87%、45%-58%,所以应首选局部病灶广泛切除术,包括周围正常组织至少2cm,并尽量保留阴蒂。
治疗-放化疗:
1、化学药物治疗
对于病期稍晚、组织上核分裂活跃的肉瘤,手术后结合化疗可改善预后。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等,可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扩散。
2、放射治疗
于根治性手术后补充放射治疗是有益的,可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率,与化疗综合应用也可达到临床治愈。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2年,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早诊断、早期广泛切除病灶将有助于改善预后,延迟复发及转移。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有外阴溃疡、外阴瘙痒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2、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转移,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延迟复发及转移。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本病易复发,局部复发率高达77%-87%。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控制疾病的发展。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可有外阴溃疡、外阴瘙痒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转移,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2)患者应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保持心境平和。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术后患者应遵医嘱下床活动。
4、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不必使用私处清理液。且尽量少使用卫生护垫,穿棉质或者丝质内裤,并勤换洗内裤,不与人共用毛巾、浴巾等私人用品。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术后患者排气后可先给予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慢慢过度到正常食物。
5、多喝水,保持患者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预防措施:
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