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五硬疾病英文名称: five stiffness疾病概述: 五硬(five stiffn...
养生
疾病名称: 五硬
疾病英文名称: five stiffness
疾病概述:
五硬(five stiffness)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临床以头项强硬不能俯视,胸腹和腰背等处紧张强硬而不柔和,伴有手足冰凉,身体不温为特征。发生多与禀赋不足、外感寒邪、他病继发等因素相关。寒冷季节发病率高,有保温不当的诱因。本病若及早治疗,可使病情好转。严重者,预后较差,常能危及患儿生命。多见于西医的新生儿硬肿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颈部、手部、足部、口腔、其他
常见症状: 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外感寒邪、他病继发
检查项目: 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电解质
重要提醒: 若小儿出现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及早发现尽早治疗,避免疾病发展,危急小儿生命。
临床分类:
1、阳气虚衰
主要表现为病儿体质虚弱,全身冰冷,僵卧少动,昏昏多睡,气息微弱,哭声低怯无力,局部皮肤发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局部皮肤暗红或苍白;舌质淡,指纹淡红或隐伏不现。
2、寒凝血涩
主要表现为全身不温,四肢发凉,皮肤僵硬,多见于面颊、臀、小腿等脂肪较多、血液运行较差的部位,颜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面色晦暗;唇色暗红,指纹沉滞不显。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为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病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本病好发于早产儿、体弱儿,或伴有其他疾患的小儿。
2、多见于2周岁以内的婴幼儿。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寒冷季节。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多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复感寒邪、他病继发等因素相关。寒冷季节发病率高,有保温不当的诱因。病位主要在头项、口、手足、肌肉,与脾肾关系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小儿体质虚弱,气血未充,元气不振,以致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运行于四肢,头项,发为本病。
2、外感寒邪
气候寒冷,生后护理不当,外寒冻伤,邪毒内侵,气血运行失常,以致寒凝血涩,血涩则不通发为本病。保暖较差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3、他病继发
感受其他疾病,阳气受损,致虚寒内生,不能温煦肌肤、四肢,或气血运行失常以致寒凝血涩,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头项强硬不能俯视,胸腹和腰背等处紧张强硬而不柔和,伴有手足冰凉,身体不温为特征。一般体温越低,皮肤硬肿范围越大,病情越重;体温不甚低,皮肤硬肿仅见于小腿或大腿者,病情较轻。
症状-典型症状:
1、轻症表现
头项僵硬,仰头呼吸,转动不灵活,手足僵硬发凉,难以屈伸,胸腹胀硬,俯仰不利,活动能力较差,啼哭声低,气息微弱。
2、重症表现
面目发青晦暗,头项、手足僵直痉挛,身体弯曲如弓状,全身发凉,局部肌肉硬结成片,压之或有凹陷,皮肤苍白肿亮或色暗发紫,关节不利。
症状-并发症:
厥脱
若阳气极度虚弱、正气不支,直至阳气衰亡,可见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的厥脱危证。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胸腹硬肿,呼吸困难,脉率不齐,或口鼻出血等危险证象。
2、或伴有面色发青,肢体抽搐等症状。
以上需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等表现。
2、或伴有手足冰凉,身体不温等症状。
以上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儿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家长陪同就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在出生多久后出现身体各部位硬肿等表现?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手足冰凉,身体不温等?
4、孩子是顺产还是早产?孩子体质如何?
5、发病前有没有受寒?
6、有没有其他什么疾病?都经过什么治疗吗?
7、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8、最近的饮食情况怎样、二便情况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孩子刚出生不久会出现身体硬肿等表现?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电解质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姿态、指纹、硬肿的分布部位和大小、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儿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患儿身体硬肿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体温计进行体温测量,来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观察血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减少者,提示预后不良。并发DIC者,血小板明显下降。
2、血生化
检测转氨酶,白蛋白,血肌酐等指标,低温时因拒乳,糖原及能量消耗增加,血糖常降低;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增高。
3、血气分析
包括pH值、PaO2、PaCO2,以酸中毒为主要表现。一般有缺氧和酸中毒有血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4、血电解质
检测钾、钠、钙等离子在血液中电解质浓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
部分心肌损害的患儿可有心电图改变,如Q-T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或S-T段下移。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硬肿症状的硬肿病,以及有水肿症状的新生儿水肿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常发生在寒冷季节,婴儿出生后1周左右;多见于早产儿及体弱儿;有明显受冻史或伴有感染病史。
2、临床表现
患儿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僵硬发凉,伴有水肿,不能用手捏起。体温不升,反应低下,不吃、不哭,气息微弱;严重者面颊、胸腹或全身肌肤僵硬,关节强直,口唇及指端青紫,或伴有肺炎、肺出血、败血症。
诊断-鉴别诊断:
1、新生儿水肿
二者都有水肿等表现。新生儿水肿常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营养不良症或新生儿溶血症等引起,症状出现较早,多在出生后数小时或1-2日内发生,水肿波及范围较大,手、足、背、眼睑、头皮、阴囊等处均可发生,且伴有相应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五硬出现的水肿,多局限在患处,一般不波及眼睑、阴囊、手足心等处。
2、硬肿病
本病一般发于成年人。主要表现为皮损常先发于后颈或肩部,迅速向面部、胸背、上臂等处发展,呈进行性对称性弥漫性皮肤变硬,而无萎缩、发炎及毛发脱落等现象,局部感觉正常。大多可自然痊愈。
治疗-治疗原则:
复温保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若为危急症候,需及时抢救。中医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要原则。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阳气虚衰
(1)若水肿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大腹皮、木通。
(2)若气息微弱,脉律不整的患者,可加用麦冬、五味子。
2、寒凝血滞
(1)若水肿的患者,可加用茯苓。
(2)若呕吐的患者,可加用法半夏、陈皮。
治疗-药物治疗:
1、阳气虚衰
(1)方药:参附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熟附子、黄芪、茯苓、桂枝、干姜、丹参、炙甘草。
(3)中成药:四逆汤、生脉饮、参茸片。
2、寒凝血涩
(1)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赤芍、细辛、桂枝、木通、桃仁、红花、人参、川芎、炙甘草。
(3)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注射液。
治疗-相关药品:
四逆汤、生脉饮、参茸片、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注射液,视病情辩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复温
复温对低体温患儿复温是治疗的关键。有条件者可用暖箱。若无条件,也可用热水袋、温水浴、火炕、电热毯包裹等方法,或将患儿置于怀抱中紧贴人体加温。
(1)凡肛温>30℃且腋温-肛温差(T)≥0,提示棕色脂肪产热好,可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经6-12小时即可恢复正常体温。
(2)若肛温<30℃时,多数患儿T<0,提示体温很低,棕色脂肪被消耗,且易造成多器官损害,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然后根据患儿体温,调整暖箱温度,并同时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气等。在肛温>30℃,T<0时,仍提示棕色脂肪不产热,故此时也应采用外加温使体温回升。
2、中药外治
(1)生葱、生姜、淡豆豉。捣碎混匀,酒炒,待温热时敷于局部。用于寒凝血涩证。
(2)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丁香、川乌头、草乌头、乳香、没药、肉桂。研为细末,加羊毛脂,凡士林,拌匀成膏。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加温后,敷于患处。用于阳气虚衰证。
3、针灸疗法
温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或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
治疗-治疗周期:
五硬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五硬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及时治疗,病症较轻的患者,预后尚好;若病情急重,一般预后不良,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往往成为痼疾或危及小儿生命。
预后-危害性:
1、若阳气极度虚弱,正气不支,直至阳气衰亡,可见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的厥脱危证。
2、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危及小儿生命。
预后-治愈性:
若症状较轻,及时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尚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本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治疗期间,需保持患儿周围环境及温度适宜,并维持患儿的体温正常,有规律的饮食和休息,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转移患儿注意力,减少其触碰皮肤的机会,或啼哭的发生。
2、可尽量抚摸患儿,使之产生积极的条件反射,从而产生愉快情绪。
3、争取家长的合作,以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使病儿早日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1、不能下咽的患儿,不可强行灌服,可以给予鼻饲或滴管喂服。
2、阳气虚衰的病儿,可用甘草加蜜频服。
3、寒凝血涩,四肢发凉的病儿,可用生姜、吴茱萸喂饮,以温经祛寒。
日常-生活管理:
1、病室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温应提高至25℃-30℃之间,必要时准备电暖箱。
2、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病床、桌椅,门窗、墙壁、地面每天用消毒水擦洗。
3、每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以防吸入性肺炎。
4、有吞咽能力的病儿,可用奶瓶喂乳;无吞咽能力的病儿,可用滴管或鼻伺给奶,每次5-10毫升,每2小时一次,待病情好转,再逐渐增加奶量。以供给足够的液体和热量,促进体内复温。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体温
每小时测体温一次,治疗及护理操作要集中时间,动作要轻柔迅速,以免失散热量。
2、观察尿量
新生儿尿量不多,本证则尿量更少,甚或无尿。尿量的多少象征病情的轻重,故应密切观察并准确估计尿量,详细记录。
3、观察出血倾向
若病儿皮肤呈紫红色,口周及指端青紫,呼吸急促或有间断时,可能为早期肺出血倾向,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救护。
4、观察肌肤硬肿的程度及范围
若硬肿范围扩大,体温不稳定。表示病情仍在进展,应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密切观察呼吸,心跳,有无呕吐,并记录呕吐物性质、量、颜色等。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电解质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新生儿饮食不必按严格规定时间喂奶,也不可喂养太过,一般一天6、7次即可;喂奶前需对奶瓶、奶嘴等容器进行消毒,避免发生感染。
饮食建议:
1、喂奶要适度,最好为母乳喂养,可加强新生儿抵抗力。
2、人工喂养时,奶头洞口大小要适宜,避免新生儿吮吸困难或呛奶。
3、若不能下咽的患儿,不可强行灌服,可以给予鼻饲或滴管喂服。
饮食禁忌:
1、避免喂奶过于频繁,防止脾胃积滞。
2、应对新生儿餐具使用前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应重视新生儿的防寒保暖工作,注意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若有其他新生儿疾病,应积极治疗,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作好产前检查及保健工作,避免早产及先天禀赋不足。
2、加强婴儿的护理,避免风寒侵袭,尤其是禀赋不足或寒冬出生的新生儿,更应注意做好保温工作。
3、对有其他新生儿疾病的病儿,要及时治疗。病程较长的,尤应注意清洁卫生。
4、注意增加新生儿营养,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