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涎腺结核疾病英文名称: tubereulosis of salivary gland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涎腺结核
疾病英文名称: tubereulosis of salivary gland
疾病别名: 唾液腺结核
疾病概述:
涎腺结核(tubereulosis of salivary gland)又称唾液腺结核,是指头面部皮肤、口咽区的结核分枝杆菌经淋巴引流、血行传播、唾液腺导管逆行感染所引起的涎腺实质结核。好发于腮腺,下颌下腺次之,舌下腺及小唾液腺较少发生。主要表现为唾液腺区肿块,可伴有压痛、流脓。经过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唾液腺
常见症状: 唾液腺区肿块、压痛、流脓
主要病因: 涎腺感染结核杆菌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脓培养、耐酸染色、细针吸细胞学检查、超声、涎腺造影、活体组织检查
重要提醒: 涎腺结核可能会累及面神经导致面瘫,因此需及早就医,接受正规诊治。
临床分类:
涎腺结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涎腺腺实质结核,另一类是涎腺淋巴结结核,病变突破淋巴结被膜后,继发性侵犯腺实质。
流行病学-传染性: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本病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涎腺结核不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发生在20岁~30岁之间,占60%~70%。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国内的患病率有所增高。
病因-总述:
本病为结核杆菌感染所致。多数为结核杆菌通过头面部皮肤、口咽,尤其是扁桃体区域,经淋巴引流至涎腺内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引起淋巴结及其腺体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少数可经涎腺主导管逆行感染至涎腺实质,经由血液感染传播至涎腺极罕见。
症状-总述:
涎腺结核最常发生于腮腺,下颌下腺较少见,偶见于舌下腺及小唾液腺。多数表现为局部肿块,时大时小,伴有压痛,后期可有流脓或皮肤瘘管形成,累及面神经会出现面瘫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结核杆菌经涎腺淋巴结到涎腺实质,早期局限于淋巴结,多无临床症状,患者多无意中发现涎腺局部包块,边界清晰,有活动度,自觉包块有时较大,有时变小,偶有压痛。挤压腺体分泌物清亮。随着病情发展,病变突破淋巴结浸润腺实质后,涎腺区表现为局部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的硬块,挤压腺体后可见分泌物浑浊或呈脓性。
2、结核杆菌经主导管逆行感染直接累及腺实质,腺体可在较短时间内(数天或数周)出现弥散性肿大,伴有压痛。挤压腺体及导管可见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肿块可硬可软,也可扪及波动感,有的与皮肤粘连或在皮肤上形成瘘管。
症状-并发症:
1、涎腺结核若累及面神经,可出现面瘫。
2、病情不断发展,可形成结核性脓肿。
就医-门诊指征:
1、自行在耳屏前或耳垂后摸到肿块,时大时小,伴有压痛。
2、肿块区域有脓液流出。
3、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歪斜、鼻唇沟平坦等面瘫表现。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口腔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
5、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主要有哪些症状?出现这种症状有多久了?有没有伴发疼痛?
2、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有加重吗?
3、您之前有过结核病吗?
4、您是否接受过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传染性吗?
2、我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3、这种病怎样治疗呢?是否需要住院?
4、需要服用多久的药物呢?
5、这种病能治愈吗?是否会复发?
6、我在日常中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唾液腺腺体处摸到肿块时需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通常需要先进行口腔颌面专科检查,之后可能行结核菌素试验、脓液培养、细针吸细胞学检查、唾液腺造影、超声等检查辅助诊断,必要时行活体组织检查,从而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涎腺结核常发生于腮腺,医生通常会观察耳屏前及耳垂后下等腮腺部位是否肿大、有肿块,同时会进行触诊,判断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与皮肤是否粘连等。并挤压腺体和导管,判断是否有分泌物流出。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
主要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医生会在患者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并根据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判断是否有结核杆菌感染。涎腺结核患者PPD试验结果为阳性。
2、脓液培养
医生会吸取破溃流脓部位的脓液进行结核菌素培养,一般可培养出结核杆菌。
3、耐酸染色
耐酸染色是结核杆菌染色的常用实验室技术。当肿块有明显波动时,可将吸出物作耐酸染色,以确定诊断。
4、细针吸细胞学检查
在该检查中,医生会用细针穿刺病灶,吸取少许细胞成分做涂片检查。涎腺结核患者涂片表现为炎症,有上皮样细胞或朗格汉斯细胞。
检查-病理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可以确定病损区域的性质,是诊断的金标准。医生一般会从病变区域切取小部分组织,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检查-影像学检查:
1、涎腺造影
涎腺造影可帮助判断涎腺有无病变。
2、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结核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液化、钙化征象、血流分布及周围组织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通常依据唾液腺肿块及肿块消长史,结合口腔颌面专科检查、唾液腺造影及病理检查结果即可确诊。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发生于唾液腺的良恶性肿瘤。
诊断-鉴别诊断:
涎腺结核需与发生于涎腺的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单靠临床及唾液腺造影检测鉴别是困难的,在临床可借助细胞学检查帮助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涎腺结核是一种结核杆菌感染性疾病,如临床明确诊断应行病灶摘除或清除术,病变范围较大或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者应在手术前及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异烟肼(INH)
是单一抗结核药中杀菌力特别是早期杀菌力最强者。偶可发生药物性肝炎,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2、利福平(RFP)
INH与RFP联用可显著缩短疗程。利福平及其代谢物为橘红色,服后大小便、眼泪等为橘红色。用药后如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妊娠3个月以内者忌用,超过3个月者要慎用。其他常用利福霉素类药物有利福喷丁(RFT)。
3、吡嗪酰胺
作为一种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对细胞内或静止状态下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杀灭作用。常见不良反应为高尿酸血症、肝损害、食欲缺乏、关节痛和恶心。
4、乙胺丁醇
也是一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为视神经炎,在治疗前应测定视力和视野,发现视力异常时需及时就医。
5、链霉素
链霉素对巨噬细胞外碱性环境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有杀菌作用。不良反应主要为耳毒性、前庭功能损害和肾毒性等,儿童、老人、孕妇、听力障碍和肾功能不良等要慎用或不用。
治疗-相关药品:
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1、涎腺结核若局限于淋巴结,可做单纯肿块摘除。
2、涎腺结核如波及范围较大,应做整个病灶加腺体切除术,并配合术后口服抗结核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如形成结核性脓肿,应抽出脓液,并向脓腔内注射抗结核药物。反复多次,可取得较好效果。
治疗-治疗周期:
涎腺结核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和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过适当治疗,预后一般良好。若不及时治疗,病变波及面神经可能会引起面瘫,还可能继发结核性脓肿。
预后-危害性:
病变若波及面神经,会引发面瘫,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合理、规范的治疗,一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家属需对患者进行心理建设,帮助调整心理状态。积极进行身体锻炼,促进机体早日康复,同时应做好良好的口腔健康维护。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涎腺结核因病程长,患者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2)部分人由于对疾病认识不清,疏远、嫌弃患者,时间久了患者会感到抑郁和孤独。
2、护理措施
(1)为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家属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其交流、沟通。
(2)患者平时可培养业余爱好,如绘画、书法、弹琴、听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转移注意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全程、规律服药对治疗十分重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健康结果。日常生活中很多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措施,例如电子设备提醒、设置闹钟等。
日常-生活管理:
1、科学作息,避免劳累。
2、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漱口液漱口,以除去口腔内残渣污物。
3、患者可适量从事轻体力劳动,避免从事剧烈的体育活动。
4、室内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干燥,若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
2、术后饮食宜清淡,尽量选择流质、半流质食物,如果汁、蔬菜汁、蛋汤、米粥等。
饮食调理:
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侵袭以及抗结核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导致患者能量消耗和进食不佳,容易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在积极接受治疗的同时,辅以饮食调理至关重要,日常应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饮食建议:
1、注意蔬菜、水果的合理摄入,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2、注意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鸡肉等。
3、少食多餐,进食速度适中。
饮食禁忌:
1、禁食酸辣、粗糙等食物。
2、避免吸烟、饮酒。
3、不吃过热的食物,少食油煎食物。
4、不吃不易咀嚼、质地较硬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是可以预防的,主要预防措施是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避免结核杆菌播散到唾液腺。平时需科学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