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龋病疾病概述: 小儿龋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小儿牙齿构成以及饮食、生活习惯与...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龋病
疾病概述:
小儿龋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小儿牙齿构成以及饮食、生活习惯与成人不同,因此小儿龋病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本病的发生与产酸细菌和菌斑、饮食、宿主体质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龋病出现。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牙痛、龋洞、口腔异味、牙齿颜色改变等。小儿龋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修复治疗两个方面。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牙齿
常见症状: 牙痛、龋洞、口腔异味等
主要病因: 产酸细菌和菌斑、饮食、宿主体质共同作用
检查项目: 口腔检查、X线检查、温度测试、光学检查、龋损组织化学染色
重要提醒: 患儿要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方式,家长也要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龋齿再次发生。
临床分类:
1、龋病有急性龋和慢性龋之分
(1)急性龋:乳牙钙化度低,容易脱钙,龋蚀进展快,多表现为急性齲。这种龋的龋洞牙本质软化,着色不明显,结构松软湿润,容易用挖匙刮除,又称湿性龋。刚萌出不久的乳牙或恒牙易患急性龋。
(2)慢性龋:多发生在萌出时间较长的牙,病变进展慢,龋洞着色深,呈棕色或黑褐色,结构硬而干,又称干性龋。
2、根据龋病的好发部位,也可进行不同的分类
龋病的好发牙齿以下领磨牙最多,上颌磨牙及上颌切牙次之,下颌前牙最少。
(1)发生在窝沟处的龋叫做窝沟龋;
(2)发生在邻面或唇舌面的龋称为平滑面沟龋;
(3)发生在邻面或唇舌面的龋称为平滑面龋。
3、 按病变侵入深度分类
(1)浅龋:发生在牙冠部釉质或根面牙骨质。可以发生在牙的各个牙面,发生在牙冠部,龋的范围局限在釉质层,无明显临床症状。浅龋时,一般患者很少有自觉症状,多数是在常规检查时发现。
(2)中龋:病变的前沿位于牙本质的浅层。临床检查时可以看到或探到明显的龋洞,或在X线检查时发现。中龋时,患者多有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冷或热的食物进入窝洞,刺激窝洞引起的一过性敏感症状,有一部分患者龋损发展缓慢,由于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3)深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临床上可观察到明显的龋洞,患者有明显遇冷热酸甜的敏感症状,也可有食物嵌塞时的短暂疼痛症状,但没有自发性疼痛。
4、根据牙齿类型
儿童的牙齿包括乳牙以及恒牙,二者均可发生龋病,分别为乳牙龋和恒牙龋。
5、奶瓶龋
小儿断奶后长期使用奶瓶喂糖水、橘汁或其他含糖饮料,尤其是当养成抱奶瓶睡觉的不良习惯后,易使含糖溶液流向上颌牙齿,造成上颌前牙、磨牙重度龋蚀,称为“奶瓶龋”。
6、猖獗龋
有些瘦弱、情绪不稳定而又特别喜欢甜食的幼儿,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广泛性龋蚀。龋蚀进展迅速,使整个牙冠破坏,连平时不易患龋的下颌切牙也会出现龋坏,很快波及牙髓,这类龋病又称“猖獗齲”。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龋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口腔卫生不佳的儿童。
2、饮食习惯不好、爱吃甜食的儿童。
3、牙齿排列不整齐、唾液分泌不足的儿童。
病因-总述:
目前认为与三种因素有关:产酸细菌和菌斑;碳水化合物食物,尤其蔗糖;宿主体质及其牙齿所具有的解剖特征。三因素同时存在时,经过一定时间,龋病就可发生。三因素中缺乏任何一种因素,或其中任何一种能得到控制,都会使龋病不发生,或发生的过程受影响。
病因-基本病因:
1、产酸细菌和菌斑
细菌在口腔的存在是龋齿发生的基本因素。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延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等。其中以变形链球菌分解碳水化合物能力最强也最快。细菌并不直接致龋,而是在牙菌斑这一特殊环境中繁殖产酸,使牙齿发生脱矿、龋蚀。牙菌斑是稠密、不定形的膜状细胞团,紧密粘附在牙齿牙面、窝沟和邻接面上,难被清除。即使清除了两三天后又会再次形成,为细菌致龋创造了条件。
2、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
尤其糕饼、糖果和粘点心,容易滞留在牙的表面、窝沟和牙间隙,为细菌繁殖、产酸提供物质基础。
3、小儿缺钙引起牙釉质和牙本质发育不良,导致牙齿排列拥挤和错位
食物易嵌塞,菌斑易形成而不易清除,为龋病造成可趁之机。氟、硼、锶、锂、钼等微量元素对牙齿抗酸、防脱矿能力也很重要。尤其氟能促进牙釉质内形成氟磷灰石,增强抗酸能力。如果饮用水内长期缺氟,小儿龋病发生将大大增加。唾液是口腔的缓冲剂,含多量免疫球蛋白,能杀灭产酸菌,保护牙齿。小儿随年龄增长,免疫球蛋白量也逐渐增加。但个体间差异较大。无龋儿比患龋儿唾液流量多,缓冲容量大;相反,唾液分泌量不足,口腔容量小的口干型患儿容易发生猖獗龋。
症状-总述:
患儿早期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随着病情的进行性加重,龋病常表现为牙齿的颜色、形态、质地改变,出现牙痛、肿胀、口腔异味等症状,持续加重会导致牙髓坏死。
症状-典型症状:
1、颜色的改变
牙齿表面色泽改变是可以较早注意到的龋的变化。窝沟龋的龋损部位变黑、当龋发生在牙的平滑面时,病变部位一般呈白垩色、棕黄色或黑褐色。当龋发生在窝沟的部位,清洗吹干后可见沟口呈白垩色,进一步发展,龋损部位变黑。病变已到达牙本质浅层的中龋,龋损部位牙本质呈黄褐或深褐色。深龋的龋洞深大,达牙本质深层,龋损部位牙本质呈黄褐或深褐色。
2、外形缺损
龋洞是龋病显著的特征之一。浅龋一般没有明显的龋洞形成,中龋和深龋均有明显的龋洞,通常深龋的龋洞深大。看到的龋洞大小不一定反映病变的大小。如发生在窝沟的齲,有时病变到达了牙本质的深层,所见的龋洞也不是很大。
3、质地的改变
龋洞中充满感染脱矿的牙体组织和食物碎屑,洞底较正常牙组织软。
4、患者感觉的变化
波及釉质浅层的早期龋损,患者可以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当龋损发展到牙本质层并出现了龋洞,遇到冷热刺激或食物嵌塞时,患者会出现敏感症状,一般刺激消失,症状也能随之消失。随着龋病继续发展,症状也会更明显。
症状-并发症:
1、龋损病变向牙体深部发展后,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骨骨髓炎、颌骨囊肿等疾病。
2、龋病范围不断扩大,会引起牙组织破坏,甚至导致牙齿脱落。
就医-门诊指征:
1、牙齿出现颜色的改变,如颜色为棕黄色或黑褐色;
2、牙齿出现龋洞(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牙洞),呈进行性增大;
3、出现牙痛、肿胀、口腔异味等;
4、出现其他异常的症状或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要到口腔科就诊检查。
就医-就医准备:
1、注意口腔卫生,勤刷牙,延缓龋齿病情进展,避免加重不适。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医生需要对口腔进行检查,检查前注意摘下假牙,避免影响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主要表现为哪里不舒服?出现多长时间了?
2、孩子的症状有逐渐加重吗?
3、孩子平时的饮食习惯怎么样?喜欢吃甜食吗?
4、孩子平时的卫生习惯怎么样?会每天按时刷牙吗?
5、孩子平时会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吗?
6、孩子还有其他的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他出现龋齿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他的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
3、他需要做什么检查?
4、他需要住院吗?
5、他有哪些治疗方法可以选择?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他日常要注意什么?如何进行护理?
8、他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牙痛、龋洞、口腔异味、牙齿颜色改变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选择口腔检查、X线检查和温度测试,为进一步明确龋病的范围及严重程度还会选择光学检查、龋损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查项目。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观察牙齿的颜色、形态有无改变,初步了解疾病的病变程度。之后可用牙科探针进行检查,了解牙齿的硬度变化、龋洞的大小及深度,牙齿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并判断有无牙髓暴露情况。
检查-其他检查:
1、温度测试
医生会用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患儿患牙,了解牙齿的敏感程度,对于确定牙髓的状态很有帮助。
2、龋损组织化学染色
使用碱性品红对组织染色,可以使变性的胶原组织和细菌着色,从而有助于区别正常的牙本质组织。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对于视诊和探诊不能确定的龋损或需要进一步确定龋损范围的情况,医生会拍摄X线片,通过图像大致了解龋齿的病变范围,确定龋洞的深度及病变与牙髓的关系。
2、光学检查
通过投射光直接检查或荧光反射获取局部图像,有助于发现早期牙齿邻面龋变。
诊断-诊断原则:
通过患儿日常口腔护理情况,比如没有定期刷牙的习惯、睡前吃甜食等,结合患儿牙齿是否有颜色改变、是否出现龋洞、冷热食物时是否有敏感症状等临床表现,并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小儿龋病的治疗目的首先是终止龋蚀的发展,然后恢复牙齿外形和咀嚼功能;保护牙髓正常活力,避免由龋引起牙髓炎和根尖炎,以维持牙列完整;保证乳牙正常替换和颌骨生长发育。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修复治疗两个方面。
治疗-药物治疗:
适应证为龋损面积广泛的浅龋或剥脱状和环状龋。药物治疗仅起到抑制龋蚀进展作用,不能恢复牙体外形。常用药物有:
1、氟化钠溶液
溶液配制后有效期长,涂药后牙面无着色现象。在牙表面形成难溶性氟化钙,增强牙齿抗酸性能。缺点是生成物中磷酸钠易溶解,使牙质中磷离子流失。
2、酸性氟磷酸盐溶液
有效期长,pH值低,使氟化钠对牙质作用明显提高,无着色现象。
3、氟化双氨银溶液
抑龋效果好,与牙质反应生成的氟化钙和磷酸银均为难溶解物质。用于乳牙的急性牙本质龋,使龋蚀停止发展。但该溶液对软组织有腐蚀性,易使牙面发黑,故不用于恒牙。
4、非甾体抗炎药
主要用于疼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治疗-相关药品:
氟化钠溶液、酸性氟磷酸盐溶液、氟化双氨银溶液、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去除龋坏组织,且能恢复牙体外形,提高咀嚼功能。
1、充填法
去除龋洞内病变组织,用银汞合金、复合树脂、玻璃离子水泥等材料充填窝洞,恢复牙体外形。
2、嵌体法
去净龋腐质,制备洞形,取印模在模型上作嵌体。用粘结剂把嵌体镶嵌到制备的洞形内。优点是抗压性能强,能很好地恢复邻面接触点,继发龋齿少,但操作复杂。
3、金属冠修复
适用于牙体缺损范围广或多牙面的患龋者。用预制金属冠进行修复。优点是容易恢复牙冠解剖形态和功能。
4、再矿化治疗
再矿化治疗是采用人工方法使已脱矿、变软的釉质或牙骨质发生再矿化,恢复硬度,终止或消除早期龋损的方法。再矿化液含不同比例的钙、磷和氟。将浸有再矿化液的棉球置于患处,每次放置数分钟,反复3次~4次。亦可配成漱口液,每日含漱。
5、拔牙
如果牙齿损害严重难以恢复,也可将患牙拔除,防止其影响周围正常牙齿。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患儿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多数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牙齿可以正常咀嚼,外观基本恢复正常,通常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疾病,甚至导致牙齿脱落。
预后-危害性:
1、患儿在进食时会出现疼痛,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口腔异味等,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甚至导致生长发育异常。
2、严重时还可能继发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面部间隙感染,甚至引起牙齿脱落以及全身系统性疾病,严重影响全身健康。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多数患儿的症状可以缓解,牙齿外形也基本可以恢复正常,提高生活质量。
预后-复发性:
如果没有改正不良的习惯,小儿龋病有可能再次出现。
日常-总述: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按时刷牙,饭后注意漱口;少吃糖分高的食物。同时要留意龋病的症状是否再次出现,定期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复查。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好习惯,及时使用牙线等工具清洁牙间隙,保持口腔卫生。
2、儿童在4岁前不要使用含氟牙膏,4岁以上儿童使用含氟牙膏应谨慎,以免氟化物积累过多。可以适当咨询专业人士。
3、运动、工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外伤导致的牙齿断裂、脱落。
日常-病情监测:
在日常生活、进食中注意牙齿是否出现刺痛等不适感,如有出现应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龋齿患者的饮食以保护牙齿为主,要避免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可以选择一些产酸低的替代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喝碳酸饮料,少吃过硬、过冷、过热的食物,避免对牙齿造成损伤。
饮食建议:
1、木糖醇、山梨醇有甜味,同时较少被细菌利用产酸,喜好甜食的人群可以选择此类甜品。
2、多吃含钙、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豆制品等。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咀嚼蔬菜水果时对牙齿有摩擦的效果,可以起到一定清洁的作用。
饮食禁忌:
1、少吃含糖丰富的甜品、糖果等。
2、少喝碳酸饮料。
3、避免用力咀嚼坚硬的食物,少吃过冷、过热的食物。
4、少食辛辣刺激类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预防措施:
小儿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有利于预防龋齿的出现。
1、合理进食含糖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吃后立即漱口。为了减少糖在牙面的停留时间,要特别强调不在睡前进食的重要性,强调睡前有效清洁牙齿的重要性。
2、鼓励进食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除了本身不具有致龋性之外,还有利于清除牙面的菌斑和存留的糖,应该鼓励进食。从预防龋齿的角度考虑,最好安排在餐饮的后期进食纤维类食品。
3、定期到口腔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尤其是在儿童萌生出第一颗牙齿后的6个月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4、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
5、不吃太多的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磨损牙齿。
6、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营养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