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疾病英文名称: vitamin K deficiency of the...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
疾病英文名称: vitamin K deficiency of the newborn,VKD
疾病别名: 新生儿出血病
疾病概述: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vitamin K deficiency of the newborn,VKD)是指由于维生素K肝脏储存量低、合成少、摄入少、吸收少导致维生素K缺乏,从而影响凝血因子合成,造成凝血原酶复合物生成减低并出现自发性出血,具有潜在致命风险。临床按发生时间常分为早发型、经典型、迟发型,各型临床表现不同。本病特点为患儿突然发生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最严重的还是颅内出血。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特点、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治疗效果。应用维生素K1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措施。本病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多少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突发性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
主要病因: 维生素K肝脏储存量低、合成少、摄入少、吸收少
检查项目: 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测定、维生素K测定、脑脊液穿刺检查、头部CT或MRI
重要提醒: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发生出血过多时,如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致命,颅内出血预后差,重者死亡,幸存者常留有后遗症,故有临床症状需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根据发病时间分类:
1、早发型
生后24小时之内发病,多与母亲产前服用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有关,少数原因不明。轻重程度不一,轻者仅有皮肤少量出血或脐残端渗血;严重者表现为皮肤、消化道、头颅等多部位、多器官出血,颅内出血常导致严重后果。
2、经典型
生后第2-7天发病,早产儿可迟至生后2周发病。表现为皮肤瘀斑、脐残端渗血、穿刺或注射部位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出血量一般不多,并呈自限性。但亦有个别严重出血者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多与纯母乳喂养、肠道菌群紊乱、肝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有关。
3、迟发型
生后1-3个月发病,多见于纯母乳喂养、慢性腹泻、肝胆疾病、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长期接受全静脉营养而又未补充维生素K者。除皮肤、胃肠道等常见部位出血外,可有颅内出血且死亡率高,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据流行病学统计,美国经典型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发病率为0.25%-1.7%,在没有给予维生素K预防的母乳喂养儿中,晚发型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发病率为2/10000。英国和德国晚发型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发病率分别为4.4/100000和7.2/100000。中国、日本、泰国和越南均属于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高发病率国家,但有关国内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具体发病率暂缺乏新近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早产儿和纯母乳喂养儿。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中国、日本、泰国和越南均属于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高发病率国家,可能跟经济、教育水平、医疗条件、人群营养健康水平等有关。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随着早产儿的增加及纯母乳喂养的推荐,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是由于维生素K肝脏储存量低、合成少、摄入少、吸收少等导致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因子合成,造成凝血原酶复合物生成减低并出现自发性出血。不同类型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危险因素不同,早发型主要跟孕妇服用干扰维生素K体内代谢的药物有关;经典型主要跟母乳维生素K1水平低下和/或预防使用维生素K不足有关;迟发型主要跟未恰当使用维生素K预防、母乳喂养、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胆汁淤积性肝功能失衡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维生素K肝脏储存量低
母体维生素K经胎盘通透性很低,仅1/10的量到达胎儿体内;母亲产前应用抗癫痫药、抗凝药、抗结核药等可干扰维生素K的储存或功能。
2、维生素K合成少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肠道正常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
3、维生素K摄入少
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明显低于牛乳及配方奶,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多见。
4、维生素K吸收少
有先天性肝胆疾病、腹泻等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病因-危险因素:
1、孕妇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抗凝药(如华法林)、抗结核药(如利福平、异烟肼)等干扰维生素K体内代谢的药物。
2、由母乳维生素K1水平低下和/或预防使用维生素K不足导致的血浆中维生素K浓度低下。
3、未恰当使用维生素K预防导致的血浆维生素K水平低下、母乳喂养、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胆汁淤积性肝功能失衡。
症状-总述: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特点为患儿突然出现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轻重程度不一,轻者仅有皮肤瘀斑,脐残端渗血,穿刺、注射部位出血;严重者表现为皮肤、消化道、头颅等多部位、多器官出血,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常导致死亡,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肌张力异常等。
症状-并发症:
1、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出血量多,并且没有及时治疗的话,可以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
2、颅内出血患者可能伴有硬脑膜下血肿。
就医-急诊指征:
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消化道、头颅等多部位、多器官出血时需及时于急诊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瘀斑、脐残端渗血。
2、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需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不明原因的多部位、多器官出血,且情况较急者,需急诊科就诊。
2、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瘀斑等症状时,且病情较平稳者,可于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患儿都有哪些症状?有什么诱因吗?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患儿以前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吗?是否进行过诊断和治疗?
3、患儿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患儿自发病以来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5、患儿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孩子这是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吗?
2、导致我孩子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会影响智力发育吗?
4、我孩子需要做哪些实验检查?会有损伤吗?
5、我孩子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会询问病史并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测定、维生素K测定、脑脊液穿刺检查、头部CT或MRI。
检查-体格检查:
查体时可能发现患儿脸色苍白、皮肤瘀斑、脐残端渗血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评估患儿是否贫血及贫血程度,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
2、凝血功能检测
(1)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也可延长。
(3)凝血酶时间、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等正常。
3、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测定
(1)检查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或电泳法直接测定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2)检查结果: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2μg/L为阳性。
(3)检查意义: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测定是反映机体维生素K缺乏状况和评估疗效的敏感指标,在常规凝血试验未出现变化之前就可以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可反映机体是否存在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
4、维生素K测定
(1)检查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直接测定血中维生素K的含量。
(2)检查结果: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血清维生素K1水平一般<200μg/L。
5、脑脊液穿刺检查
(1)检查方法:患儿侧卧,膝髋屈曲,医生用示指、中指摸好两侧髂骨嵴,此连线中点为第3、4腰椎棘突之间,于患儿第4、5腰椎间隙进行穿刺获取脑脊液。
(2)检查结果:脑脊液呈血性,有皱缩红细胞。
检查-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并确定出血部位及范围大小。CT或MRI表现与出血时间有关,不同分期颅内出血CT或MRI检查结果不同。
诊断-诊断原则: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特点、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治疗效果。诊断时,医生会与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新生儿其他出血性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诊断主要根据突然出现的出血和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并排除华法林应用史、肝脏疾病及维生素K吸收不良等。结合病史,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4倍标准值且至少符合以下3项中的1项,可诊断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
1、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2、静脉注射维生素K后20-30分钟内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补充凝血因子。
3、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超过正常范围。
诊断-鉴别诊断:
1、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婴儿在分娩过程中咽下母血,生后不久即呕血和(或)便血。但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患儿无其他部位出血,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正常,洗胃1-2次后呕血停止,碱变性试验可鉴别呕吐物中之血是否来自母体。
2、新生儿消化道出血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激性溃疡、先天性胃穿孔等可出现呕血或便血。但患儿常有窒息、感染或使用激素等原发病史,一般情况较差,腹部体征明显,易于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鉴别。
3、新生儿其他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血小板明显降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常伴有严重的原发疾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少;血友病患儿以男性多见,且多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外伤后出血不止。
治疗-治疗原则: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治疗目的主要在于止血、纠正凝血紊乱,治疗手段包括维生素K、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基础凝血功能障碍得到纠正后,可选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高压氧治疗等措施预防出血相关后遗症。
治疗-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在应用维生素K或输入新鲜血后,可酌情使用小剂量甘露醇。
2、控制惊厥
一般可通过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地西泮、卡马西平等镇静药控制惊厥。
3、穿刺
有硬脑膜下血肿者,可进行穿刺,穿刺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治疗-一般治疗:
1、保持安静,避免搬动。
2、消化道出血时,应暂时禁食,并从胃肠外补充营养。
3、脐部渗血可局部应用止血消炎药粉,穿刺部位渗血可行压迫止血。
治疗-药物治疗:
维生素K:维生素K治疗是纠正维生素K缺乏最合适的方法,可在4-6小时纠正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对于任何有出血表现的疑似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婴儿,在等待血液制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同时,应先接受维生素K静脉注射,此做法起效快且安全性较高。
治疗-相关药品:
地塞米松、甘露醇、维生素K、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地心泮、卡马西平。
治疗-手术治疗: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颅内出血导致危及生命的较大血肿(如硬脑膜下血肿)时一般需要手术治疗。需要手术干预时,颅骨切开术或去骨瓣减压术能成功清除约80%的患儿的硬脑膜下血肿。
治疗-其他治疗: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出血较重,出现出血性休克表现时,应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贫血重者可在第2-3天继续输血,同时应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静脉注射,以迅速止血。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是一种罕见病,预后与出血部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出血量大者,如治疗延误可致命。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严重,可有生命危险,尤其是脑干部位出血。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病经及时诊断并积极药物治疗,一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危害性: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出血量大者,如治疗延误可致命。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严重,可有生命危险,尤其是脑干部位出血。
预后-自愈性:
本病无法自愈,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及时诊断并积极治疗,一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治愈率暂缺乏临床大样本研究数据。
预后-根治性:
本病经补充维生素K1积极治疗后,一般能够彻底根治。
预后-后遗症:
颅内出血的患儿,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日常-总述: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配合患儿治疗、精心护理患儿,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儿若没有及时诊断并治疗可能会遗留出血相关后遗症,出现智力发育落后、肌张力改变等症状,患儿较易产生悲观和恐惧心理,对自身康复失去信心,具有自卑自弃心理倾向,导致心情烦躁、厌食、失眠等病态情绪。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儿,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应引导患儿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要保持安静,禁止搬动,平时要避免磕碰,当患儿哭闹剧烈时要避免摇晃、上下抖动的动作。
2、患儿6个月以后应及时添加辅食。患儿母亲要多吃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鸡蛋和水果等。
3、家属要做好患儿的皮肤护理、臀部护理,保护患儿颈下、腋下、腹股沟和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穿着柔软、宽大易吸收的棉织衣服。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选用柔软易吸水的尿布,尿布不要包扎过厚过紧。
日常-复诊须知:
1、定期随访,检测血中维生素K含量,积极调整维生素K含量,使其控制在正常范围。
2、如果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导致颅内出血,采取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要复查伤口恢复情况,神经系统功能等,评估颅内出血是否伴神经系统损伤及损伤程度。
日常-术后护理:
1、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干净整洁,防止伤口感染,如伤口出血或破裂要及时上报医生。
2、术后定期随访,以检查手术切口并评估有无症状复发或并发症发生。
饮食调理: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母亲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有利于增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减轻患儿症状甚至避免新生儿出现维生素K缺乏。
饮食建议:
1、孕妇产前和产后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西蓝花、黄瓜、大白菜、孢子甘蓝、香葱等、豆类及其制品、鸡蛋、水果等。或饮用添加维生素K等营养素的牛奶、豆浆等。
2、平时烹调时建议使用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等富含维生素K1的植物油。
3、患儿6个月后应及时添加辅食。
饮食禁忌:
忌食含氢化植物油的食物,氢化植物油是一种人工油脂,包括奶精、植脂末、人造奶油、代可可脂等。它是普通植物油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加入氢催化而成。氢化植物油会降低维生素K的吸收。
预防措施:
1、母孕期服用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应在妊娠最后3个月及分娩前各注射1次维生素K1。
2、纯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口服维生素K1。
3、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给予维生素K1肌内注射(早产儿连用3天),以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
4、早产儿、有肝胆疾病、慢性腹泻、长期全静脉营养等高危儿应每周注射1次维生素K1。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