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劳疾病概述: 血劳是一种虚劳类疾病。临床以面白舌淡、眩晕心慌、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
养生
疾病名称: 血劳
疾病概述:
血劳是一种虚劳类疾病。临床以面白舌淡、眩晕心慌、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为主要表现。发生多与饮食不节、长期失血、妊娠失养、病久劳倦、虫积等因素相关。本病可发生于孕产妇或婴幼儿,若尽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若病情严重,可损及心肾,预后不良。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贫血,如缺铁性、失血性,或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胃、脾脏
常见症状: 面白舌淡、眩晕心慌、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长期失血、劳倦过度、妊娠失养、病久虚损、虫积
检查项目: 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指数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血清铁蛋白测定、骨髓检查
重要提醒: 若发现面白舌淡、眩晕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发展,严重损及心肾。
临床分类:
1、脾虚血少
主要表现为精神疲倦,乏力,面色萎黄,饮食量少,腹胀,大便稀溏,头晕眼花;妇女伴有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弱。
2、气血两虚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慌失眠,精神疲倦,乏力,气短话少;伴有肢体麻木或抽动,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指甲色淡;舌淡,苔少,脉弱。
3、心肝血虚
主要表现为心慌,头晕,面色苍白,肢体麻木,或时有抽动;伴有多梦健忘,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舌淡,脉细弱。
4、肝肾阴虚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心烦,手足发热,口燥咽干;伴有肢体麻木或痿软;舌红少苔,脉弱而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发生在各年龄段,尤以婴幼儿和妊娠期妇女多见。
病因-总述: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与饮食不节、长期失血、劳倦过度、妊娠失养、病久虚损、虫积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相关。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虫积及失血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平日偏食,或长期饥饿营养不良,或少食节食等,导致脾胃虚弱,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化生血液不足,出现本病。
2、长期失血
呕血、便血、咯血、鼻出血治疗不及时,或崩漏,或产后失血,调护不当等慢性失血,导致气随血脱,气血两虚,而成本病。
3、久病劳倦
(1)长期慢性胃肠疾病,导致水谷精微营养吸收不好,化生血液无源,而出现本病。
(2)长期慢性疾病,失于调理,忧思或烦恼过度,影响脾肾两脏,脾胃虚弱,精血化生无源,精血同源,肾精亏虚进而无法化生血液,而形成本病。
4、虫积
各种寄生虫疾病,日久引起脾胃损伤。同时,寄生虫又大量吸收人体精微,导致血液生化乏源,而形成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舌淡、头晕目眩、心慌,以及血红细胞少和血红蛋白量低。妇女可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甚至经闭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轻症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指甲色淡,头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精神疲倦,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月经失调等。
2、重症表现
病重可损及心肾,可出现心慌气短,头晕耳鸣,肢体发凉,男性可出现阳痿,女性可出现闭经,甚至出现全身浮肿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闭经
长期血劳,营阴耗损,冲任血少,胞脉空虚,血海不能满盈,致使月经停闭。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有肢体麻木或抽动,多梦健忘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出现血压明显降低,心率增快,心慌气短,头晕耳鸣。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
2、或伴有肢体麻木或抽动,多梦健忘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血液科进行咨询。或根据其基础疾病到消化内科、妇科、儿科等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心慌气短,头晕目眩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多梦健忘等?
4、之前得过其他出血类疾病或钩虫、蛔虫病之类的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9、平时体质如何,之前有贫血等病史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等表现?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指数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血清铁蛋白测定、骨髓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部心肺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血压计进行血压测量,来初步判断身体状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检查,可初步了解是单纯血红蛋白浓度低的贫血,还是三系细胞都减少的贫血,并可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确定贫血的严重程度。
2、外周血涂片检查
在血常规检查的同时另取一滴血置于玻片上,推成一层薄薄的血膜,然后通过染色,再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仅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而且又能从中发现异形细胞,同时还能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红细胞指数检查
抽血检查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此项检查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4、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显著增高,提示有溶血性贫血的可能;网织红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则提示有再生障碍性贫(简称再障)的可能。
5、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血清铁蛋白测定
血清铁蛋白可作为贮铁缺乏的指标,也是反映缺铁较敏感的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和人群铁缺乏症的筛选。
6、骨髓检查
包括骨髓细胞学、骨髓病理、细胞分化抗原、染色体及基因检查等,有助于判断贫血的病因和机制,对于溶血性贫血、血液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面白舌淡、眩晕心慌、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血虚症状的髓劳、血脱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本病有偏食、厌食及消化、营养不良史;有各种出血史,或钩虫、蛔虫病史;或有接触有害理化因素、药物等病史;或为孕、产妇及婴幼儿等。
2、自觉表现
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疲劳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月经失调等。
3、临床体征
面色白或萎黄,唇、眼睑色淡,舌质淡胖或舌光无苔,皮肤干燥,头发干枯容易脱落,指甲色淡、扁平或反甲,或有黄疸等。
4、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指数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血清铁蛋白测定、骨髓检查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髓劳
髓劳好发于青壮年男性。本病若急性发作,以体表及内脏出血、发热、感染邪毒为主要表现,病势凶险;若为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劳累后气促心慌,头晕,面色苍白,出血和感染邪毒症状较轻微,病程长不易根治。
2、血脱
血脱是以突然大量失血,面色苍白,脉芤或微,血压显著降低为主要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应尽快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中医治疗以辩证施治为主,脾虚血少证,治以补脾养血;气血两虚证,治以补气养血;心肝两虚证,治以补益心肝;肝肾阴虚证,治以滋补肝肾;严重血劳的患者,可给予输血或浓缩红细胞。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脾虚血少
(1)若气虚及阳,脾阳不足,腹痛即泻及手足欠温的患者,可加用肉桂、炮姜。
(2)若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可加用半夏、代赭石。
(3)若浮肿的患者,可加用泽泻、大腹皮。
2、气血两虚
(1)若血虚及阴,肝肾不足的患者,可加用枸杞子、山萸肉、麦冬。
(2)若月经过多或便血不止的患者,可加用艾叶炭、阿胶(烊化冲服)。
3、心肝血虚
(1)若心慌失眠的患者,可加用远志。
(2)若两胁疼痛的患者,可加用柴胡、郁金、香附。
(3)若视物模糊的患者,可加用枸杞子、决明子。
4、肝肾阴虚
(1)若头痛、眩晕、耳鸣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石决明、菊花、钩藤。
(2)若眼睛干涩怕光,或视物模糊的患者,可加用女贞子、草决明。
(3)若虚火旺盛,午后发热是患者,可加用知母、地骨皮。
(4)若肾虚精亏,腰酸遗精的患者,可加用牡蛎、芡实、莲须。
(5)若精血枯竭出现耳聋、足痿的患者,可加用紫河车。
治疗-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相当重要,如防治寄生虫病如驱除钩虫等;积极治疗慢性失血;积极治疗慢性胃肠疾病;改变偏食习惯;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对生长期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宜给予含铁较多的食物。
治疗-药物治疗:
1、脾虚血少
(1)方药:归芍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白扁豆、陈皮、当归、炙甘草。
2、气血两虚
(1)方药:八珍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黄芪、茯苓、陈皮、白术、白芍、当归、熟地、五味子、远志。
3、心肝血虚
(1)方药:四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木瓜、桑椹、枣仁。
4、肝肾阴虚
(1)方药:一贯煎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金铃子、阿胶(烊化)。
治疗-相关药品:
小温中丸、代木丸、健脾生血丸、归脾养心丸、薯蓣丸、八珍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河车大造丸、六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大补阴丸、四君子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体针治疗
(1)气血两亏的患者,可取膈俞、血海、足三里、合谷、悬钟为主穴,取胃俞、脾俞为配穴,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肝胃阴虛的患者,可取太溪、太冲、肝俞、肾俞为主穴,取三阴交、膈俞为配穴,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脾气虚弱的患者,可选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血海、脾俞、大椎、胃俞等穴,每次取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耳针治疗
可取心、肝、肾、脾、膈、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等穴,每次选3~4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灸法治疗
可取大椎、心俞、膏肓、关元、足三里为主穴,取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三阴交、曲池、血海为配穴,间接灸,每日1次,每穴5~15壮,15次为1疗程,阴虚有内热的患者忌用此法。
4、西药治疗
可服用硫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富马酸亚铁片治疗,口服铁剂要先从小剂量开始,渐达足量。进餐时或饭后吞服,可减少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治疗-治疗周期:
血劳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血劳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在病情较轻时,尽早治疗,护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严重,失治误治,可损及心肾,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血劳病重的患者,可损伤心肾功能,出现阳痿闭经,预后不良。
预后-治愈性:
本病早期积极治疗,护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血劳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规律的作息、保持积极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应调和精神,避免精神紧张,保持保持乐观,心境平和,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后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2、妊娠期患者可每日口服叶酸5mg;婴儿期应合理喂养,及时添加含叶酸及B12的辅品。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环境安静和病室的整洁、舒适。
2、病后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而影响疾病的恢复。
3、患者宜安静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患者面色、唇色、精神状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2、监测血压,心率等指征,如出现血压明显降低,心率增快,心慌气短,头晕耳鸣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院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指数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血清铁蛋白测定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给予含铁量较高的食物以补血。勿过食生冷、辛辣、肥腻、海腥发物等,饮食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
饮食建议:
1、可多食水果和绿色蔬菜,多喝水。
2、多食含铁量较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类、豆类等。
3、多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瘦肉粥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病情。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增强体质,饮食调护,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起居规律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若患有蛔虫或钩虫病,及时控制感染,尤其是肠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
2、避免过度劳累或精神紧张,平素应调和精神,调养身体,可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3、避免受寒,寒冷季节外出时应注意保暖,同时应避免滥用药物。
4、平时应饮食规律,不挑食,合理调配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且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5、在妊娠期,可每日口服叶酸5mg作为预防措施;婴儿期应合理喂养,及时添加含叶酸及维生素B12的辅品;慢性溶血性贫血长期服抗癫痫药的患者也应口服叶酸作为预防之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