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牙齿缺损疾病别名: 牙体缺损疾病概述: 牙齿缺损也称牙体缺损,是指各种牙体硬组织生理解剖...
养生
疾病名称: 牙齿缺损
疾病别名: 牙体缺损
疾病概述:
牙齿缺损也称牙体缺损,是指各种牙体硬组织生理解剖外形的损坏或异常,常表现为正常牙体形态、咬合及邻接关系的破坏。牙齿缺损不仅对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而且还破坏了牙列的完整统一性,有损于牙齿造型的对称、和谐与均衡,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美观、咀嚼、发音功能。全口牙缺失会降低垂直距离,引起面部凹陷,影响到患者的容貌及心理状态。牙齿缺损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这种缺损一旦发生,牙齿本身即无法修复重建。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口腔
常见症状: 牙体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缺损
主要病因: 龋病破坏、急性外伤、磨损磨耗等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 牙齿缺损会影响患者正常进食,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起牙髓、牙周、颞下颌关节的病变。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是口腔修复学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口腔卫生习惯差、有不良生活或饮食习惯的人群容易发生牙齿缺损。
病因-总述:
多种原因可引起牙体硬组织外形和结构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异常,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龋病,其次是外伤、磨损、楔状缺损、酸蚀和发育畸形等。
病因-基本病因:
1、龋病
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牙体硬组织的变色、脱钙软化和龋洞形成,病变进一步发展可造成牙冠破坏。龋坏严重者,可造成牙冠部分或全部破坏,形成残冠、残根。
2、牙外伤
牙外伤所致牙齿缺损称为牙折,常由于牙冠受到意外撞击和咬硬物引起。有些牙冠存在隐裂、牙尖磨损不均所致的高尖陡坡,或因龋坏造成的薄壁弱尖,以及死髓牙、牙质强度下降等,也可在正常压力下引起牙折。
3、磨损
磨损表现为牙冠颌面降低,常由于不良咀嚼习惯及夜磨牙等引起。牙在行使正常功能时也可造成生理性的磨耗,但这种磨耗效应的积累是增龄性磨损。
4、楔状缺损
又称牙颈部v形缺损,常表现为尖牙、前磨牙唇、颊面的牙颈部楔形凹陷缺损。主要是由于横形刷牙,刷牙时用力过大或者是与酸共同作用的结果。
5、酸蚀症
是牙长期受到酸雾作用而脱钙,造成牙外形损害。常见于经常接触盐酸、硝酸等酸制剂的工作人员。
6、发育畸形
牙发育畸形及发育异常是在牙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出现形态、结构或颜色异常。
症状-总述:
牙齿缺损主要表现为牙体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缺损,甚至伴有牙髓,根尖等病变。不同病因导致的牙齿缺损患者的表现也不相同。
症状-典型症状:
1、龋病
龋病表现为牙体硬组织的变色、脱钙软化和形成龋洞,龋坏严重者,可造成牙冠部分或全部破坏,形成残冠、残根。
2、牙外伤
表现为切角或牙尖嵴局部折裂,重者可出现整个牙冠折裂或冠根折断。
3、磨损
磨损可导致牙冠(牙合)面降低,重度磨损可导致牙髓暴露和面形改变。
4、楔状缺损
表现为唇颊面的牙颈部模形凹陷缺损。常伴有牙本质过敏,牙龈退缩,严重者可出现牙髓暴露甚至出现牙折。
5、酸蚀症
是牙长期受到酸雾作用而脱钙,造成牙外形损害。表现为前牙区唇面切缘呈刀削状的光滑面,向切端渐薄,常伴有牙本质过敏,牙冠呈现褐色斑。
6、发育畸形与异常
在牙齿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出现形态、结构或颜色异常。常见的发育畸形是釉质发育不全,氟牙症、四环素牙及过小牙、锥形牙等。
症状-并发症:
1、牙本质敏感
牙齿缺损如累及牙本质浅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冷、热、酸或机械刺激等敏感或疼痛症状。
2、牙髓症状
牙齿缺损如累及牙本质深层,可出现较明显的冷热刺激及疼痛症状。缺损如累及牙髓,可出现刺激痛、自发痛、夜间痛等典型牙髓炎症状,如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引起根尖周病变。
3、牙周症状
发生在牙齿邻面的缺损破坏了正常牙齿邻接关系,容易造成食物嵌塞,引起局部牙周组织炎症,并可能造成邻牙倾斜移位,影响正常的咬合关系。牙齿缺损若发生在轴面,则破坏了正常的牙齿轴面外形,导致牙龈炎。
4、咬合症状
大范围及严重的牙齿咬合面缺损不仅直接影响咀嚼效率,还会形成偏侧咀嚼习惯,严重时导致垂直距离降低及出现口颌系统的功能紊乱。
5、其他不良影响
缺损发生在前牙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美观和发音功能。锐利牙尖反复摩擦舌、颊位置的口腔黏膜及软组织,可引起经久不愈的创伤性溃疡,可能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如舌癌、颊癌等)。全牙列残根、残冠导致垂直距离降低,影响患者的面容及心理状态,甚至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就医-门诊指征:
1、部分或整个或多个牙体缺损;
2、影响外观,影响咀嚼、言语功能等;
3、伴牙齿变色、龋齿;
4、伴牙本质过敏;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可至口腔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保持口腔的清洁,吃完东西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方便医生观察口腔情况。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安排家属或朋友陪同就医。
5、可以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不舒服?
2、您牙齿的缺损时怎么造成的呢?
3、您吃东西的时候有什么不适么?
4、其他牙齿会有松动感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这颗牙齿应该怎么办?
2、如果拔掉还会长出来么?
3、这个缺损可以补么?
4、对我日常吃东西会有影响吗?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给患者做局部的口腔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后,会让患者进行口腔的X线检查,以明确牙齿缺损的具体情况。
检查-体格检查:
口腔视诊检查可见牙齿硬组织完整性丧失,观察牙齿缺损的程度,同时了解患者有无其他口腔或全身疾病,初步了解患者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X线检查,X线片显示部分牙体组织存在透光影像,有助于医生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病情变化,还会询问患者平时有无不良的饮食或生活习惯、近期有无外伤经历等,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体格检查、X线检查等检查结果,综合做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牙齿缺损首先需明确病因,治疗原发病。通常情况下,牙齿缺损多采用充填治疗法,但如果牙齿缺损程度严重,充填后抗力形和固位形差,单纯充填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就应采用修复治疗的方法。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尚无特效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1、牙齿美学修形术
牙齿美学修形术是通过对天然牙的形态改变来达到牙齿美容的目的。适应于折断、有缺损的牙,或者前牙过度磨损等。
2、复合树脂粘接修复
适用于各牙面点隙、窝沟龋(Ⅰ类洞)及前后牙唇(颊)舌颈部龋和楔状缺损(Ⅴ类洞)的充填,前牙累及或未累及切角的邻面龋洞(Ⅲ、Ⅴ类洞)及缺损的充填。对于后牙承受咬合力较小的邻面龋洞(Ⅱ类洞)的充填,需选用后牙专用的耐磨树脂,大面积缺损的还需增加钉固位或沟槽固位。对于缺损已致牙髓或根尖周病变者,需先行根管治疗,再行复合树脂粘结修复。
3、贴面修复
对于发生于前牙唇面或累及唇面的龋坏或缺损,在去尽腐质后可采用人工粘结修复技术,在磨除一定量牙体硬组织的情况下,用预成贴面(如塑料牙面、瓷牙面),或用个别现成贴面(如新塑钢硬质树脂牙面、烤瓷牙面等),以粘结剂将其黏附于牙齿表面,从而获得优美的外形、色泽和良好的性能。贴面修复不仅用于龋坏和牙齿缺损的修复,还可以用于牙间隙过大、牙齿着色、个别牙齿排列不齐或畸形牙的修复。瓷贴面修复是目前美观最好的贴面修复技术。
4、桩冠修复
龋病、外伤等因素引起牙体组织大面积缺损、形成残根残冠时,先进行彻底的根管治疗,后利用金属冠桩插入根管内固位,用塑料、复合树脂或陶瓷等材料修复缺失的牙冠,又称嵌体修复。
5、全冠修复
又称人造冠修复,适用于牙冠缺损不能用美学修形或充填的方法治疗时。前牙牙冠缺损可用塑料全冠、烤瓷全冠和全瓷冠修复。塑料全冠由于存在耐磨性差、质地软、易变色老化等缺点,目前已较少用作永久性修复,只用于烤瓷全冠和全瓷冠修复时的临时冠。烤瓷全冠和全瓷冠修复除用于牙齿缺损较多者外,还可用于四环素牙、氟斑牙和死髓变色牙,以及发育畸形、错位、扭转牙的美容修复。全冠修复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牙齿的形态、颜色和功能,是目前较好的修复牙齿缺损的方法。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牙齿缺损的部位通常无法再生,通过积极的治疗后通常可以基本恢复形态与功能,通常不影响正常生活,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牙齿的外观及功能出现异常,可能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生活。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根尖周疾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等。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通常患者的牙齿可以恢复形态与功能,预后较好。
预后-复发性:
外伤等病因再次出现时,牙齿缺损也有再次发生的可能。
日常-总述: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做好相应的护理调整,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不良预后。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按时刷牙、饭后漱口。
2、可以使用牙线、牙签,清除牙缝食物残渣和菌斑。
3、避免用舌头去顶牙齿缺损处。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过硬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通过以下措施可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发现龋齿等及时就诊。
2、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牙齿外伤,必要时可佩带牙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