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婴幼儿型内斜视疾病概述: 婴幼儿型内斜视多指先天性内斜视,即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内斜视,...
养生
疾病名称: 婴幼儿型内斜视
疾病概述:
婴幼儿型内斜视多指先天性内斜视,即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内斜视,一般不合并明显屈光不正。目前病因不明,由于发病时间早,常合并弱视、下斜肌亢进、垂直分离性斜视、眼球震颤等。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遮盖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斜视、眼球运动限制、弱视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视力检查、屈光检查、遮盖试验、娃娃头试验、斜视角检查
重要提醒: 部分患儿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获得正确眼位,家长需要有心理准备。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根据《斜视诊治指南2018版》,本病的患病率约为1%~2%,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1%,在共同性内斜视中,先天性内斜视的患病率占5.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主要见于婴幼儿。
病因-总述:
本病的病因一直是斜视专家争论的问题,目前病因仍不明确。多认为,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者是视觉系统受损等有关。
症状-总述:
婴幼儿型内斜视常在出生6个月内发病,主要为持续不能缓解的内斜视,斜视度数较大,无明显屈光异常。交替性斜视者无弱视,单眼性斜视常合并弱视。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眼球运动限制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斜视度
斜视角为大度数的恒定性内斜视,通常大于40°。在4个月龄前发生的间歇性内斜视、斜视角度可变的内斜视、小角度(小于40°)的内斜视需密切随访,有可能在4月龄后消退。
2、视力
本病患者常常发生交叉注视,因此发生弱视的机会较少。如为单眼注视,则常可伴发弱视。
3、眼球运动
部分患者眼球运动可表现为外转困难、内转过度,可伴斜肌功能异常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能会合并下斜肌亢进、垂直分离性斜视(DVD)和眼球震颤等。
1、下斜肌亢进
本病一侧或两侧下斜肌功能过强的发病率高达68%,表现为内转时该眼过度上转。有学者发现,其常常在2岁发病,3~7岁最多,可并发外斜V征。斜肌功能过强可能与眼外肌pulley移位或旋转斜视有关,在下斜肌过强的病例中可发现外旋斜视。此外,下斜肌功能过强和DVD都表现为一眼或双眼内转时眼球过度上转,二者应加以鉴别。
2、垂直分离性斜视(DVD)
垂直分离性斜视是指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常呈上斜状态,故又名交替性上隐斜,双上隐斜或双上斜视。本病患者合并垂直分离性斜视的发病率为51%~90%。有研究表明,患者出现垂直分离性斜视,以2岁时最为多见。
3、眼球震颤
部分患者还可合并旋转性眼球震颤、隐性或显性-隐性眼球震颤等。隐性眼球震颤在一眼被遮盖时出现,非注视眼向鼻侧漂移,跟随着快速的向光侧矫正扫视运动,改变注视眼时另眼的眼球震颤方向随着反转。显性-隐性眼球震颤在双眼打开时有很小幅度的眼球震颤,遮盖一眼时眼球震颤如上。部分病人在内转位时有眼球震颤幅度减低而表现为头转向注视眼一侧。
就医-门诊指征:
幼儿疑似斜眼、斗鸡眼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可至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就诊前不要熬夜,以免影响医生判断。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2、症状近期有无加重?
3、有无眼部损伤病史?
4、小孩出生时情况怎么样?
5、有其他不适症状么?
6、家里有人有类似症状么?
7、是否接受过治疗?治疗过程大概是怎样的?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2、这个病可以治好么?
3、这个病会影响视力么?
4、治愈需要多久?
5、日常需要注意什么吗?
6、治愈后会复发么?
7、需要复查吗?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视力检查、屈光检查等,以初步了解眼部情况。之后一般建议进行遮盖试验、娃娃头试验、斜视角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力检查
重在定性,确定是否有单眼弱视及注视能力。
2、遮盖试验
主要采用交替遮盖法,即医生可用遮眼板遮盖患者一眼,然后迅速移到另一眼,反复多次,观察是否有眼球移动,以了解患者有无眼位偏斜倾向。如有眼球移动,说明有眼位偏斜的趋势。检查时要求遮眼板从一眼移至另一眼时没有双眼同时注视的情况出现。
3、娃娃头试验
医生将患儿的头突然转向外转“受限"的对侧,观察外转能否到达正常位置。主要用来为鉴别外转运动限制真伪的方法。如外转到位则说明外转“受限”不存在;如外转不能到位,则提示存在运动限制。
检查-其他检查:
1、屈光检查
医生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对患者进行散瞳验光可以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本病患者在进行屈光检查后,可能会出现+1.00Ds~+2.00Ds的生理性远视。对于中度以上远视者,应试戴全矫眼镜3个月,以观察是否有调节因素参与。
2、斜视角检查
主要包括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试验、同视机法等。 若患者有屈光不正应戴矫正眼镜进行检查。
(1)角膜映光法比较简便,患者注视33cm处的点光源,根据反光点偏离瞳孔中心的位置判断斜视度。但是不够精确。
(2)三棱镜加遮盖试验是比较精确的斜视角定量检查法,可以在任意注视方向和任意距离使用。
(3)同视机法是用同时知觉画片检查斜视度,检查时一眼注视画片中心,检查者把对侧眼镜筒调整到被查眼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处,在刻度盘上可以直接读取斜视度数,从而帮助制定手术方案。
3、其他
可通过裂隙灯、眼底镜等检查眼底,以排除其他先天异常。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的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结合斜视角检查、遮盖试验、娃娃头试验等辅助检查,一般可做出诊断。对于就诊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家长患者是什么时间发生内斜视的,有无出生后患其他疾病史及家族史,幼儿时是否有照片,如有可提供参考。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假性内斜视
婴幼儿因疑有内斜视而就诊者,最常见的是假性内斜视。引起假性内斜视的原因有鼻梁宽、内眦赘皮和瞳孔间距窄,应与真性内斜视相鉴别,尤其要注意有无小度数内斜视。常用的方法有角膜映光法及遮盖-去遮盖法试验。要注意有内眦赘皮的假性内斜视可以合并小度数内斜视,或虽已确诊为假性内斜视,由于真性内斜视发生晚,以后还可能发生,故父母和小儿眼科医生仍应警惕,要定期复查。
2、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是一种先天性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眼球外转不能,内转正常或轻度受限,受累眼企图内转时眼球后退,并伴有睑裂变窄,多数为单侧性。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眼位可呈正位、内斜或外斜,内斜通常不超过30°,多数患儿有代偿头位,面转向受累眼一侧,以维持双眼单视。
3、Möbius综合征
又名先天性眼-面麻痹、先天性核发育不全等,包括第Ⅵ、Ⅶ、Ⅸ、Ⅻ脑神经联合麻痹,常波及第Ⅲ脑神经,也可有先天畸形及智力低下。Möbius综合征的特点为双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面瘫,双眼外转受限,但垂直运动及Bell现象正常。眼位多数呈内斜位,易与先天性内斜视相混,尚可并发其他脑神经障碍、发育异常和智力低下。
4、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
本综合征以婴儿早期发生眼球震颤伴有内斜视、代偿头位及假性外展神经麻痹为特征。眼震一般表现为水平位冲动型眼震,也可伴有隐性眼震,当眼球在内转位时,眼震消失或不明显,随着眼球向外转动,眼震强度明显变大。内斜度数的大小与眼震的幅度成反比,即斜视度数小时出现眼震,斜视度数大时,眼震减轻或消失。
5、先天性外展神经麻痹
眼位往往呈内斜视,如为一侧受累,则有代偿头位,面转向麻痹眼,以保持双眼单视。与先天性内斜视的鉴别方法有二种。一种为遮盖试验,先天性内斜视有交叉注视者,往往外转力弱,类似外展神经麻痹,如遮盖注视眼数小时或数日后,则未遮盖眼可外转而真性外展神经麻痹的眼外转不能。另一种方法为迅速转头试验,即娃娃头手法,检查者将患儿的头突然转向右侧或左侧,如内、外直肌正常,眼球可以转动自如,当头向右转动时,双眼应向左转动,当头向左转动时,双眼应向右转动,如为外展神经麻痹,则外转受到限制。
6、婴幼儿调节性内斜视
婴幼儿调节性内斜视通常发生在6个月和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岁半。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平均远视为+4.75D,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为+2.25D。起初斜视为间歇性,频率和持续时间不等,戴镜后好转。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斜视角为25°~30°。调节性内斜视偶尔可以发生在一岁以内。
7、知觉性内斜视
发生于婴幼儿期的内斜视多伴有眼内肿瘤、 先天性白内障、脉络膜缺损,单眼高度远视等,一眼视力下降,严重阻碍双眼视觉的发育,可导致内斜视。
8、神经损伤性内斜视
许多作者观察到神经损伤的婴幼儿内斜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内斜有关的神经损伤有脑麻痹、脑积水、脊髓脊膜突出、心室内出血和胎儿酒精综合征。
治疗-治疗原则:
当患儿合并有弱视时,应先治疗弱视。待双眼视力接近平衡后(可交替注视),手术矫正斜视,手术时机为18~24个月以内,以尽可能恢复双眼周边融合功能。对于诊断明确、斜视度稳定者可以在年龄更小时予以手术治疗,两岁之后进行手术者周边融合形成困难。
治疗-对症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首先应行睫状肌麻痹下的散瞳验光,若屈光不正小于+2.00Ds,可不戴镜。若屈光不正大于+2.00Ds,建议戴镜观察3~6个月。
2、对于单眼恒定性内斜视患者应行屈光矫正、遮盖对侧眼或应用阿托品压抑治疗,在患儿能够交替注视之后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阿托品压抑治疗
对于拒绝遮盖的患儿,医生可用阿托品来抑制主眼视力。
2、肉毒素注射
对于大度数先天性内斜视,肉毒素可大幅度减少斜视度,对于小度数内斜视可有矫正作用。但肉毒素注射为暂时性的治疗方法,一般疗效维持半年左右,需重复注射。
治疗-相关药品:
阿托品、肉毒素
治疗-手术治疗:
1、主要的手术方式为双内直肌后退术及双眼内直肌后退联合外直肌缩短术,也可考虑行单眼的一退一缩术。
2、若合并下斜肌亢进和垂直分离性斜视者,手术设计时应给予相应考虑,下斜肌转位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及同时合并的垂直分离性斜视。
3、手术后应保留小于10°的微小内斜视,以利建立周边融合和粗立体视。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婴幼儿型内斜视的预后通常与是否合并其他病变、是否积极治疗等有关。
预后-危害性:
患儿可因异常眼位而影响美观,部分患儿还可因弱视等而影响视功能,从而影响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在4个月龄前发生的间歇性内斜视、斜视角度可变的内斜视、小角度(小于40°)的内斜视有可能在4月龄后消退。
预后-治愈性:
若患儿早期积极接受治疗,能够有效矫正眼位,改善视功能。
日常-总述:
患者应当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婴幼儿型内斜视的幼儿,家属应当注意患儿的护理。有效的生活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改善斜视。
日常-生活管理:
1、应当合理用眼,尤其是术后应当严格控制用眼时间,避免用眼过度。
2、家属应当适当注意生活用品的摆放,避免患者因为视功能下降在生活中不慎造成损伤。
3、患者外出时应有人陪同,最好乘坐电梯上、下楼,避免行步梯。
4、家长应注意勿让患儿抓挠眼部。
日常-术后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附近干燥、清洁,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如果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红、肿、热、痛、脓液等炎症征象,应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本病的饮食无必须遵守的特殊要求,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可适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常见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禽蛋等。
2、可适当扩大饮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以增加维生素、叶黄素的摄入。
3、宜吃胡萝卜等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避免其造成眼部刺激。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辣椒等。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