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淤滞性皮下硬化症疾病英文名称: stasis hypodermosclerosis疾病概...
养生
疾病名称: 淤滞性皮下硬化症
疾病英文名称: stasis hypodermosclerosis
疾病概述:
淤滞性皮下硬化症(stasis hypodermosclerosis)是由下肢静脉曲张、血液循环淤滞引起的小腿下部局限性皮下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疾病,临床上较少见。常有的临床表现为硬性斑块、局部疼痛、色素沉着等。经正规治疗,一般预后尚可。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硬性斑块、局部疼痛、色素沉着
主要病因: 大隐静脉曲张及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抗“O”检测、血沉检测、黏蛋白检查、下肢静脉造影、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影像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在临床上少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主要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16,好发于站立工作者,如教师、外科医生等。
病因-总述:
本病是由于大隐静脉曲张及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造成的静脉淤血,从而引起静脉炎与静脉周围炎,使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发生障碍,至一定程度可致脂肪细胞变性、坏死而释出脂肪酸,使局部炎症加重,脂肪小叶间隔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淤滞性硬化。
病因-基本病因:
患者发病前均出现小腿大隐静脉曲张,并都有小腿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尤其是后者妨碍血流由浅静脉向深静脉回流,久之,导致浅静脉曲张。长期静脉淤血导致静脉炎,进而引起静脉周围炎,当累及邻近脂肪组织时,可引起脂肪变性、坏死,释放的脂肪酸因血液淤滞不能及时被带走,进一步加重局部炎性反应,导致脂肪小叶间隔结缔组织的增生,进而发生淤滞性硬化。
病因-危险因素:
从事于久站工作会增加患病风险。
症状-总述:
淤滞性皮下硬化症的皮肤损害初发于小腿内下1/3和踝部,左侧多于右侧,一般不累及小腿外侧。早期表现为数个黄豆至蚕豆大皮下结节,而后融合形成斑块,可有轻度疼痛。
症状-典型症状:
1、病变呈隐袭性地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内,开始时为1~3个黄豆至蚕豆大的皮下结节,逐渐相互聚集成硬性斑块,边缘清楚,其表现为正常肤色或红色,可有轻度疼痛和压痛。
2、皮损缓慢地向上发展,即在原来大的斑块边缘出现新的小结节,使其面积逐渐增大,最大斑块可达15×10cm。其上为扩张或呈囊状的静脉,触之凹凸不平,硬软不均。
3、经久站立或行走使损害局部水肿加重、斑块硬紧,其边缘红肿更加显著,局部疼痛和压痛较亦明显,但无发热及股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休息后水肿减轻,而斑块无明显消退。
4、治疗后斑块大部或几乎全部消退,皮下脂肪组织不同程度地萎缩,表皮变薄,光滑发亮,色素加深或少许脱屑。
症状-并发症:
少数患者有进行性色素沉着病样表现,刺伤斑块后发生淋巴液外漏。
就医-门诊指征:
1、局部皮下出现多个黄豆至蚕豆大的皮下结节;
2、结节融合成硬性斑块,伴疼痛和压痛;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去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建议空腹抽血。
3、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以便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什么症状?
2、具体是哪里的皮肤出现异常?什么时候发现的?
3、除红斑,您是否还伴有疼痛等不适?
4、您的皮损范围近期有扩大吗?
5、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从事这份工作有多久了?
6、您之前有治疗过吗?采用哪种治疗方式?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情况严重吗?会传染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
4、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5、针对目前的病情,可以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
6、能不能根治?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小腿有硬性斑块、局部疼痛、色素沉着等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后,会选择性的让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抗“O”检测、血沉检测、黏蛋白检查、下肢静脉造影、病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小腿处皮肤,观察和触摸皮损,了解皮损的质地、性质等,从而做出一个初步的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和抗“O”、血沉与黏蛋白检查均正常。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活检皮损切开时可见少许灰白色乳糜液。表皮正常或轻度增厚。真皮下部和脂肪小叶间隔内结缔组织显著增生,皮肤附属器被挤压,脂肪小叶间隔增宽、细血管增多,管腔增大,无血栓形成,其间散布少许淋巴细胞。脂肪细胞可正常或坏死。
检查-影像学检查:
通过下肢静脉造影可发现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特别需要注意以前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下肢丹毒、硬结红斑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全身症状,还表现为下肢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而淤滞性皮下硬化症无全身症状,且有下肢静脉曲张,可进行鉴别。
2、硬结红斑
硬结红斑特征性的表现为成批出现的触痛性紫红色结节和斑块。之后可发生溃疡,愈后可遗留萎缩性瘢痕和色素沉着。皮损常见于小腿屈侧,常不对称,可单侧分布。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淤滞性皮下硬化症的治疗方式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轻症的患者可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疗等保守治疗方式,严重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避免长时间站立、避免长时间约束性坐姿。
2、尽可能多抬高患肢、应用弹力袜或绷带促进静脉回流。
治疗-药物治疗:
1、促进血运药物
此类药物可改善下肢局部血运,常用药物为丹参、烟酰胺等。
2、外用药
可局部使用肝素钠软膏,以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
治疗-相关药品:
丹参、烟酰胺、肝素钠软膏
治疗-手术治疗:
1、血管手术
去除曲张静脉和防止复发。传统的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脱术。其中点式抽剥术切口小、疗效好,普及率最高。已确定交通静脉功能不全者,可选择筋膜外、筋膜下或借助内镜作交通静脉结扎术。
2、病灶切除术
对于皮下增生和结缔的组织,还可以采用病灶切除手术,切除一部分病灶,可防止本病复发。
治疗-其他治疗: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腓肠肌的锻炼。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正规治疗后,一般预后尚可。
预后-危害性:
可使患者出现红斑、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性:
通过治疗可改善相应临床症状。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患者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皮损处受到损伤,保持皮肤清洁。同时需要遵医嘱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日常需要避免长时间站立以及长时间约束性坐姿。
2、多抬高患肢,遵医嘱应用弹力袜或绷带促进静脉回流。
3、穿柔软、宽松衣物,减少皮肤刺激。
4、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勤洗澡,洗澡时不要大力擦洗,避免刺激性洗浴产品,以免损伤皮肤。
5、勤剪指甲,不要搔抓皮肤,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6、宜适度进行锻炼,如慢跑、太极、瑜伽等,提高自身免疫力。
7、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调理:
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补充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刺激油腻食物。
饮食建议:
1、主食应以易消化的面食为主,如热汤面、面片汤等。
2、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3、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4、多饮水,防止便秘。
饮食禁忌:
1、禁烟、禁酒,避免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3、禁食油腻、油炸以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动物内脏等,以免加重血管硬化。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对预防本病的发生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1、避免长时间站立、坐立。从事教师、军官等职业者可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促进静脉回流
2、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散步、慢跑等改善血液循环。
3、已经患有静脉曲张者积极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