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原发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疾病概述: 原发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是指在原...
养生
疾病名称: 原发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
疾病概述:
原发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是指在原发免疫功能缺陷的基础上发生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是一组由于遗传性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在发育、分化或代谢等方面存在异常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不全综合征。由于原发免疫性疾病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故其伴发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也多种多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虚弱以及原发病表现。目前,部分患者可通过骨髓移植的治疗方式实现治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虚弱
主要病因: 免疫功能缺陷、EB病毒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实验室筛查试验、分子遗传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X线检查、B超、病理检查、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延长患者寿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我国各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但临床上少见。国外报道最常见的原发免疫性疾病CVID的发病率为1/10万-1/5万,SCID的发病率1/10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发病与内在的免疫功能缺陷密切相关,而大部分原发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细胞增殖与EB病毒感染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免疫功能缺陷
免疫功能缺陷是原发免疫性疾病易伴发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原发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机制不同,与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复杂。相关机制涉及T、B细胞功能异常,细胞信号传导异常,DNA修复功能异常等。许多原发免疫病的遗传异常为X连锁性疾病,如X连锁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和高免疫球蛋白M综合征。
2、感染
EB病毒是一种嗜B淋巴细胞的人类疱疹病毒,可长期潜伏在感染的B淋巴细胞内,形成持续的潜伏感染。EB病毒的致癌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感染后的淋巴细胞获得转化和永生能力;特异性免疫识别和监视功能的丧失;EB病毒感染后的B细胞继发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易位等异常变化。
症状-总述:
原发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在发病时常见发热、虚弱及原发病的表现。临床表现的特征总是受原发免疫病本身特性的影响。
症状-典型症状:
1、原发免疫性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
免疫缺陷患者常表现为慢性病态如苍白、不适、营养不良。皮肤可有斑疹、水泡、脓皮病、湿疹、淤点、脱发或毛细血管扩张。患免疫缺陷的成年人可见肝、脾大,消瘦。神经科检查可发现发育迟滞或共济失调。
(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可以出现斑丘疹、秃发;
(2)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症(WSA)患儿出现黑便、反复湿疹;
(3)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患者可有反复的肺炎、毛细血管扩张、神经变性;
(4)普通可变型免疫缺陷病(CVID)常伴有吸收不良、脾大、自身免疫性疾病;
(5)高IgM综合征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淋巴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1)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除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以外,常出现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2)淋巴瘤样肉芽肿由于常累及肺,故多数患者表现出咳嗽、呼吸困难和胸痛,其他全身表现包括发热、体重减轻、神经症状、关节疼痛、肌肉痛和胃肠道症状。
(3)ALPS好发于儿童,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多明显,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较为常见的是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眼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反复发作的荨麻疹、血管炎、关节炎、肾小球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症状-并发症:
可有以下并发症:
1、出血;
2、感染;
3、贫血;
4、智力障碍。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可能会进行相关血液学检查,患者需于就诊前一晚10点后禁食,就诊当天空腹来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7、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症状?
2、这些症状是何时出现的?
3、这些症状近期有加重或减轻吗?
4、您有平时身体抵抗力如何?有经常感冒的情况吗?
5、您的家族有什么遗传疾病吗?
6、您之前有过免疫性疾病吗?
7、您之前就诊过吗?有进行哪些治疗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我的情况严重吗?最严重的情况是什么?
3、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能根治吗?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8、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虚弱等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选择性的让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实验室筛查试验、分子遗传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X线检查、B超、病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中血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对诊断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和原发免疫性疾病均有提示意义,如淋巴细胞总数减少,可能提示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往往支持EB病毒的感染。
2、实验室筛查试验
包括IgG、IgM和IgA测定、抗体功能测定、T细胞和T细胞亚群(辅助/诱导细胞和抑制/细胞毒细胞)的计数等,有助于免疫疾病的诊断。
3、分子遗传学检查
本检查可明确基因缺陷,确定病因。
4、分子生物学方法
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对原发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检查-病理检查:
本检查包括组织形态和细胞形态的观察等内容,用以确定是否为肿瘤性增殖,以及病变细胞来源。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筛查婴儿T细胞缺陷的有用方法。对新生儿特别是在感染或其他能使胸腺变小的应激状况发作前做X线检查,如看不到胸腺影像,提示有T细胞缺陷。
2、其他
B超、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等检查可起到发现病灶、临床分期、判断预后、评价疗效等重要作用。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发热、虚弱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之前是否有确诊过患有原发性免疫疾病,并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原发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的治疗需明确患者所患原发免疫性疾病以及淋巴增殖的病理学分类,需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CD20单克隆抗体
此类药物可用于杀伤表达CD20分子的淋巴瘤细胞。常用药物为利妥昔单抗。
2、促进血细胞生成药
此类药物可改善贫血和增强免疫力,常用药物有司坦唑醇、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3、其他
补充丙种球蛋白可有暂时缓解临床症状;对于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全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可给予皮质醇激素治疗;为抗病毒、抗B细胞增生和强化T细胞功能,还可使用α-干扰素。
治疗-相关药品:
司坦唑醇、促红细胞生成素、利妥昔单抗、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
治疗-手术治疗:
异基因骨髓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免疫,改善患者贫血及免疫力低下等症状,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原发免疫性疾病及其相关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方法。骨髓来源包括同胞供者、无关供者和脐血。
治疗-放化疗:
化学治疗是通过化学合成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繁殖。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
治疗-其他治疗:
对于贫血的患者,可进行输血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患者的原发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的病理学分类、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大多数原发免疫性疾病源于遗传,终生患病,易伴发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多数为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性疾病,其预后较差。但是由于原发免疫性疾病和伴发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多样性,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差异。
预后-危害性:
可出现严重感染、脑出血等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经正规治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患者要正视疾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日常需要注意休息,注重皮肤、关节等部位的防护,同时应适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抗力。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因本病会伴随患者终生,且可出现严重感染、脑出血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患者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丧失治疗的信心。
2、护理措施
患者应主动向医务人员了解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情况,也可以和病友进行交流,相互鼓励,增加对治疗的信心;家属需多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帮助其改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由于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增殖状态的正常细胞,所以用药后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毛发脱落、血尿等。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予以处理。
日常-生活管理:
1、要做到生活规律,起居定时,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恢复。
3、合并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者多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增加出血的风险。
4、有皮损者需勤剪指甲,不要搔抓皮疹,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5、穿棉质、柔软宽松、透气的衣裤,避免刺激皮肤。
6、保持好个人卫生,勤换洗床品和内衣,并注重口腔清洁。对家里的家具、地面定期进行消毒。
7、留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合并关节炎者需加强对关节的防护,注意保暖。
日常-术后护理:
1、骨髓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力较差,因此注意监测患者有无感染情况,一旦出现,及时告知医生并积极进行相应处理。
2、患者术后短时间内应避免过多家属探视,预防感染。
3、术后佩戴口罩,避免花粉、病菌等通过呼吸道引发感染。
饮食调理: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卫生,适当补充各种营养元素,确保机体摄入充足,同时避免刺激性饮食,减轻胃肠负担等,均有利于促进机体恢复。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低脂,富含优质蛋白等营养物质。
2、多食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水果,如猕猴桃、苹果、菠萝等。
3、常吃新鲜蔬菜,如卷心菜、荠菜、菜花、油菜、胡萝卜、百合、扁豆、芥菜、白菜等,还可多吃香菇、银耳、木耳、蘑菇等食物。
4、化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呕吐等现象,可更换食谱,改变烹调方法,增加食物的色、香、味,调动食欲,使饮食应多样化,并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所需。
饮食禁忌:
1、忌烟、酒、咖啡等。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姜、桂皮、花椒、辣椒等。
3、忌霉变、隔夜、油煎、肥腻食物。
4、避免暴饮暴食,不吃坚硬食物。
预防措施:
与遗传有关,如X连锁性疾病等因素导致本病的,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日常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避免病原体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