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支原体感染疾病英文名称: mycoplasma infection疾病概述: 支原体是迄...
养生
疾病名称: 支原体感染
疾病英文名称: mycoplasma infection
疾病概述:
支原体是迄今发现能独立生活,自行繁殖而不需要寄生于其他生物细胞的最小微生物,可引起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infection)。目前常见有6种支原体与人类疾病相关,即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隐匿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临床可分别引起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并引起相关症状,常见如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烧灼感等。支原体可通过吸入飞沫、直接接触患者或是接触带支原体的物体传播。支原体感染以药物治疗为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泌尿外科、妇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烧灼感等
主要病因: 支原体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生化、支原体培养、抗原及抗体检测、核酸检测、X线、B超、CT、膀胱镜、阴道镜、宫腔镜
重要提醒: 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多部位的异常,患者应及时就医,查明自身病情,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支原体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支原体感染的病人或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因泌尿生殖系统环境是支原体生存的理想环境,所以生殖道是支原体感染的多发部位,不洁性行为会导致支原体的传播。
2、产道感染
新生儿经生殖道分娩而出,若母亲患有尿路感染,或泌尿生殖道内有支原体生存,则容易通过母婴途径进行传播。
3、间接感染
通过接触带有支原体的衣物等,或浴室等公共环境中没有做好卫生消杀工作,使人与病原体产生接触,则容易发生支原体尿路感染。
4、呼吸道传播
感染者的鼻咽喉气管分泌排出,经口鼻分泌物与痰的飞沫而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支原体肺炎好发于青少年。
2、泌尿生殖系支原体感染多见于性活动混乱者。
病因-总述:
支原体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引起呼吸道、肺部或是泌尿生殖系的病变。部分患者体内携带有支原体,平时无症状,当局部发生破损或是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支原体感染症状。
病因-基本病因:
支原体致病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为病原对宿主细胞的破坏,二为机体的免疫反应。
1、支原体是细胞膜表面寄生物,平时牢固吸附于细胞表面,能避免纤毛的清除并逃避吞噬细胞吞噬。与机体呈共生状态,一旦机体的免疫状况下降,支原体把毒性代谢产物释放至宿主细胞内,使后者发生病理变化。
2、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颇为复杂,一是宿主组织中存在与支原体相似的抗原成分,宿主产生抗体后可以造成组织病理损害;二是因为支原体可改变某些组织的细胞膜抗原结构,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也会造成组织损害。支原体还会引起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的激活,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造成病理损害。
病因-危险因素:
1、性生活习惯
性工作者、性生活混乱者、同性恋、淋病和其他性病病人的发病率较高。
2、年龄
有研究表明,解脲支原体感染、人型支原体感染和混合感染在>60岁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感染率最高,可能与年龄患者普遍免疫力较弱有关。
3、免疫功能
患有免疫缺陷病、服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等因素会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支原体的感染。
4、环境
所处环境空气流通差、人员密集,容易接触患者或是飞沫,引发感染。
症状-总述:
患者的症状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部位有关,常表现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热、咳嗽、乏力、头痛等)或是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烧灼感等)的症状,此外还可出现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骨关节系统等部位的异常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肺炎支原体感染
(1)发热:一般为中等度发热,可持续2~3周,也可以不出现发热。部分儿童可出现高热。
(2)咳嗽:多为持久的阵发性剧烈干咳,夜间为重,可伴有脓痰。
(3)其他: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腹泻等。
2、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1)尿道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烧灼感及排尿困难,尿道分泌物增多,尿道外口红肿。
(2)肾盂肾炎:可见寒战、发热、头痛、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等症状。
(3)盆腔炎:可有畏寒高热,下腹疼痛、肌紧张及压痛,盆腔可有肿块。可致宫颈炎及子宫旁炎。宫颈炎及阴道炎时可有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及宫颈黏膜充血等。
(4)其他:低蛋白血症者持续支原体感染可致慢性膀胱炎,亦可感染关节、移植器官及伤口。免疫缺陷者可发生败血症及腹膜炎。
3、皮肤黏膜
患者可发生多发性皮肤黏膜损害,常有斑疹、出血点、麻疹样及丘疹样皮疹,结节性红斑及荨麻疹,可有疱疹性皮炎、溃疡性口腔炎及结膜炎等,眼角膜受损可致失明。部分患者指、趾遇冷刺激发生苍白、疼痛或坏疽。
4、中枢神经系统
部分患者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炎、脊髓炎、脑干炎、脑神经麻痹及视神经萎缩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5、血液系统
患者可出现暂时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DIC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6、心血管系统
部分患者心脏受累,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脏血栓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表现。
7、骨关节系统
可有非特异性关节炎、游走性关节痛。
症状-并发症:
1、生育影响
支原体感染对精子生成、游动及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均有影响,导致男性不育及女性不孕。孕妇感染可致流产,亦易发生羊水过多、妊娠中毒症、早产、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炎等。可经血源及宫内胎儿感染,可致畸胎,先天性心脏病、围生期感染及围生期死亡。
2、流产后及产后热
流产后发热的患者中10%可分离到人型支原体,而流产后不发热及正常妊娠者均为阴性。人型支原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或持续性发热;
2、持久的阵发性剧烈干咳,伴有脓痰;
3、伴有乏力、头晕、头痛、咽痛、肌肉酸痛;
4、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烧灼感及排尿困难,尿道分泌物增多,尿道外口红肿;
5、出现下腹疼痛、盆腔肿块、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及宫颈黏膜充血等;
6、出现不明原因的其他异常症状。
出现以上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一般首诊科室为感染性疾病科。
2、出现尿疼、尿痛等症状可选择泌尿外科。
3、以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为主时可选择呼吸内科就诊。
4、女性患者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时可选妇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相关血液学检查,患者需于就诊前一晚10点后禁食,就诊当天空腹来诊。
3、医生可能需要对外阴进行检查,患者就诊时应穿着方便穿脱的衣裤,女性可穿着裙子,就诊前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里不舒服?
2、您的症状是何时出现的?病情有加重的情况吗?
3、您是否是否有固定的性伴侣?是否有不安全的性行为?
4、您以前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5、您近期是否有泌尿生殖道损伤的经历?您最近接触过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吗?
6、您平时抵抗力怎么样?
7、您有其他基础疾病吗?
8、症状出现至今,您是否服用过药物?药物的名称、剂量分别是什么?效果如何?
9、您是否到过其他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
2、我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4、我的病情严重吗?是否需要住院?
5、我的疾病能治好吗?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6、我的疾病会传染吗?我身边的人该如何防护?
7、我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吗?
8、是否需要复查?大概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持续不缓解的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烧灼感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常规、血生化、支原体培养、抗原及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了解患者情况、确定感染的病原体,还可通过X线、B超、CT等检查了解患者组织器官变化,必要时也可选择膀胱镜、阴道镜、宫腔镜等检查,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生化
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判断患者有无肝、肾功能变化。
2、支原体培养
取呼吸道、尿道等部位分泌物进行培养,观察菌落特点以及培养基中指示剂颜色变化判断有无支原体生长。
3、抗原及抗体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共5种。冷凝集试验是一种非特异性方法,检测人类红细胞的自身抗体lgM,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支原体IgM,敏感性高。免疫荧光试验也用于检测IgM,特异性强。间接血凝试验是较实用检测方式。还可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ELISA试验从患者痰、鼻洗液或支气管灌洗液中检测支原体的蛋白。
4、核酸检测
以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患者痰中检测肺炎支原体DNA。此法还可验证治疗效果。
检查-其他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的受累情况,酌情选择膀胱镜、阴道镜、宫腔镜等检查,可直接观察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病变,亦可取子宫内膜及输卵管标本分离支原体,有确诊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以观察肺部病变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状况,有助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支原体肺炎患者可出现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部分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可发现结石、梗阻、反流、畸形等异常表现。
2、B超或CT检查
如有必要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进行B超或CT检查,检查患者可能存在的异常表现,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哪些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变化情况,还会了解患者生活环境、性生活情况、感染者接触经历等信息,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血生化、支原体培养、抗原及抗体检测、核酸检测、X线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做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呼吸道感染需要鉴别的疾病
(1)病毒性肺炎:是由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及肺泡上皮细胞引起的肺间质及实质性炎症。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暴发或散发流行。主要为吸入性感染,通过人与人的飞沫传播。症状通常较轻,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相似,但起病较急,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全身症状较突出,常在急性流感症状尚未消退时即出现咳嗽、少痰或白色黏液痰等呼吸道症状。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可鉴别。
(2)军团菌肺炎:是由军团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终年流行,但夏末秋初更多见。人类军团菌感染主要是由于吸入了含军团菌的气溶胶或尘土。轻者仅有流感样症状,重者则表现为以肺部感染为主的全身多脏器损害,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头痛、胸痛、干咳等。从痰液中发现军团菌及军团菌抗原检测阳性可鉴别。
(3)肺炎衣原体肺炎:是由肺炎衣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四季均可发生。主要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污染物传播。常表现为发热、寒战、干咳、肌痛,也可伴有胸痛、头痛、咽喉痛等。血清衣原体肺炎抗体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可鉴别。
(4)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病因不明。可急性也可慢性起病,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播。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咳嗽、体重减轻、失眠等症状。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有助于鉴别。
2、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需要鉴别的疾病
(1)淋球菌性尿道炎、非特异性尿道炎:淋球菌性尿道炎潜伏期较短,尿道刺激症状明显,尿脓性分泌物较多,可见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病原体培养有淋球菌生长。非特异性尿道炎与性接触无关,细菌培养有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生长。
(2)急性尿道综合征:该类患者主要表现为下尿路的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膀胱区疼痛等,对仅有尿路刺激症状、无脓尿和细菌尿的患者,应当注意排除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可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部分轻症患者可能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康复。症状明显的支原体感染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感染治疗以及针对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大环内酯类药物
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此类药物不仅成人可以应用,儿童也可以使用,但是在应用期间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头痛、嗜睡、恶心等。
2、喹诺酮类药物
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等。此类药物可用于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但需要注意,此类药物不适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头晕头痛等。
3、四环素类药物
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可用四环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药物。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患者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包括怀孕后期、婴儿期以及8岁前儿童等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否则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牙齿变色(黄-灰-褐)。
4、镇咳药
对剧烈呛咳者,应适当给予镇咳药。
5、糖皮质激素类
普通支原体肺炎患者无需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起病急、发展迅速且病情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甲泼尼龙。
6、丙种球蛋白
不常规推荐用于普通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但如果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时,可考虑应用。
治疗-相关药品:
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部分患者可能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康复。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预后较好。也可能有部分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
预后-危害性:
1、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感染部位(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异常症状,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头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2、支原体感染有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3、如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预后。
预后-自愈性:
部分轻症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康复。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通常患者的症状可以缓解,多数患者可治愈,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良预后。
预后-复发性:
支原体感染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日常-总述:
患者在用药时应严格遵守医嘱患,按时按量;日常应注意休息,及时根据天气增减衣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机体抵抗力。恢复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自责等不良情绪。日常生活中可从事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听轻音乐、欣赏花草、读小说、看电视、聊天等,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同时应当学习了解相关知识,正确认识本病,尤其是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患者,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不可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使用过程必须足量、足疗程,不能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是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存在泌尿生殖道感染症状的患者。日常需要做好会阴处清洁工作,选择宽松棉质内裤,每天清洗更换。女性要及时更换卫生巾,月经期间用品严格消毒灭菌。
2、治疗疾病期间需要避免性生活。
3、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熬夜,及时排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4、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5、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防止感冒。
6、勤开窗通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及时复诊,复诊日期与患者的病情有关,以医嘱为准。
日常-特殊护理:
本病具有传染性,患者的物品应注意及时清洗、消毒,避免混用生活用品。性伴侣可能需要同时进行治疗。如果周围人群出现类似症状,应注意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通常支原体感染患者无需进行特殊的饮食调理。注意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富有高蛋白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有利于身体康复。
饮食建议:
1、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2、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3、多饮水,促进排尿。
饮食禁忌:
1、戒烟、限酒,减少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支原体疫苗,可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发病可能。
1、避免混乱的性生活,性生活时做好保护措施,佩戴避孕套。
2、有生育计划的夫妇提前检测或治疗支原体感染,避免孕妇将疾病传染给新生儿。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4、坚持多饮水、勤排尿,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更换衣物。
5、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机体免疫力。
6、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必须接触者须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