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疾病概述: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发...
养生
疾病名称: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
疾病概述: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常表现为视力进行性减退、视野中心暗点、暗适应能力下降、眩光等。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通过一定的处理延缓视力下降,使用助视器等帮助患者维持基本的生活能力。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视力进行性减退、视野中心暗点、暗适应能力下降、眩光等
主要病因: 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继承父母的致病基因会导致发病
检查项目: 视野检查、相干光断层成像术、视网膜电流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视力会不断下降,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处理,尽可能减缓视力下降。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家族史的患者发病风险高,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
病因-总述:
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当后代继承了父亲或母亲的致病基因时,就会导致发病。
患者受累区纤维瘢痕形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感受细胞,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在黄斑病变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和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及色素上皮消失,大的脉络膜血管萎缩,导致症状出现。
症状-总述:
患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多为双眼,亦可单眼,有家族史。起病症状轻,早期无自觉症状。视力呈缓慢进行性减退,无夜盲史。幼年时即有中心视力障碍,至中年开始有明显视力下降,有中心暗点。患者早期还可能有暗适应功能下降,阅读困难及眩光。
症状-并发症:
患者眼部病变进展,可能导致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还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甚至引起失明。
就医-门诊指征:
1、视力下降,有加重趋势;
2、视野中心有暗点;
3、有疑似夜盲表现;
4、阅读困难、眩光;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可至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眼部进行专科检查,避免携带隐形眼镜。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眼睛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吗?
3、您以前有过其他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4、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5、您家里人有类似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失明吗?
4、我需要做手术吗?
5、可以治愈吗?
6、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7、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视力进行性减退、视野中心暗点、暗适应能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视野检查、相干光断层成像术、视网膜电流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等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其他检查:
1、视野检查
可出现中心暗点和旁中心暗点。
2、相干光断层成像术(OCT)
它利用光对眼内组织结构进行断层扫描,井结合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应用于眼部,具有非侵入性、非接触性的特点。应用OCT可以观察活体眼前节和眼后节组织的显微形态结构,可以起到类似于组织病理学观察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进行定量测量,得出组织结构定量值。
3、视网膜电流图(ERG)
随病程进展,当脉络膜及继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神经上皮萎缩时,ERG可表现RG峰值显著下降,尤其是黄斑后极30°区域。
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
是有创检查,医生会将荧光素钠从静脉注入,然后通过眼底照相机拍摄荧光素钠进入眼底血管时发出的荧光形态,记录眼底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病理生理变化等。病变早期,由于病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色素脱失,故表现为透见荧光斑点。病程发展到中晚期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无灌注的弱荧光,如脉络膜中小血管均萎缩,病变区仅留粗大脉络膜血管,其边缘由于色素脱失出现强荧光环。
5、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方法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相似,二者使用的染料以及激发光不同。在地图状萎缩病灶区一般呈弱荧光。
6、其他
患者视力检查可表现为视力下降。还可通过眼底镜或是裂隙灯等检查患者眼底病变情况,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视力下降的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有无本病的家族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视野检查、相干光断层成像术、视网膜电流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选择手术等方式控制疾病进展。医生还可给予患者生活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尽快适应视力下降后的生活。通过使用助视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
治疗-一般治疗:
医生会给予患者必要的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尽快适应视力下降带来的不便,配合助视器等,尽可能帮助患者适应学习、工作任务,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治疗-药物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医生可能会给予患者一些对症治疗药物,具体药物以医嘱为准。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经过及时的控制,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缓视力下降的速度,通常不会危机患者寿命。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视力减退、暗适应功能下降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视力丧失。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式,以控制病情为主,经过积极的控制,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进展,保留一定的视力,在助视器的帮助下,可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眼部卫生,尽量避免揉眼。
2、阅读时应在光亮适宜的环境下,尽量不要在光线过暗或过亮的环境下阅读。
3、助视器等,帮助患者适应学习、工作任务,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复查,可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避免加重病情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
2、选择易消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否则可能会使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复。
2、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预防措施:
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在备孕时做好遗传咨询,必要时行产前检查可预防。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