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鼻外伤疾病英文名称: nasal trauma疾病概述: 鼻外伤(nasal traum...
养生
疾病名称: 鼻外伤
疾病英文名称: nasal trauma
疾病概述:
鼻外伤(nasal trauma)是指由于鼻遭受撞击或跌碰导致的外伤。外力作用的大小、程度及方向不同,所致损伤的程度各异,可表现为软组织挫伤、裂伤,鼻骨骨折,中隔骨折,软骨脱位等。据统计鼻骨骨折是鼻外伤中最常见的,同时多伴有鼻中隔骨折或偏曲,鼻中隔血肿,甚至鼻中隔穿孔。鼻外伤可导致患者的鼻外观及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的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呼吸困难等。经过及时的规范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鼻
常见症状: 疼痛、肿胀、出血、鼻塞、嗅觉减退、鼻部畸形
主要病因: 鼻部遭受外伤或暴力
检查项目: 鼻内镜检查、X线检查、CT、前鼻镜检查、体格检查
重要提醒: 鼻外伤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发生鼻骨骨折等,错位愈合难以矫正。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鼻外伤为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但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运动员、小儿、青年等容易遭受外伤的人群多发。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生产、生活、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鼻外伤的发生率相对增多。
病因-总述:
鼻外伤的病因主要为鼻部遭受外伤或暴力,如重物的碰撞、拳打、脚踢或棍棒等的钝性打击可引起皮下软组织的损伤,锐利器械引起切伤,裂伤是由重物或钝力所致的皮肤裂开,刺伤是由尖细的如刀尖刺入软组织所致,盲管伤为高速度的子弹等金属异物进入组织所致,直接暴力如撞击伤、运动时外伤、跌伤、鼻部直接着地等可引起骨折等。
病因-基本病因:
1、运动所致的外伤。
2、个人意外撞击。
3、道路交通事故或工伤事故。
4、鼻部遭受拳击。
症状-总述:
鼻外伤可导致外鼻外伤、鼻骨骨折、鼻窦骨折等,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出血、鼻塞、嗅觉减退、鼻部畸形等,依照所受暴力的方向、强度等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鼻出血
开放性的鼻外伤常常伴有出血的症状,如果止血不及时很可能导致患者休克。
2、鼻塞
外伤导致的鼻腔黏膜血肿、鼻中隔偏曲、脱位等等可导致患者鼻塞。血肿有可能被完全吸收,也可能被纤维化而使鼻中隔增厚,或可能被化脓而形成脓肿,导致鼻通气阻力增高,呼吸不畅。
3、肿胀、疼痛
鼻部软组织的肿胀和局部疼痛是鼻外伤常见的临床表现。
4、嗅觉异常
鼻外伤对嗅觉存在一定损伤,可导致患者嗅觉减退。
5、鼻部畸形
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鼻部畸形,如鼻梁变宽、下陷、歪斜,以及鞍鼻等,数小时后,因软组织的肿胀,畸形反而不明显,消肿后,畸形又出现。
症状-并发症:
1、鼻中隔穿孔或鞍鼻
部分患者可因鼻中隔供血不足而使鼻中隔软骨坏死,因而形成鼻中隔穿孔或鞍鼻。
2、脑脊液鼻漏
损伤累及筛骨筛状板及撕裂脑膜,可引起脑脊液鼻漏,主要表现为鼻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水样液体。
就医-门诊指征:
鼻外伤后出现以下情况须立即就医:
1、明显畸形,疑似骨折。
2、大量出血,创面复杂。
3、明显疼痛、肿胀、鼻塞。
4、嗅觉减退。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紧急情况可于急诊科处理,病情相对平稳者可咨询耳鼻喉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鼻部检查,建议携带纸巾。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鼻子受外伤了吗?
6、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3、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贵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疼痛、肿胀、出血、鼻塞、嗅觉减退、鼻部畸形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会建议患者做鼻内镜检查、X线检查、CT、前鼻镜检查等检查,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可见鼻皮肤裂伤、鼻腔出血、鼻受伤部位周围肿胀,以及鼻梁歪斜或塌陷。鼻局部触痛,触之可感鼻骨塌陷和骨擦音,皮下气肿时可触之有捻发音。
检查-其他检查:
1、前鼻镜检查
可直观看到鼻黏膜有无破损、出血,是否有中隔软骨脱位。
2、鼻内镜检查
可直观看到鼻中隔是否有偏曲,判断出血、血肿部位以及有无脑脊液漏出。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鼻骨侧位片可显示鼻骨是否骨折,上下有无移位情况,鼻颏位可显示鼻背有无塌陷。
2、CT
能准确判断有无鼻骨骨折和骨折的位置、部位、类型,以及有无合并邻近组织损伤,特别是鼻及颅面区复合骨折,使诊断率明显提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依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症状,结合局部检查、X线、CT、鼻前镜检查、鼻内镜检査等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排除鼻骨正常变异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鼻骨正常变异:鼻骨“内收”或“外撇”状变异,以及“驼峰状”或“鹰嘴状”鼻骨尖变异均属正常情况,并非鼻外伤引发的鼻部畸形。
治疗-治疗原则:
确诊后应予以相应外伤处理、清创缝合、止血等,有骨折移位、畸形者应选择相应方式进行手术复位,有异物存留者可经鼻内窥镜或切开取出,纠正鼻部畸形和恢复鼻腔通气功能。
治疗-一般治疗:
1、冰敷
单纯性挫伤,早期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可减轻疼痛和肿胀,冷敷时使用冰袋敷在肿胀部位,冰和皮肤之间可放一块布防止冻伤,冰敷时间需要咨询医生。
2、保持头部抬高
保持头部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睡觉时也可如此。
3、多喝水
可以保持鼻部分泌物稀薄,容易排出,从而防止鼻窦堵塞。
治疗-药物治疗:
口服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伤口较深者需要常规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治疗-相关药品:
破伤风抗毒素
治疗-手术治疗:
1、鼻骨骨折复位术
刚发生的闭合性鼻骨骨折,伴有明显鼻畸形,在充分检查和评估后,应即刻行鼻骨复位术。若伤后来诊时鼻部已明显肿胀,为不影响复位效果,可于外伤后1周左右,肿胀消退后复诊手术,不宜超过2周。超过2周由于骨痂的形成,会增加整复难度。
2、鼻中隔血肿和脓肿手术
鼻中隔血肿宜尽早手术清除,以避免发生软骨坏死和继发感染。血肿切开可放置引流并行鼻腔填塞,脓肿切开引流后无需填塞,并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避免发生软骨坏死、穿孔、鞍鼻畸形等并发症。
3、开放鼻骨复位术和鼻中隔手术
外伤后数周或更长,鼻骨骨折端骨痂形成,鼻内复位困难,此时可施行开放鼻骨复位及整形术。对于伴有明显鼻中隔偏曲,影响鼻腔通气者,可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治疗-治疗周期:
鼻外伤的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鼻外伤首先遵循急救原则,确保呼吸道的通畅,止血,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然后初步判断局部情况,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如鼻外伤是颅颌面综合性损伤的一部分,则前颅底的外科治疗,颌面部骨折的复位固定和眼眶外科治疗应在鼻重建之前进行。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与治疗干预是否及时、复位是否准确等多种因素有关,若及时接受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1、出现错位愈合可导致一侧鼻腔堵塞,或引起鼻部畸形,影响美观。
2、鼻骨骨折可能损伤鼻血管和神经,导致鼻嗅觉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性: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保持头高脚低位休息,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避免进行游泳、潜水等运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在未完全恢复前避免泡澡,可使用湿毛巾进行擦拭,勤打扫卫生。
5、患者应避免在疾病发作期去花粉、柳絮飞扬或者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时佩戴口罩。
6、患者应避免长期置身于干燥环境中,可使用加湿器。
7、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护鼻部,避免再次受伤。
8、注意天气预报,及时添减衣物,防止感冒。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喝水,防止鼻部堵塞,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2、加强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3、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4、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以及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患者可多吃红枣、动物肝脏、鸭血等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要少吃过干、坚硬、粉末状食物。
3、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咖喱等。
预防措施:
注意自我保护,避免遭受外伤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