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病毒性皮肤病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dermatosis疾病概述: 病毒性皮肤病(V...
养生
疾病名称: 病毒性皮肤病
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dermatosis
疾病概述:
病毒性皮肤病(Viral dermatosis)是指人类由于病毒感染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的一类疾病,大多具有传染性,且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皮肤黏膜。皮损类型多样,包括水疱、赘生物、丘疹、斑丘疹等,有时还可伴瘙痒或疼痛等不适。通常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等进行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疗效,皮损逐渐消退,一般预后良好,但疾病可能会复发。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性病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水疱、丘疹、斑丘疹、赘生物、瘙痒、疼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
主要病因: 因病毒感染引起皮肤、黏膜等组织损害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显微镜检查、病原体培养和分离、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病毒性皮肤病多数具有传染性,患者应适当进行隔离,并积极就医诊治,可避免疾病传播,促进疾病康复。
临床分类:
病毒性皮肤病根据皮损表现可分为水疱型、新生物型和红斑发疹型。
1、水疱型
包括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等。
2、新生物型
包括寻常疣、尖锐湿疣、扁平疣等。
3、红斑发疹型
包括风疹、麻疹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病毒性皮肤病大多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一般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病毒性皮肤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常见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流行病学-发病率:
病毒性皮肤病是一类较常见的皮肤疾病,目前尚无其整体准确、权威的发病率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毒性皮肤病通常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损害机体免疫功能疾病、性活跃的人群。
病因-总述:
病毒性皮肤病主要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它们通过皮肤接触、性接触或呼吸道等途径侵入皮肤及机体,引起皮肤、黏膜等组织出现损害,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1、致病病毒
(1)DNA病毒:包括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痘病毒(如传染性软疣病毒等)、乳多空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等)、腺病毒和微小病毒。
(2)RNA病毒:包括小核糖核酸病毒、披膜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冠状病毒、正黏病毒、反转录病毒、沙粒样病毒、杆状病毒和副黏病毒。
2、致病机制
不同病毒对组织的亲嗜性有差别。人乳头瘤病毒具有嗜表皮性;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及表皮性;更多的病毒呈泛嗜性,可导致包括皮肤在内的全身广泛组织损伤(如麻疹病毒、肠道病毒等)。
病因-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病毒性皮肤病的发病风险:
1、存在基础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艾滋病等。
2、皮肤存在创伤、破损。
3、接受放疗、化疗或器官移植术等。
4、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5、免疫力低下。
6、皮肤卫生情况较差。
7、有不洁性行为。
8、近期曾与病毒性皮肤病患者密切接触。
症状-总述:
病毒性皮肤病的皮肤损害类型多样,常见有水疱、丘疹、斑丘疹、赘生物等,还常同时伴有瘙痒或疼痛等不适,有时还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常见的几种病毒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如下:
1、单纯疱疹
常表现为群集性小水疱,可发生于口周、眼部、生殖器等全身多部位。皮疹处可有灼热、瘙痒感。水疱破溃后可出现糜烂、溃疡等表现,愈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本病具有自限性,部分患者的皮损可自行消退。
2、水痘
临床特征表现是全身同时出现丘疹、水疱及结痂,可伴瘙痒不适。有时发疹前可出现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自行痊愈。
3、带状疱疹
典型表现为带状分布的成簇疼痛性水疱,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或脸部一侧,伴局部疼痛不适。
4、寻常疣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表现为针帽大小灰白色扁平丘疹,表面粗糙。外观可呈菜花状、乳头瘤状,灰白色或浅褐色,触之坚硬。有时皮损也可相互融合成斑块状。
5、尖锐湿疣
表现为生殖器周围的丘疹、角化型斑块、乳头样或菜花样赘生物,其表面易发生糜烂,可有渗液、浸渍及破溃,皮损可散在或融合。多见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的皮肤黏膜湿润区。
6、风疹
临床以低热、全身皮疹为临床特点,皮疹为红色或淡红色斑疹、斑丘疹,可融合成弥漫性红斑,并伴轻度脱屑。还常伴有特征性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症状-并发症:
1、皮肤损害严重时,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等病变。
2、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系统、器官病变,如肺炎、脑炎、神经损害等。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水疱、丘疹、斑丘疹、赘生物样损害;
2、皮损长期存在且不断加重,出现破溃、糜烂、渗出;
3、伴瘙痒、疼痛不适;
4、伴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皮肤出现异常损害,可及时去皮肤科就诊;若由性传播引起,还可去性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接触过病毒性皮肤病的患者吗?
6、您最近有没有过冶游史呢?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9、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10、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出现皮肤损害及全身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显微镜检查、病原体培养和分离、病理检查等,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的面容、意识、精神状态有无异常表现,之后会对皮肤进行详细观察,以了解皮损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流脓、溃疡、糜烂、出血等情况。
2、触诊
主要检查皮损的质地、活动度、有无触痛等。有时还会检查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等异常体征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通过观察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初步推断感染的情况。对病情的评估和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2、血清学检查
可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或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3、显微镜检查
医生会刮取部分皮损组织制成标本,或者取疱液进行涂片,然后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4、病原体培养和分离
医生会取部分皮损组织或疱疹液进行培养,之后再对培养出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别,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对疾病的诊断有意义。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会在典型皮损切取部分皮肤组织,制成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可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近期生活情况、病毒性皮肤病患者密切接触史,以及皮肤损害和全身症状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病毒性皮肤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抗病毒、控制感染、防止皮损扩散和缓解不适症状,目前常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等进行治疗。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症状表现、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1)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
(2)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2%莫匹罗星软膏等。
(3)疣状损害可适当外用水杨酸或皮损局部注射维A酸、平阳霉素等进行治疗。
(4)有时也酌情选择外用鬼臼毒素乳膏、咪喹莫特霜、5-氟尿嘧啶软膏等治疗。
2、系统用药
(1)抗病毒药物是病毒性皮肤病的常用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夫定和膦甲酸钠。
(2)有时也可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促进皮肤恢复。
(3)存在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缓解不适。
(4)必要时还可使用干扰素等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喷昔洛韦、硼酸溶液、呋喃西林溶液、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水杨酸、维A酸、平阳霉素、鬼臼毒素乳膏、咪喹莫特霜、5-氟尿嘧啶软膏、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夫定、膦甲酸钠、对乙酰氨基酚、干扰素
治疗-手术治疗:
通常用于新生物型疾病的治疗,如寻常疣、尖锐湿疣的疣体较大时,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病情可逐渐好转,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引起多系统、脏器损害,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预后-危害性:
1、多数病毒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若不注意隔离,可能会传染给他人。
2、皮损若位于暴露部位,可影响外貌美观。
3、本病常可引起多种不适症状,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威胁机体健康。
预后-自愈性:
部分病毒性疾病具有自限性,可自行消退。
预后-治愈性:
接受规范、合理的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皮损可逐渐减轻、消退,不适症状缓解,甚至获得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复发性:
部分病毒性皮肤病容易复发,如单纯疱疹、尖锐湿疣等。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多数病毒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及时消毒污染区域,防止疾病传播。
6、保持皮损清洁、干燥,禁止搔抓皮损处,不能手撕结痂,预防手接触传播病毒,防止发生感染和遗留瘢痕或色素沉着。穿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磨破皮损的风险。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多喝水,保持患者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毒素的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5、保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就餐。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3、禁止高盐高糖饮食,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和熏烤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尽量避免密切接触病毒性皮肤病患者。
2、避免危险性生活。
3、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