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肠结核疾病英文名称: intestinal tuberculosis疾病概述: 肠结核(...
养生
疾病名称: 肠结核
疾病英文名称: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疾病概述: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肺结核。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本病可发生在肠道任何部位,尤以回盲部多见。一般见于中青年,女性稍多于男性。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低热、盗汗、乏力
主要病因: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沉、结核菌素试验、CT肠道显像、X线钡剂灌肠、结肠镜、活组织检查
重要提醒: 肠结核如果不积极治疗,后期可能会并发肠梗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故患者应及早就医。
临床分类:
1、原发性肠结核
较少见,为结核分枝杆菌直接感染肠道引起原发性病变。
2、继发性肠结核
(1)溃疡型肠结核:溃疡型肠结核较多见,其特点是溃疡多呈环形,其长轴与肠腔长轴垂直,病变开始于肠壁淋巴集结,继而融合并发生干酪样坏死,破溃后形成溃疡,溃疡修复时由于癫痕形成和纤维收缩而致肠腔狭窄。因溃疡基底多有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故较少发生大出血,且病变肠段常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一般不发生急性穿孔。
(2)增生型肠结核:病变多局限在回盲部,黏膜下层大量结核性肉芽肿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黏膜隆起呈假性息肉样变,也可有浅小的溃疡。由于肠壁增厚和变硬,以及与周围组织粘连,容易导致肠腔狭窄和梗阻。
(3)混合型肠结核:兼有上述两种病变。
流行病学-传染性:
肠结核属于肺外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般不具有传染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患者同时存在肺结核等原发病灶,致病菌可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目前暂缺乏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一般见于中青年、免疫力低下人群,女性稍多于男性,约为1.85∶1 。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率增高、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等原因,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病因-总述:
90%以上的肠结核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少数因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生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肠结核。此外,本病也可由肺结核等原发病灶经血行播散、直接蔓延所引起。
病因-基本病因: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如下途径而到达肠道:
1、肠道感染
多数因患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而吞咽含菌痰液,或是通过与肺结核患者共进饮食,未采取消毒隔离措施而被感染。而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生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肠结核较为少见。
2、血行播散
粟粒型肺结核等肠外结核可经血行播散至肠道,引起肠结核的发生。
3、直接侵犯
由腹(盆)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累及肠道,可引起该病。
病因-危险因素:
伴有肠外结核病史、生活在结核病高发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肠道易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因此肠结核发病的风险会增加。
症状-总述:
肠结核主要位于回盲部,也可累及结直肠,常伴有肺结核,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慢性腹部隐痛,间歇发作,偶有阵发性绞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餐后加重,常伴腹鸣,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
2、大便习惯改变
溃疡型肠结核患者常有腹泻,大便呈糊样,多无脓血,一般不会有便意频繁但排便不畅的症状。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增生型肠结核以便秘为主。
3、腹部肿块
多位于右下腹,质中、较固定、有轻至中度压痛。
4、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
结核毒血症状多见于溃疡型肠结核,为长期不规则低热、盗汗、消瘦、贫血和乏力,如同时有活动性肠外结核也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即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或恒定地维持在39℃~40℃,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增生型者全身情况一般较好,无明显结核毒血症状。
症状-并发症:
1、肠梗阻
肠梗阻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肠道内物质通过肠道时受到阻碍,无法顺利排出,从而使患者产生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
2、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本病多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结核病,主要感染途径以腹腔内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为主。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多数患者发病较为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烧、腹痛、腹胀、腹部肿块、腹泻等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间歇性发作腹痛;
2、反复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3、自己摸到腹部不明肿块;
4、伴长期低热、盗汗、消瘦、贫血和乏力;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首诊科咨询消化内科,确诊后可能需要到感染科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荣易暴露腹部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腹痛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腹痛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得过其他的结核病?
6、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9、之前有接触过结核病的患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
2、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病情严重吗?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吗?
4、需要做什么检查?
5、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需要住院吗?
6、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检查-预计检查:
对于腹部疼痛、有肿块等不适症状前来就医的患者,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沉、结核菌素试验、CT肠道显像、X线钡剂灌肠、结肠镜、活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可能会按压患者腹部,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绝大多数患者会有右下腹压痛,其中有部分患者右下腹出现包块,质中、较固定、且有轻至中度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沉(ESR)
红细胞沉降率,结核杆菌感染时,血沉明显增快,可作为估计结核病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
2、结核菌素试验
在患者前臂内侧的皮下注入少量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如注射处的皮肤有红肿,则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该实验结果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
检查-病理检查:
活检:医生通过结肠镜观察肠道病变,在病灶处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当在病灶处发现肉芽肿、干酪坏死或抗酸杆菌时,可以确诊。
检查-其他检查:
结肠镜检查:医生从肛门插入结肠镜逆行向下,检查肠道是否有病变。内镜下见回盲部等处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大小及形态各异的炎症息肉,肠腔变窄等。此外,患者需注意在检查前3天开始进食流质或少渣半流质饮食,检查当天上午空腹,检查前一天晚上服用甘露醇等导泻剂清洁肠道,以免影响观察。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肠道显像
肠结核病变部位通常在回盲部附近,很少累及空肠,节段性改变不明显,可见腹腔淋巴结中央坏死或钙化等改变。
2、X线钡剂灌肠
医生嘱患者口服钡剂,并通过X线检查观察到患者肠道有明显的异常征象,如激惹征象,即病变位置钡剂排空速度快,充盈不佳,而病变上、下肠段充盈良好。该检查对肠结核诊断有重要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肠结核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以及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等,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会主要除外克罗恩病、右侧结肠癌、阿米巴病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中青年患者有肠外结核,主要是肺结核。
2、有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右下腹压痛、腹块或原因不明的肠梗阻,伴有发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
3、X线钡剂检查发现跳跃征、溃疡、肠管变形和肠腔狭窄等征象。
4、结肠镜检查发现主要位于回盲部的炎症、溃疡、炎性息肉或肠腔狭窄。
5、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如肠黏膜病理活检发现干酪性肉芽肿,具确诊意义;活检组织中找到抗酸杆菌有助于诊断。
6、对高度怀疑肠结核的病例,如抗结核治疗数周内(2~6周)症状明显改善,2~3个月后结肠镜检查病变明显改善或好转,可作出肠结核的临床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结肠镜下一般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其中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和卵石样外观。通过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检查即可鉴别二者。
2、右侧结肠癌
本病比肠结核发病年龄大,常在40岁以上,一般无发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表现。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可确定结肠癌诊断。
3、阿米巴病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
既往有相应感染史,脓血便常见,粪便常规或孵化检查可发现有关病原体。结肠镜检查多有助于鉴别诊断,相应特效治疗有效。
治疗-治疗原则:
肠结核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用药。当伴有外科并发症时才考虑手术治疗。除急诊情况外,手术前应先进行一段抗结核治疗和支持疗法,并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外科手术。
治疗-对症治疗:
1、腹痛患者可用肠道解痉药物。
2、摄入不足或腹泻严重者应补充液体,防止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3、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进行胃肠减压。
治疗-一般治疗:
1、保持充足睡眠,加强抵抗力。
2、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无刺激性食物。
3、肠部分梗阻患者,应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肠梗阻明显时应暂禁食。
治疗-药物治疗:
1、常用药物
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用药是肠结核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抗结核化学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等。
2、治疗方案
医生可同时选用2~3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目前,已经有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是由多种抗结核药品按照一定的剂量比例合理组成,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漏服某一药品,而且每次服药片数明显减少,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充分发挥联合用药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成为预防耐药结核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是,抗结核药物治疗一般分为强化期和巩固期,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患者一定要遵医嘱用药。
治疗-相关药品: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1)完全性肠梗阻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内科治疗无效者。
(2)急性肠穿孔或慢性肠穿孔瘘管形成经内科治疗而未能闭合者。
(3)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有效止血者。
(4)诊断困难需开腹探查者。
2、手术方式
(1)病变肠段切除术:急性肠穿孔应行病变肠段切除术,因修补是在有急性炎症、活动性结核病灶上进行,失败率甚高。
(2)肠段切除吻合:小肠因瘢痕狭窄导致梗阻者做肠段切除吻合,多发性病变可作分段切除吻合,应避免作广泛切除。
(3)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回盲部增生型病变可行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如病变浸润固定而不能一次性切除,需要再次手术的情况下,可在病变的近侧切断回肠,缝闭后行短路手术或造口,待病变控制后再次进行手术切除病变肠袢。
治疗-治疗周期:
肠结核的治疗周期一般为6~12个月,但实际临床上每个患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肠结核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肠结核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肠结核的预后起决定性作用,一般预后良好。另外,合理选用抗结核药物,足剂量和足疗程,也是预后关键。
预后-危害性:
1、肠结核严重时,疼痛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2、不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预后-自愈性:
肠结核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肠结核早期通过积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该病可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肠结核早期通过积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
预后-生存周期:
经积极治疗后,该病一般对患者的寿命无特殊的不良影响。
日常-总述:
患者要遵医嘱用药,手术患者要注意伤口的保护,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当的运动,但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保持良好心态,客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如利福平在服药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肝脏功能的损伤。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当科学作息,保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进而促进术后恢复。
2、餐具不与其他人混用,并及时消毒。
3、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日常-复诊须知:
治疗过程中需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于医生监测病情变化或手术恢复成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饮食调理:
饮食上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合理搭配其他健康饮食,可保证机体正常的运转及营养的来源,有助于疾病康复和术后恢复。
饮食建议:
1、尽量食用少渣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2、肠梗阻的患者,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饮食禁忌:
1、忌烟酒,不喝浓茶、浓咖啡。
2、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
预防措施:
1、食用的牛奶或乳制品必须经过规范的消毒杀菌。
2、减少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定期体检,如发现有其他部位结核感染,需及时就医治疗。
4、积极锻炼,增强免疫力。
相关疫苗:
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