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养生
疾病名称: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疾病概述: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是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中的一种,是指儿童与其所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与其发育水平不相称的过度的焦虑情绪。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气质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有关。本病可选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焦虑、不能独自玩耍、不能独自就寝等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气质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
检查项目: CT、MRI、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
重要提醒: 本病会对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产生影响,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争取恢复正常生活。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是较为常见的儿童情绪障碍,不同研究发病率结论不完全相同,有研究显示发病率为3.5%~5.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女孩更为常见。
病因-总述:
目前认为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是遗传因素、气质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常有分离的诱发事件。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物学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本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父母的分离焦虑也可能增加子女的患病风险。还有研究提示儿童焦虑与五羟色胺、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有关。
2、气质与依恋
儿童的个性特征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相关,如:胆小、依赖、过分追求完美等。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父母的人格特征、健康状态、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均有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如过度保护,恐吓丢弃等。
4、其他
部分患者还可能存在认知缺陷,遇到困难往往过高评价其危险程度,应对能力欠佳,有些患者还存在社交和管理情绪困难的情况。
症状-总述:
患儿与其所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与其发育水平不相称的过度的焦虑情绪。自儿童逐渐对主要抚养人产生依恋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曾因与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分离而焦虑,但本病患者的焦虑程度严重到影响的正常生活。
症状-典型症状:
患者可表现为不能离开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在外玩耍,不能独自就寝,重复做有关分离的噩梦,拒绝上学或上幼儿园而要和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待在一起,当非要将他们分离时出现明显的焦虑。这种分离焦虑的原因不仅是现存的,也可能是既往发生过的,或可能是对今后父母疾病、死亡、意外事件产生的担忧。年龄大的孩子还可能担心亲人离开后自己会发生危险、会出现意外、会有大祸临头使自己与亲人失散或自己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离开亲人,不愿意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送去,也表现哭闹、挣扎。
症状-并发症:
1、患者还可能出现躯体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睡眠障碍等。
2、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或是持续到成年期。
3、部分患者还可能有抑郁、惊恐等精神障碍。
就医-就诊科室:
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心理测试,建议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有哪些异常表现?
2、出现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最近有没有明显加重?
3、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前,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情况加重或者缓解?比如使孩子感到不舒服的人、物或者情境?
5、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
7、孩子平时的性格怎样?
8、父母的关系好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能治好吗?
5、治疗费用高吗?
6、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复发后是不是会加重?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如果患者出现焦虑、不能独自玩耍、不能独自就寝等表现,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可能选择CT、MRI、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等检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初步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检查有无明显的疾病征象,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发育异常。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能将脑多数神经细胞活动电位或突触电位的电生理现象进行总和,医生可根据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了解患者有无脑部病变存在。
2、精神评定量表
医生会让患者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并统计患者最终的得分,根据分数所处的区间,分析患者的心理、智力状态,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否有精神异常及严重程度。如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有无器质性病变,了解患者情况,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异常表现出现的时间以及变化情况,询问患者既往有无人际交往异常、敏感的个性或是不良的生活经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CT、MRI、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标准
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至少有下列3项。
(1)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复返。
(2)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被杀害或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离别。
(3)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
(4)非常害怕一人独处,或没有依恋对象的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待在家里。
(5)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
(6)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7)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和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
(8)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2、严重标准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起病于6岁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4、排除标准
不是由于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惧症及具有焦虑症状的其他症状所致。
治疗-治疗原则: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最主要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教育、家长管理行为训练、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也可选择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具有较好的抗焦虑、抗抑郁的作用,不良反应较小,可用于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治疗。可选择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等药物,具体的使用方法以及适用年龄请以医嘱为准。
治疗-相关药品:
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有关,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通常本病不会影响患者寿命。部分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情绪,不能独自玩耍、不能独自就寝,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还可能出现抑郁、惊恐等精神障碍。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恢复正常生活。
日常-总述:
家长应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在生活中的管理,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家长应对患者有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鼓励患者有适度的情绪宣泄,从而减少焦虑,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平稳的心态。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尽量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
2、家属可以鼓励患者对生活和学习做出计划和安排,并身体力行。
3、家属可以为患者安排简单、轻松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并能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及焦虑程度来调整活动内容。
4、患者可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帮助转移注意力,从而减轻焦虑。
5、患者一定要经常锻炼,如慢跑、爬山等,并尽可能避免参加感到紧张的活动。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纤维素是必须要摄取的营养成分之一,所以应多吃菠菜、油菜、荞麦、燕麦等新鲜蔬菜和粗粮。
2、适量食用瘦肉、豆腐、鲜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帮助患者保持精力充沛。
3、患者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肝油、香蕉、动物肝脏等。
4、患者应注重补充矿物质,多食海带、紫菜等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应尽量减少食用泡菜等含乳酸盐类食物。
2、患者应避免食用油炸食物、垃圾食品,如炸鸡、炸薯条等。
3、建议患者减少咖啡因的摄入,如可乐、茶。
4、减少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5、患者应避免接触烟酒。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父母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恐吓教育等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