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疾病英文名称: reflective neuropathy疾病别名: 躯...
养生
疾病名称: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
疾病英文名称: reflective neuropathy
疾病别名: 躯体性神经病
疾病概述: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reflective neuropathy)又名躯体性神经病,主要是由肢端轻微外伤损伤周围神经所致,精神因素、过度紧张亦有一定的作用。该症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导致患肢严重肿胀、肤色发红,肌肉萎缩、腱反射亢进等典型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遗留较严重的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患肢肿胀、肤色发红、肌肉萎缩、严重的运动障碍、伤部及其周围严重压痛、运动性疼痛
主要病因: 外伤累及周围神经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肌电图检查
重要提醒: 患者出现患肢严重肿胀、肤色发红发紫、皮肤温度降低、患肢肌肉萎缩、伤部严重疼痛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出现较严重的运动和自主神经障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暂缺乏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权威资料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主要由于外伤累及周围神经,形成了刺激灶刺激深部痛觉纤维,其发出的病理冲动传至脊髓并在脊髓相应的及邻近的节段形成病理性优势灶。当病理性优势灶波及脊髓前角,以抑制性为主时表现为反射性麻痹,以兴奋性为主时表现为反射性痉挛;病理性优势灶波及侧角植物神经中枢时,可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此外,精神因素、过度紧张在疾病的发生上亦有一定的作用。
症状-总述: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临床表现特殊,肢端神经损伤轻微而病理反应重,神经受损范围小而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大,远远超出受伤神经支配范围。其神经功能障碍的特点为早期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运动障碍、伤部及其周围严重压痛及运动性疼痛。
症状-典型症状:
1、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常在伤后半小时至数小时内出现患肢严重肿胀、肤色发红、发紫,有时可有水疱,皮肤温度降低。后期伤部可有色素沉着及皮肤、指甲的营养性变。
2、运动障碍
患者可表现为反射性瘫痪或反射性挛缩。当表现为反射性瘫痪时,较早出现患肢肌肉萎缩,甚至可累及整个患肢;当表现为反射性挛缩时,肌肉对机械及电的刺激兴奋性增高,腱反射多亢进。
3、疼痛
患者受伤时即可有伤部严重疼痛,伴或不伴向远端放射,客观检查可有感觉呈手套、袜子样减退或过敏现象,伤部及其周围可有压痛及运动性疼痛。
症状-并发症:
严重者可遗留较严重的运动神经障碍和植物神经障碍,比如瘫痪。
就医-门诊指征:
1、患处持续严重肿胀、疼痛。
2、患者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患处的皮肤颜色、温度、纹理发生异常改变。
3、患处有局部感觉减退或过敏现象。
4、出现患肢肌肉萎缩、力量减弱。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患者出现患肢肿胀、肤色发红,肌肉萎缩、腱反射亢进,患处疼痛、局部感觉减退或过敏等症状须于神经内科就诊。
2、若病情严重,内科治疗无法缓解则转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若患者有运动障碍,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5、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建议患者着宽松的衣裤,方便暴露患处。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之前有无外伤史?
2、您都有哪些症状?
3、您的这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
4、您的症状持续多久了?
5、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6、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反射性神经障碍症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
4、我需要做些什么检查?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患肢肿胀、肤色发红发紫、感觉减退或过敏、伤部及其周围压痛及运动性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观察患肢是否出现肿胀、肤色发红发紫、水疱、色素沉着及皮肤、指甲的营养性变。
2、触诊
局部皮温是否降低,有无感觉减退或过敏现象,伤部及其周围有无压痛及运动性疼痛,肌力是否下降,腱反射是否异常。
检查-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反射性神经障碍症患者肌肉对机械及电的刺激兴奋性增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主要根据反射性神经障碍症伤肢所受有害刺激轻,范围小,而临床表现却为严重的、远超出可能受累神经所支配范围的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特点来诊断该病。由于反射性神经障碍症的症状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需要排除蜂窝织炎、周围神经损伤、灼性神经痛等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同反射性神经障碍一样也可表现为患肢肿胀、局部肤色发红、疼痛。不同于反射性神经障碍的是,蜂窝织炎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且不会出现肌肉萎缩、患肢放射性疼痛的表现,反射性神经障碍者应注意与之鉴别。
2、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会出现反射性瘫痪、肌肉萎缩等运动障碍,当反射性神经障碍症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与周围神经损伤鉴别,主要鉴别要点为相比于周围神经损伤,反射性神经障碍症患者神经受损范围小而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大,远远超出受伤神经支配范围。
3、灼性神经痛
灼性神经痛患者会出现伤部严重疼痛,当反射性神经障碍者伤部及其周围严重压痛及运动性疼痛症状明显者应与灼性神经痛鉴别。主要鉴别要点为灼性神经痛表现为与损伤神经范围一致的区域剧烈疼痛,而反射性神经障碍症患者神经受损范围小而神经功能障碍远远超出受伤神经支配范围。
治疗-治疗原则: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医生会根据病因、临床症状等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患肢肿胀发红、疼痛,可予局部物理治疗,部分患者出现反射性挛缩或瘫痪,可行神经阻滞缓解症状,若以上方法不能缓解则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焦虑药
患者有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等,可服用地西泮、三唑仑等。
2、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患者出现交感神经亢进症状时,可使用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
3、神经营养类药物
常用的有维生素B1、B12等。
4、非甾体抗炎药
有抗炎镇痛作用,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治疗-相关药品:
地西泮、三唑仑、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维生素B1、维生素B12、布洛芬、吲哚美辛
治疗-手术治疗:
对顽固不愈病例,可行伤部手术探查、切除瘢痕和神经瘤或病灶侧交感神经节切除等。
治疗-其他治疗:
神经阻滞:以降低周围神经兴奋性和解除相应脊髓节段的优势病灶。上肢病变者,可行同侧臂丛及颈交感神经节阻滞;下肢病变者,可行骶管硬脊膜外及同侧腰交感神经干阻滞,以及相应脊髓节段的透热、普鲁卡因或钙离子导入等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患者如若及时治疗,可在较短期内痊愈,预后良好。但病情严重的患者若未能及时治疗,病程可长期不愈,遗留较严重的运动和自主神经障碍。
预后-危害性:
严重者可遗留较严重的运动神经障碍和植物神经障碍,比如瘫痪。
预后-治愈性:
如果及时治疗,一般能在短时间内痊愈。若未能及时治疗,病情严重者可迁延日久,顽固不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使用患肢,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若有不适要积极和医生进行沟通,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患者由于疼痛或肌肉萎缩影响基本活动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和悲观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且注意有无出现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避免劳累,避免过度使用受伤肢体,保护伤口。
2、建议患者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水疱,出现皮损。
3、家属应勤帮助瘫痪患者按摩肢体、翻身,防止出现静脉血栓和压疮。
4、家属可为患者订制合适的助行器械。
5、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恢复。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复诊,以评估和了解康复过程及伤口愈合情况。
饮食调理:
饮食对反射性神经障碍症的发生发展无明显影响,但反射性神经障碍症是损伤周围神经所致,在饮食方面要多补充营养,有利于受损的周围神经恢复,缓解症状。
饮食建议:
1、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比如鸡蛋、牛肉、大豆等。
2、患者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蔬果,如胡萝卜、草莓、猕猴桃等。
3、患者要多吃鸭血、动物肝脏等食物。
4、患者应多吃燕麦、荞麦等粗粮。
饮食禁忌:
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洋葱、咖啡等。
2、避免吃生冷食物。
预防措施:
日常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锻炼,增强体质,注意防护,减少外伤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