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疾病概述: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在临床上有时又被称为非泌乳乳腺脓肿、浆细...
养生
疾病名称: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
疾病概述: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在临床上有时又被称为非泌乳乳腺脓肿、浆细胞性乳腺炎等,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乳腺良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表现为乳晕部脓肿、乳房疼痛、乳头凹陷、乳头溢液等症状。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乳房发生变形。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
发病部位: 乳房
常见症状: 乳晕部脓肿、乳房疼痛、乳头凹陷、乳头溢液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乳头发育不良或畸形、乳腺导管损伤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乳腺钼靶检查、B超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MRI)、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的病情会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加重,发病后应及早就医诊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该病暂无权威的发病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暂无权威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本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乳头发育不良或先天畸形、哺乳障碍或乳汁潴留、激素水平异常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乳头发育不良或先天畸形
乳头发育不良、乳头先天畸形等原因可导致乳腺导管排出功能降低,分泌物逐渐淤积可使乳腺导管狭窄、阻塞,最终导致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
2、哺乳障碍或乳汁潴留
哺乳障碍或乳汁潴留损伤乳腺导管,导致乳腺导管阻塞,最终引起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
3、激素水平异常
雌激素或催乳素紊乱,使人乳脂肪球膜减少,促进脓肿形成。
4、细菌感染
对于细菌感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临床上存在争议。
病因-危险因素:
乳房外伤史、乳晕区手术、吸烟是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症状-总述: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晕部脓肿、乳房疼痛、乳头凹陷、乳头溢液等,部分患者可因反复发作而出现乳房变形。
症状-典型症状:
1、乳晕部形成脓肿,肿块大小可达1~3cm,伴有疼痛或触痛。后期脓肿可自发破溃,迁延不愈,形成瘘管或窦道。
2、乳头向肿块方向内陷、偏斜,按压肿块可自乳头排出黄色浑浊黏液,黏液排出后肿块较前缩小、变软。
症状-并发症:
脓肿破溃与外界相通形成瘘管后,可能会并发细菌感染。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乳晕周围肿块伴疼痛、触痛。
2、出现乳头内陷、溢液。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乳腺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对乳房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乳晕周围肿块伴疼痛、触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乳腺钼靶检查、B超检查、CT检查、MRI检查、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病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嘱患者端坐并暴露出乳房,观察乳头是否凹陷,触摸肿块的位置、大小、外形、硬度及活动度,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有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抽取患者血液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有无细菌感染。
检查-病理检查:
1、细胞学检查
针吸细胞学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可发现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坏死物等。
2、组织病理学检查
是诊断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的可靠依据。医生对患者局部消毒麻醉后切取一部分乳腺组织,制成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检查可发现管腔内充满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类脂物,管周组织内可见大量的浆细胞、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或见扩张的导管内充满黄褐色豆腐渣样物。
检查-其他检查:
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需要进行麻醉,在皮肤切小口,将内视镜插入乳管内,可见各级乳管扩张,管腔内充满棉絮样、网织状沉积物或黄金样炎性结晶体。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将乳腺及双侧腋窝充分暴露,医生将耦合剂涂抹在乳腺皮肤表面,然后将超声探头放在乳房皮肤表面。可观察到乳晕区低回声肿块影,内部不均匀,无包膜,导管呈囊状或串珠样扩张。
2、乳腺钼靶检查
医生嘱患者站位或坐位,将胶片置于乳房外下方,X线以45°从内上向外下方投照。检查结果显示乳晕区密度不均匀团块,其间夹杂有条状或蜂窝状、囊状透亮影,可出现粗颗粒圆形钙化。该检查可以检测出医生触摸不到的乳腺肿块,同时能比较可靠地鉴别出乳腺的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
3、CT检查
炎症早期显示乳晕区皮肤增厚,主乳管区软组织阴影。后期病变周围有类圆形小结节且结节间有桥样连接,为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的特有征象。
4、MRI(磁共振)
增强磁共振在T1加权像多数病灶为均质的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全部为高信号强度,增强后显示非团块样增强病变,部分患者伴有皮肤增厚。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本病一般不难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会主要排除乳腺癌、乳管内乳头状瘤、肉芽肿性乳腺炎、乳房结核等。
诊断-鉴别诊断:
1、乳腺癌
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为乳房肿块,通常无痛,摸起来边缘不规则,质地较硬。其他的症状包括乳房皮肤凹陷、乳头内陷、乳头出现溢液、腋窝或锁骨处出现肿块等。与本病症状相似。通过B超检查、乳腺钼靶检查即可鉴别二者。
2、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主要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以浆液性或血性为主,部分可触及肿块。乳管内视镜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表现为葡萄样、桑葚样或半球型隆起病变。通过乳管内视镜检查即可鉴别二者。
3、肉芽肿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起病时包块一般不位于乳晕区。后期两者临床症状类似,主要通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理特点是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症,多核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形成结核样肉芽肿性结节,但无干酪样坏死。
4、乳房结核
乳房结核表现为乳房肿块,可伴有肺和胸膜结核及低热、盗汗等中毒症状,同侧腋窝淋巴结常肿大,多为散在。可通过结核菌素试验鉴别两者。
治疗-治疗原则: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可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临床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治疗-药物治疗:
可给予广谱抗生素联合甲硝唑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甲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1、乳腺小叶切除术
适用于肿块较大,或超出乳晕区以外及反复发作的患者,需切除病变所累及的整个乳腺小叶。
2、病灶局部楔形切除术
适用于肿块较小、仅位于乳晕区深部的年轻患者,需将病变乳管、肿块、连同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切除。
3、乳房单纯切除术
适用于肿块较大,累及多个乳腺小叶,或与皮肤广泛粘连,多发病灶或脓肿反复发作,已有乳房形态改变,年龄较大的患者。
4、脓肿切开引流术
适用于已经形成乳房脓肿的患者,可先行脓肿切开引流,待炎症完全消退后再行病变小叶切除术。
5、慢性窦道及瘘管切除术
适用于久治不愈的慢性窦道及瘘管的患者,需将窦道、瘘管及病变组织全部切除。
治疗-其他治疗:
纤维乳管镜冲洗:经纤维乳管镜将地塞米松及甲硝唑溶液,或庆大霉素及生理盐水注入乳腺导管冲洗管腔,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治疗-治疗周期: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是一种乳腺良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有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可能会造成乳房变形。
预后-危害性:
1、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严重时,患者乳房疼痛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2、不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乳房严重变形。
预后-治愈性: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
日常-总述:
家属需注意患者的情绪,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刺激乳房。同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活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发病部位位于乳房,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1)家属: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2)患者:主动与家属和医护人员沟通,说出内心感受,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生活管理:
1、穿柔软、宽松的衣服,穿戴棉质的胸罩,勤换衣物。
2、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活动患侧上肢,以利于血液循环。
3、患侧上肢在恢复期间避免提重物和过度外展。
4、伤口愈合前避免大力挤压或刺激乳房,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换药及观察伤口恢复情况。
日常-术后护理:
1、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采取舒适卧位。
2、术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者切勿自行调节弹力绷带松紧度,需由医生调整。
3、注意观察乳房皮肤颜色、温度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4、切口部位保持干燥、卫生,避免感染。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对饮食无特异性要求,但日常合理的膳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豆类和奶制品,保持充足的营养,促进机体恢复。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及油腻生冷食物,如辣椒、胡椒、肥肉、冰镇水果等。
2、禁止饮烈酒浓茶。
预防措施:
通过下列方法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乳头和乳晕的清洁,避免分泌物堆积阻塞乳腺导管。
2、避免乳房被撞击或挤压而受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