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肺络张疾病概述: 肺络张是以慢性咳嗽,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间断咳血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肺络张
疾病概述:
肺络张是以慢性咳嗽,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间断咳血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发生多与外邪侵袭、正气不足等因素相关。本病起病急,病程长,若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若治不及时,大量咯血,可出现血脱。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扩张和变形、支气管慢性化脓性炎症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肺脏
常见症状: 慢性咳嗽,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间断咳血
主要病因: 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检查项目: X线摄片、肺部CT、支气管造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重要提醒: 若发现慢性咳嗽,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间断咳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大量咯血而致血脱。
临床分类:
1、风热犯肺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痰中带血或咯血;伴有咽痛,口渴,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肝火犯肺
主要表现为咳嗽频繁,痰中带血,或咯血色鲜红;伴有胸部胁肋疼痛,烦躁不安,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热壅肺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痰黄稠,或痰中带血;伴有口苦,口干,胸部胁肋隐痛;苔黄腻,脉滑数。
4、阴虚肺燥
主要表现为咳嗽少痰,痰中带血或反复咯血;伴有口眼干燥,烦燥不安,手足心发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5、气不摄血
主要表现为咳嗽,反复咯血,时轻时重,血色暗淡;伴有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心慌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青少年时期,曾患肺热病、百日咳、麻疹等疾病的人群。
病因-总述:
本病多因外邪犯肺,肺气痹阻,痰浊内蕴,肺络扩张所致。而外邪的侵入又与机体正气不足有关。火热、痰湿、瘀血是肺络张的常见致病因素。病位在肺,及多个脏腑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外邪侵袭
外邪入侵,以风寒、风热为主。寒邪袭肺,化热生火,或风热之邪,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化生痰湿,灼伤肺络,而形成本病。
2、正气不足
(1)先天禀赋不足或脾气虚弱,脾运化食物和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水湿聚而为痰,进而影响肺宣发肃降功能,灼伤肺络,而形成本病。
(2)先天肺气不足,肺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失常,易感外邪,外邪反复入侵,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不能接受脾转输的津液,输布到全身,痰浊内蕴,肺络扩张,迁延日久而致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间断性咳血。若出现大量咯血可导致血脱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冰冷,尿少,神志恍惚甚至昏迷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咳嗽吐痰
长期咳嗽,多伴有咳痰,早晨和傍晚最为严重,痰液量大,脓性,痰量与体位有关,痰液静置可分为泡沫、粘液和坏死组织沉淀物三层。
2、咯血
间断咯血,咯血量差异很大,痰中带血或大量咯血,或无咳嗽而仅表现为反复大量咯血。
3、反复肺部感染
特点为同一部位反复感染和迁延不愈。可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身体消瘦等。
症状-并发症:
血脱
肺络张若出现大量咯血,可并发血脱。表现为出血量多,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冰冷,尿少,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大量咯血不止,精神恍惚或昏迷等危急表现。
2、可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冰冷等症状。
以上需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长期咳嗽,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间断咳血等表现。
2、或伴有咽痛口渴、烦躁口苦、胸胁疼痛,或疲倦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
以上需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呼吸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听诊器听诊,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怀疑有心肺疾病者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咳嗽多久了?有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间断咳血等表现吗?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发热、食欲减退、四肢乏力等?
4、平时有偏食辛辣肥腻食物的习惯吗?是否有抽烟、饮酒的习惯?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之前有患其他疾病吗,如麻疹、百日咳、时行感冒、肺热病等?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咳嗽咯血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肺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痰液颜色、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咳嗽的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部心肺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听诊器进行肺部听诊,来初步判断心肺功能。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继发感染可有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部分患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2、痰液检查
痰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和培养分离细菌,并做药物敏感试验,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及提高疗效具有指导意义。如疑为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症应多次做痰结核菌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当支气管扩张呈局灶性且位于段支气管以上时,纤维支气管镜可发现弹坑样改变,对支气管扩张、阻塞的诊断均有一定的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对肺部结构的观察比较直观,早期可见病变区肺纹理增多、增粗现象,疾病后期可有不规则环状透亮阴影或沿支气管分布的卷发状阴影,或呈蜂窝状,甚至有液平。检查结果有助于医生诊断疾病。
2、肺部CT
高分辨率CT提高了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敏感性,胸部CT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具有相当特异性。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慢性咳嗽,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间断咳血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咳痰或咯血症状的久咳、肺痨、肺痈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在儿童和青年时发病。常继发于麻疹、百日咳、时行感冒、肺热病等疾病之后。
2、临床表现
有长期慢性咳嗽,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间断咳血。
3、体征
体格检查时常在病变部位听到局限性粗、中湿锣音,咳嗽后可暂时减少或消失,部分患者有杵状指(趾)。
4、检查
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肺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有助于疾病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久咳
长期咳嗽且反复发作,一般不咳吐脓痰,咯血少见,两肺啰音广泛、较细、不恒定。
2、肺痨
除咳嗽、咯血外,还常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毒性症状,干湿啰音多位于上肺局部,X线胸片和痰结核菌检查有助于诊断。
3、肺痈
起病急骤,高热,咳吐大量脓臭痰,X线检查可见典型的气胸和胸腔积液,常无慢性咳嗽、咳痰、咯血等病史。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可辨证施治治疗。风热犯肺,治以疏风清肺;肝火犯肺,治以清肝泻肺;痰热壅肺,治以清热化痰;阴虚肺燥,治以滋阴润燥;气不摄血,治以补气摄血。若见大量咯血的患者,需紧急救治。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热犯肺
(1)若发热,咳嗽频繁是患者,可加用黄芩。
(2)若吐黄痰的患者,可加用瓜蒌、浙贝。
(3)若口渴烦躁的患者,可加用生石膏。
(4)若咯血的患者,可加用侧柏叶、仙鹤草。
2、肝火犯肺
(1)若阴虚火旺的患者,可加用青蒿、玄参,并加大生地的用量。
(2)若痰多的患者,可加用竹沥、全瓜蒌、苇茎。
(3)若瘀血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桃仁、丹参、茜草。
3、痰热壅肺
(1)若高热不退,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鲜竹沥汤(冲服)、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
(2)若咯血的患者,可加用大黄炭、地榆、茜草。
4、阴虚肺燥
(1)若咳嗽痰粘或色黄量多的患者,可加用桑白皮、鱼腥草、马兜铃。
(2)若咯血不止的患者,可加用丹皮、大黄炭、山栀子。
(3)若血出紫暗成块,伴胸痛的患者,可加用三七粉(冲服),广郁金。
(4)若入睡汗出明显的患者,可加用乌梅、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
5、气不摄血
(1)若出现肢冷、脉微的患者,可加用附子。
(2)若汗出不止的患者,可加用山茱萸、煅牡蛎。
治疗-药物治疗:
1、风热犯肺
(1)方药:桑菊饮加减。
(2)常用中药: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2、肝火犯肺
(1)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2)常用中药:青黛、蛤粉、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3、痰热壅肺
(1)方药:苇茎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2)常用中药:芦根、薏苡仁、桃仁、瓜瓣、黄连、制半夏、瓜萎。
4、阴虚肺燥
(1)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熟地、麦冬、贝母、百合、当归、芍药、甘草、玄参、桔梗。
5、气不摄血
(1)方药:拯阳理劳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白术、陈皮、肉桂、当归、五味子、生姜、大枣。
治疗-相关药品:
羊胆丸、八宝治红丹、鸡鸣丸、鸡苏散、十灰散、荷叶丸、犀角地黄丸、黛蛤散、失血奇效丸、秋梨膏、利肺片、玉露保肺丸、二冬膏、菠白散、二母宁嗽丸、百合固金丸、肺咳平复方梨膏、橘红丸、清气化痰丸,视病情辩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如果支气管扩张为局限性,且经充分的内科治疗仍顽固反复发作者,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
2、如果大出血来自于增生的支气管动脉,经休息和抗生素等保守治疗不能缓解反复大咯血时,病变局限者可考虑外科手术,否则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
3、双侧广泛支气管扩张,或并发肺气肿,或年老体弱者,手术切除后可能导致呼吸功能严重损害则不宜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1、体针疗法
针刺治疗可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接受程度选择使用。针刺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报道不多,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取穴三阴交、孔最、肺俞、鱼际、列缺、尺泽。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2、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能使痰液排出,按病变部位不同,取不同姿势的卧位,使病变部位在上,每日2-4次,每次20分钟,使脓痰易于排出。体位引流时,间歇做深呼吸后用力咳嗽,同时让旁人协助用手轻拍患部,可提高引流效果。
治疗-治疗周期:
肺络张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肺络张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若早期积极治疗,痰量明显减少,咯血停止,则预后较好;若治不及时,大量咯血,可出现血脱危证。
预后-危害性:
若病情比较严重,或治疗不及时,症状无改善,且出现大量咯血不止,可导致血脱,危急生命。
预后-治愈性:
若及时治疗,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肺络张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规律的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出现间血症状,患者会有紧张、恐惧感,由于高度紧张,有加剧出血量或并发症窒息的可能。应适当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放松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平时保持性情平和,身心愉快,有助于体内气机畅通。不要太多激动,避免不正常的情志变化导致肝气郁结化火而加重病情,诱发咯血。
日常-用药护理:
1、按医嘱服药,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反应。
2、若有感染的患者,可按医嘱服用相对应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3、在使用垂体后叶素等止血药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滴速,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当病人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闷、腹痛等反应时,应立即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环境整洁、安静,减少烟雾刺激呼吸道。
2、病情相对缓解时,可适当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地加强身体锻炼。
3、若咳嗽频繁,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
4、若痰多的患者,可按病变不同部位取不同姿势的卧位,使病变部位在上进行体位引流排痰。
5、病人咯血时,应绝对静卧,患侧卧位,使上身稍低,轻拍背部,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血块堵塞气管。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咳嗽的持续性、咳痰的色质、咯血量等。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大量咯血不止,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冰冷,精神恍惚甚至昏迷等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救护。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肺部CT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应注意休息,饮食清淡有营养,保持干净清洁,避免感染,定时消毒换药。
饮食调理:
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咯血时给予温凉、易消化半流饮食,大咯血时禁食。尤其注意饮食宜忌,勿过食生冷、辛辣、肥腻、海腥发物等,饮食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
饮食建议:
1、肝火犯肺的患者饮食宜温凉,可食用绿豆粥、绿豆百合粥、鲜藕汁等清热生津的食品,多吃芹菜、冬瓜、空心菜等,或用麦冬炖梨饮汁,以泻肝火。
2、痰热壅肺的患者可多吃丝瓜、冬瓜等清热化痰的食物,或配食批把叶粥、鲜芦根粥等。
3、咯血的患者,咯血停止后可适当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出血量不多可用鲜旱莲草煎汤代茶饮冷服。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刺激咽喉,加重咳嗽症状。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防止加重痰湿症状。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增强体质,饮食调护,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起居规律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使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同时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2、宜早睡早起,增加新鲜空气的吸人,以增强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及减少感染的机会。
3、在气候寒冷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受冷空气的直接刺激。
4、平时保持性情平和,身心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5、积极治疗麻疹、百日咳、时行感冒、肺热病等原发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