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非梭状芽胞杆菌肌坏死疾病英文名称: non-clostridium myonecrosi...
养生
疾病名称: 非梭状芽胞杆菌肌坏死
疾病英文名称: non-clostridium myonecrosis
疾病别名: 厌氧链球菌性肌炎
疾病概述:
非梭状芽胞杆菌肌坏死(non-clostridium myonecrosis)是由专性厌氧的消化链球菌引起的以肌肉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化脓感染。局部病灶表现为肌肉内蜂窝织炎和肌肉间隙内蜂窝织炎,故又称厌氧链球菌性肌炎。患者可有发热、肿胀、疼痛、水疱等临床表现,严重时还可引起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变较为局限,坏死肌肉与尚有生机的肌肉常混合存在,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敞开伤口进行充分引流,是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措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肿胀、疼痛、渗出、水疱、发热
主要病因: 消化链球菌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细菌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常出现混合感染,若不及时治疗,感染情况可不断加重,严重危害机体健康,建议积极就医诊治,以防不良情况发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准确、权威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非梭状芽胞杆菌肌坏死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全身疾病,或者接受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等。
病因-总述:
本病主要是因消化链球菌感染引起。消化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人体口腔、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之一,故属于条件致病菌。它有9个种属,在外科感染中重要的是厌氧消化链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不解糖消化链球菌和大消化链球菌。它们常和需氧菌(如B族链球菌、肠杆菌、葡萄球菌等)或其他厌氧菌(如类杆菌等)形成混合感染。其致病物主要为强有力的外毒素和一系列高度活性的酶类。
病因-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本病的患病风险:
1、患糖尿病、恶性肿瘤、 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全身性疾病;
2、接受化疗;
3、使用免疫抑制剂;
4、营养不良。
症状-总述:
非梭状芽胞杆菌肌坏死一般在创伤或手术后2~3天发生,病程进展缓慢。常可引起肿胀、疼痛、渗出、水疱、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病变还可累及多个脏器,影响机体健康。
症状-典型症状:
1、局部症状
(1)局部疼痛好转又加重是本病的常见症状。
(2)常自觉患部肿胀、剧烈疼痛,还可有血浆样液体渗出,并伴有恶臭。
(3)若感染的肌肉表浅,皮肤可有水肿、苍白甚至出现浆液性水疱。
2、全身症状
患者可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达39℃。
症状-并发症:
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中毒表现,甚至发生器官衰竭(如肝肾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等病变,还可能危及生命。
就医-急诊指征:
1、患者持续高热不消退;
2、伴休克等意识障碍;
3、伴局部剧烈疼痛;
4、出现其它危急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不适;
2、皮肤出现水疱、渗出等损害;
3、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病情危急、症状严重时,应立刻于急诊科就诊;病情平稳者可根据情况于普通外科或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受过外伤吗?
6、您最近有没有接受过手术呢?
7、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局部持续肿胀、疼痛、水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细菌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以进一步详细了解病变情况,并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主要观察皮肤的颜色,以及皮损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溃疡、糜烂、流脓、出血等异常表现。
2、触诊
首先会检查局部损害的质地,以及有无触痛、捻发音等异常体征。必要时还会对肌力和肌张力进行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当患者存在需氧、厌氧菌混合感染时,触诊患处可有捻发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观察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明确有无感染,还可帮助推测感染的严重程度。
2、尿常规
感染严重时,患者尿液中可发现管型,尿蛋白阳性。
3、肝肾功能
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甚至肝肾功能衰竭,通过此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相关病变及其严重程度。
4、细菌学检查
(1)分泌物涂片:取病灶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见大量革兰阳性球菌,有助于初步病原学诊断。
(2)荧光法和酶染法检测:具有快速、简便,敏感特异等优点,并且对不同的厌氧菌可制成混合抗体进行检测,以扩大检测范围。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明确病变部位,有时还可见肌肉内气体形成。
2、CT检查
较X线能更详细的了解局部组织病变情况,还可了解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此检查可显示肌肉肿胀、有气泡影。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近期局部外伤和手术史,既往全身疾病或化疗等病史,以及局部肿胀、疼痛、渗出、水疱和发热等症状,再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需与气性坏疽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气性坏疽坏死面积大,分泌物涂片发现大量革兰阳性带荚膜的大型杆菌提示梭菌性肌炎,有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病变较为局限,坏死肌肉可与尚有生机的肌肉常混合存在,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同时根据情况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治疗-药物治疗:
抗生素是本病的主要的抗感染药物,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本病多为混合感染,还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如消化链球菌抗感染可用克林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拉定等药物进行治疗;怀疑存在类杆菌感染时,可加用甲硝唑等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克林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拉定、甲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病变部位积气是明确的手术指征。手术通常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但医生会注意保留尚未坏死的肌肉组织和重要的神经、血管,以降低致残率。充分敞开伤口以利引流、减压和术后观察。一旦肌肉组织进一步坏死,应立即再次清创,清除坏死组织。
治疗-其他治疗:
患者还可根据情况进行高压氧治疗。此方法可以迅速增高组织内氧分压,以抑制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和毒素的释放。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严重病人常会发生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注意保护肝肾功能,并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的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预后可能较好;但若病情严重,或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1、病情严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多种危急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2、本病可出现多种不适症状,对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降低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接受规范、合理的治疗后,部分患者的感染情况可逐渐减轻,症状逐渐缓解、消退。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勤打扫卫生。
5、建议患者穿宽松舒适棉质衣物。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切口,若出现红肿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保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就餐。
2、补充维生素,增加机体免疫力。
3、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胡萝卜、西蓝花、柑橘、草莓等。
4、加强营养供给,进食易消化、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稀饭、细面条、豆浆、鸡蛋等。
5、合理饮水,保持患者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注意卫生。
3、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