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钩蚴性皮炎疾病英文名称: hookworm dermatitis疾病概述: 钩蚴性皮炎(...
养生
疾病名称: 钩蚴性皮炎
疾病英文名称: hookworm dermatitis
疾病概述:
钩蚴性皮炎(hookworm dermatitis)俗称粪毒、粪疙瘩、地痒疹等,是指钩虫(感染期幼虫)经人体皮肤侵入后所引起的皮肤炎症表现。可见局部皮肤有针刺、烧灼、奇痒感、充血斑点、丘疹、红肿、水疱等症状,通常采用驱虫治疗,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局部皮肤有针刺、烧灼、奇痒感、充血斑点、丘疹、红肿、水疱
主要病因: 皮肤感染钩虫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抗原皮内试验、血清免疫学检查、粪便检查、胃、肠镜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侵犯呼吸、消化、心血管系统等。因此,一旦确诊,需及早接受驱虫治疗。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任何年龄与性别均可感染,尤其是与土壤、粪便等接触机会多的农民感染率高。感染者大多数为菜农、桑民、茶农、棉农、矿工和砖瓦厂工人。
病因-总述:
本病系钩虫(感染期幼虫)经人体皮肤侵入所致。自幼虫侵入皮肤至成虫成熟产卵的时间一般为4~7周。钩虫成虫寿命可长达5~7年,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被排出体外。
症状-总述:
皮炎部位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足趾、手指间等皮肤较薄处,也可见于手、足的背部。钩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的数十分钟内,局部皮肤可出现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天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
症状-并发症:
本病若未及时治疗,随病情进展,钩蚴还可侵及呼吸、心血管、消化系统,引起咳嗽、哮喘、痰中带血、心悸、头晕、乏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全身浮肿及异食癖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平时身体怎么样?对什么过敏吗?
6、您从事什么职业?农民吗?
7、最近接触过土地、粪便吗?
8、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接触土壤后出现针刺、烧灼、奇痒感、丘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抗原皮内试验、血清免疫学检查、粪便检查,及胃、肠镜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会注意有无皮肤破损。
检查-实验室检查:
1、抗原皮内试验
利用钩蚴成虫或钩蚴制成抗原做皮内试验,结果常呈阳性。
2、血清免疫学检查
取患者血清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3、粪便检查
如侵犯消化系统,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查:
(1)直接涂片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查见钩虫卵,因钩虫卵的比重(1.056~1.000)较饱和盐水(1.20)低,漂浮法可提高检出率。但需与东方毛圆线虫卵鉴别,后者较长而大,卵内细胞数远较钩虫卵(2~8个)为多。
(2)虫卵计数:用Stoll稀释虫卵计数法和改良加藤法(Kato-Katz)测定钩虫感染度,以每克粪虫卵数表示(EPG)EPG10000为重度感染。
(3)钩蚴培养法:采用滤纸条试管法,将定量的粪便涂在滤纸上,然后置于含水试管中培养(20~30℃,3~5天),可对孵出丝状蚴进行虫种鉴别和计数。此方法耗时较长,不能用于快速诊断,现在很少应用。
(4)掏虫法:主要用于新药驱虫的疗效考核。方法在驱虫治疗后收集24~48小时内全部粪便,用水冲洗掏虫并按虫种计数。
检查-影像学检查:
胃、肠镜检查:如侵犯消化系统,在十二指肠、盲肠等有时可见活的虫体,呈细长线条状,鲜红色、暗红色或咖啡色半透明,蛇样盘曲,蚯蚓样蠕动,一端吸咬于肠黏膜,呈C形弯曲,游离部分可见蠕动。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土壤接触史,以及局部皮肤针刺、烧灼、奇痒感、丘疹等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抗原皮内试验、血清免疫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一旦确诊,应立即予以驱虫治疗,对于皮肤损害广泛者,可使用阿苯达唑等药物;对于皮肤损害局部者,可使用局部外用药物,以缓解皮炎引起的不适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在感染后24小时内局部皮肤可用左旋咪唑涂肤剂或15%阿苯达唑软膏。皮炎广泛者口服阿苯达唑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钩虫幼虫的作用,也可阻止或预防呼吸道症状的发生。
治疗-相关药品:
左旋咪唑涂肤剂、阿苯达唑软膏、阿苯达唑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后,一般可治愈,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引起皮肤损害,并伴有烧灼、奇痒感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不要熬夜,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但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勤洗手、洗澡,勤更换衣物,勤打扫卫生。
5、患者应避免在疾病发作期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
6、建议患者穿宽松、舒适、棉质衣物,换下的衣物及时消毒,并单独洗涤。
7、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私人用品,如餐具、毛巾等。
8、建议定时定区域消毒患者分泌物。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多喝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2、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4、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5、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建议经常接触土地、粪便的工作人员佩戴防护用品,穿着胶靴,佩戴手套。
2、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定期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