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假性失眠疾病英文名称: pseudoinsomnia疾病别名: 睡眠体验障碍、睡眠状态误...
养生
疾病名称: 假性失眠
疾病英文名称: pseudoinsomnia
疾病别名: 睡眠体验障碍、睡眠状态误认、睡眠疑病症、主观性失眠
疾病概述:
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又称睡眠体验障碍、睡眠状态误认、睡眠疑病症、主观性失眠,是指对于睡眠状态感知不良,患者自称严重失眠,甚至长期通宵未睡,但不能发现睡眠异常的客观证据。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本病可选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方式与患者病情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病因不明,尚无明确证据显示本病会遗传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自称睡眠不好、夸大入睡困难、低估睡眠维持时间、无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多导睡眠图、心理测试
重要提醒: 本病会影响患者日间功能,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争取恢复正常生活。
临床分类:
1、轻度
症状与轻度失眠相似。晨起后感到睡眠不足,缺乏休息后的清醒感,可以有轻微的不安、急躁、焦虑和疲劳。不存在或仅有轻微的社会与职业功能受损的证据。
2、中度
症状与中度失眠相似。晨起后感到睡眠不足,缺乏休息后的清醒感,有中度的不安、急躁、焦虑和疲劳。存在轻度或中度的社会与职业功能受损的证据。
3、重度
症状与重度失眠相似。晨起后感到睡眠不足,缺乏休息后的清醒感,有明显的不安、急躁、焦虑和疲劳。存在显著的社会与职业功能受损的证据。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在成人的早、中期多见,女性更为常见。
病因-总述:
本病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患者把在睡眠过程中发生的精神活动错误地判断为是处于觉醒状态时出现的感觉,从而对于睡眠状态的感知不良,可能是产生本病的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在主观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生理过程中可能确实存在某种细微的变化,但采用目前的研究与观察手段难以发现这些异常情况。
患者对睡眠时间的估计不准确,某些肥胖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可能对于某些躯体功能和全身产生过度警觉,某些大龄的患者发病前数年就已经出现入睡问题,在有限的不足睡眠中可产生对于总睡眠时间的扭曲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是本病的产生原因。
症状-总述:
假性失眠患者自称睡眠不好,患者夸大入睡困难和低估睡眠维持时间,患者的主观和客观睡眠感觉的不一致性显著。假性失眠患者无明确的心理病理损害,虽然其主诉与多导睡眠图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患者坚信自己的“失眠”是客观存在的,并可具体描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足或根本不能入睡。
假性失眠患者常主诉失眠导致日间功能障碍,而一旦失眠症状缓解后,日间功能障碍即可改善。
症状-并发症:
1、如果发病后未经有效治疗,可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2、假性失眠患者常不同程度地应用催眠药物,严重时可出现药物依赖。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要前往精神心理科就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需要做脑电图等特殊检查,请提前遵医嘱做好准备。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并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一般都几点睡觉?
2、您睡觉前一般都在做什么?
3、您生活、工作压力大吗?
4、您的住宿环境怎样?
5、您有确诊过什么疾病吗?
6、您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您平时性格怎样?
8、家里人有过类似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失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4、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5、我平时饮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6、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自称睡眠不好、导致日间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选择多导睡眠图、心理测试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初步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检查有无明显的疾病征象。还会进行基本的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有无异常表现。
检查-其他检查:
1、多导睡眠图
可表现为正常的睡眠类型,睡眠潜伏期一般短于15~20min,睡眠持续时间可持续6.5h以上,觉醒次数和持续时间正常,无其他睡眠疾病的征象。与客观记录获得的睡眠参数相比,患者自己主诉的睡眠总时间和睡眠质量相差显著。
2、其他检查
心理测试未见任何与主观性失眠有关的典型精神性或认知性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自觉入睡、睡眠持续时间是否正常,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失眠经历、有无精神疾病病史,了解患者近期有无生活应激事件或是生活压力过大等,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多导睡眠图、心理测试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诊断至少应包括以下第1、2项:
1、患者有失眠的主诉;
2、睡眠持续时程、质量均正常;
3、多导睡眠图监测证实睡眠潜伏期正常,唤醒和觉醒次数正常,睡眠持续时间正常;MSLT(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在10min以上;
4、临床表现不能用躯体或精神疾病来解释;
5、临床表现不符合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可选择心理治疗解除患者对失眠的担心和恐惧,也可选择催眠药物帮助患者改善症状,但疗效不确切。
治疗-药物治疗:
部分患者使用催眠药物后自觉睡眠改善,目前尚无明确研究结论,具体请以医嘱为准。
治疗-相关药品:
尚无特效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后相关结论,经过积极的治疗,通常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自觉睡眠改善,也可能有患者疗效不理想。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自觉睡眠不好,影响日间功能,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对本病有积极作用。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帮助患者克服疾患;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失眠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患者需要及时平复自己的心情,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家属也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安慰,使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用量,以免影响疗效,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2、在咨询医生后可以适量的运动,但注意不要剧烈运动。
3、睡前不玩手机,可听些舒缓的音乐,帮助入睡。
饮食调理:
饮食可与本病的发展有关。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长期的失眠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及时补充营养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建议高蛋白、高纤维、高热能饮食为主,并注意服食润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
2、日常膳食应以清淡宜消化者为主,如豆类、奶类、谷类、蛋类、鱼类、冬瓜、菠菜、苹果、橘子等。
饮食禁忌:
1、饮用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料会刺激神经系统,加上其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加重失眠的情况,应该避免饮用。
2、过多食用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重失眠。
3、晚餐不可过饱或过饥,不可过多摄入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黏米、黏面,这些食物在胃中的存留时间过长,影响睡眠。
4、不宜大量饮水,避免因胃肠的刺激而兴奋大脑皮质,或因为夜尿增多而入睡困难。
5、尽量避免饮酒,饮酒虽然能让人很快入睡,但醒来后仍可觉得疲劳。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以下方法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定时睡觉,做到不熬夜、不吸烟、不饮酒。
2、睡觉前尽量不看电视或手机,也不要喝咖啡、浓茶等饮料,以免使自己过度兴奋,出现失眠的症状。
3、平时加强锻炼,有利于夜间的睡眠,如爬山、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
4、保持心情愉悦放松,紧张、焦虑的情绪可加重本病病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